
建筑采光分析.ppt
14页名作自然采光分析光之教堂罗马千禧教堂苏州博物馆金贝尔艺术博物馆教堂博物馆一、光之教堂——神秘的光建筑设计:安藤忠雄光之教堂和光的关系光在二者中扮演的是主动的角 色,它随时间的不同,有变化地介入到教堂内部中去;而 教堂则扮演的是被动的角色,它静止在那里,任由光的宣 泄 光之教堂的布置是根据用地内原有教堂的位置以及太 阳方位来决定的礼拜堂正面的混凝土墙壁上,留出十字 形切口,呈现出光的十字架建筑内部尽可能减少开口, 限定在对自然要素“光”的表现上十字形分割的墙壁,产 生了特殊的光影效果,使信徒产生了一种接近上帝的奇妙 感觉教堂内部的光线是定向性的,给人以肃穆、神秘的 感觉,而不同于廊道中均匀分布的光线 光之教堂在安藤的作品中是十分独特的,安藤以其抽 象的、肃然的、静寂的、纯粹的、几何学的空间创造,让 人类精神找到了栖息之所教堂设计是极端抽象简洁的, 没有传统教堂中标志性的 尖塔,但它内部是极富宗教意 义的空间,呈现出一种静寂的美 阳光照射的光十字教堂的视觉中心是一个空十 字缝,将厚重的清水混凝土墙打 碎成四个部分光,依着空十字 缝,自然地介入,对教堂的空间 进行重新定义正因为有了光的 介入,空十字缝的意义开始有了 变化。
视觉上的效果瞬间转化成 一种精神上的感悟十字形分割 的墙壁,产生了特殊的光影效果 ,使信徒产生了一种接近上帝的 奇妙感觉缝隙射进的光缝隙是通光口,光是贴着墙或者天顶进来教堂内很暗,光是 从十字射进来,这样保持十字架光在人的视觉中有强烈的发光感觉 二、罗马千禧教堂——纯净的光建筑设计:理查德·迈耶“白”是迈耶的作品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在 以色彩浓艳的墙,红黄蓝绿的管线,眼花缭乱的 装饰为标志的种种时髦设计面前,他的白色建筑 自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派,这就是迈耶建筑的特 点,也是他建筑的魅力所在——纯净在以直线 为主,不时穿插曲线的几何体中,透过比例优雅 的玻璃墙面,清楚地显现出内部的景象,这些有 纵深感的空间与光影的交替更迭,产生了某种特 殊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让人有一种舒适,柔和的 感觉,也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 与周围环境有机结合,特别是三片弧墙 的闪亮一笔,使建筑脱胎换骨,室内光线经过弧 墙的反射,一定显得静谧和洒脱 “白”是迈 耶建筑不可缺少的元素,而白的墙就像画纸,光 影就在其上自由的作着移动的图画,建筑也就显 得丰富 迈耶以新的观点解释旧的建筑 语汇,并重新组合于几何空间他 主张回复到20年代荷兰风格派和勒· 柯布西耶倡导的立体主义构图和光 影变化,强调面的穿插,讲究纯净 的建筑空间和体量,并以光线来加 强。
在建筑内部运用垂直空间和天 然光线在建筑上的反射达到富于光 影的效果白天玻璃屋顶和天窗让 自然光线倾泻而下,教堂内部空间 充满纯净的光线夜晚,教堂的灯 光从玻璃屋顶和天窗散出,营造出 一份天国的景观玻璃屋顶和天窗三、金贝尔艺术博物馆——宁静的光建筑设计:路易斯·康金贝尔博物馆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 沃思堡的郊区,于1972年建成该馆主 要收藏19世纪的艺术作品与古代美术作 品博物馆是以混凝土修筑,由16个成 平行线排列的系列拱状建筑单位组成 金贝尔博物馆由路易斯·康设计, 他认为,艺术作品应当在自然的光环境 之中被欣赏,以便空间达到一种“人— 美术—大自然”相互融合、彼此促动的 环境效果博物馆采用了穹隆式天花将 外部的自然光线自天顶引入室内顶部 起到自然光漫射入内的作用,呈现出空 间的丰富性和新颖性 顶采光顶采光:在博物馆拱壳结构单元的壳 顶中央开一条宽90厘米的纵向天窗光线 从天窗照进来,经过半透明铝质反光体均 匀分散于成摆线状的拱顶天花,从而再反 射到展品上拱顶表面布满了乳白色的柔 软的阳光,尤如蒙上了一层半透明的薄纱 使得展室格外的宁静安详身处展室使人 置身于一种专注、享受和提高的艺术氛围 中。
侧采光侧采光:在拱形结构山墙一侧,拱顶 与填充墙分离,形成一条摆线状拱形采光 带,细细的光带增加了端部的采光效果, 既揭示着展室外分割和过度又不至于产生 眩光,这条细长的光带更进一步说明支撑 与围护的分离,强词了单元的造型特征和 结构传力的简明性 庭院采光庭院采光:博物馆内共挖出三十内庭,各 自承担着采光和视觉休息过渡的功能其中一 个展厅的庭院,用与墙面同样的灰色大理石做 成主题性雕塑,水在其中流淌,植物攀爬于侧 壁阳光照向内庭,把植物的阴影洒落在墙壁 和地面上,宁静中不乏自然的气息 四、苏州博物馆新馆——诗意的光建筑设计:贝聿铭贝聿铭被称为“光线魔术师 ”,“让光线来做 设计”是贝氏的名言贝聿铭借鉴了中国传统建 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 计中,将天窗开在屋顶的中间部位,自然光线 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的光影,进入到 博物馆的活动区域光线经过色调柔和的遮光 条的调节和过滤所产生的层次变化,以及不同 空间光线的明暗对比,仿佛能让周围的线条流 动起來,令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光线透过 不同图案中的木纹遮光条板滤下,令人如同置 身于一个巨大绣球的内部甬道的屋顶是三角 形向上拱起的滤光板,细密的光条投影于地面 和墙体,并随着太阳的移动而变幻。
这位“光线魔术师”对形式和光线的敏感, 使他设计的建筑作品自成一格,在创新与审美 两方面尤其突出展厅采光不同的展区采用不同的开窗形式,用以满足不同的采光需要,不同 的采光形式带来的光影效果使人有不同的情感,中国古典园林有“移步 换景”之说,博物馆展厅的不同采光也让我们进入了“移步换景”的场景 有高侧窗射进蓝天,给人以遥远;有落地窗射进庭院,给人以自然;也 有屋顶竖窗射进柔和漫射光,避免对展品造成伤害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