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隧道监控测量实施方案.docx
16页目录1 编制依据 02 工程概况 0主要技术指标为 1按照隧道围岩划分标准 13 监控测量目的 14 测量人员 15 监控测量技术要求 2检测项目及方式监控测量项目及方式 2地质及支护状态观测 25.2.1观察的目的 25.2.2观测的内容 25.2.3观测的时间 35.2.4分析观测结果 3周边位于量测 35.3.1量测的目的 35.3.2量测的原理 35.3.3量测点的布置 45.3.4 量测频率 45.3.5量测布设测点 4拱顶下沉量测 55.4.1量测的原理 55.4.2量测的要求 55.4.3量测布设测点 5地表沉降 5位移控制基准 66 现场量测要求 77 围岩稳定性和支护效果分析量测资料整理分析 78 监控量测信息反馈及工程对策 89 管理体系、质量体系及保证办法和安全部系 910 隧道监测紧急预案 12隧道监控测量方案1编制依据(1)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2) 《公路工程大体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2007年版)(3)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4)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 F60-2009)(5) 《公路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6) 《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7)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8)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8)(9) 国家和宜昌市有关管理、监督、检查的文件、通知等(10)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11) 本工程相关勘探、设计文件、设计施工图、资料会议精神和参考规范规程及手册。
12) 《隧道》铁路工程设计技术手册(13) 《公路隧道设计细则》(14) 《锚固与注浆技术手册》(15) 勘探设计院编制的《两阶段施工图设计》2工程概况茅荆坝(蒙冀界)至承德高速公路项目第18合同段起讫里程K50+〜K61+050,全长10.411Km隧道有李家营1号隧道,李家营2号隧道,具体数据见下表:隧道名称起止里程长度(m)设计速 度(km/h)净空(宽X 高)(m)备注线 别起点里程终点里程李家 营1 号隧 道左 线ZK51+137.ZK51+830.69380X5右 线YK51+332.ZK52+050.71880X5李家 营2 号隧 道左 线ZK52+452.ZK53+660.120880X5右 线YK52+595.YK53+850.125580X5主要技术指标为(1) 隧道设计速度为 80km/h;(2) 隧道主洞建筑限界:净宽++2*++=10.25m,净高5m;(3) 隧道紧急停车带建筑限界:净宽++2*++l=17.25m,净高5m;(4) 隧道行车横洞建筑限界:净宽4.5m,净高5m;(5) 隧道人行横洞建筑限界:净宽2m,净高2.5m;(6) 设计荷载:公路-I级;(7) 隧道防水品级:11级。
按照隧道围岩划分标准经地表调绘、钻探、物探工作,隧道区未发现不良地质现象,岩体呈薄层-中层状, 节理裂隙发育,围岩岩体破碎,围岩分V、W、二级3 监控测量目的由于岩土工程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隧道施工进程中一般需要按照施工进程中洞内外 地质调查、洞内观察、现场监控测量及岩土物理学实验等施工反馈信息,进一步分析肯定 围岩的物理力学参数,以最终肯定和修改隧道施工方式和支护方式本隧道支护结构引用 新奥法原理采用复合衬砌通过现场监控测量,及时掌握围岩在开挖进程中的动态和支护 结构的稳定状态,提供隧道施工的全面、系统信息资料,以便及时调整支护参数,最终确 保施工安全4 测量人员检测人员安排详见“检测人员配置计划表”检测人员配置计划表序号项目人员姓名备注1测量负责人1叶震全面负责测量技术工作2地表测量4杨小青、徐志磊、燕增强、夏世飞测量工程师3洞内量测4杨小青、徐志磊、燕增强、夏世飞测量工程师4数据处理4杨小青、徐志磊、燕增强、夏世飞测量工程师5 监控测量技术要求检测项目及方式监控测量项目及方式序 号测量项目方法及工具测点布置测量时间间隔精 度1〜15天16天〜1月1〜3月3月后1洞内地质及 初期支护状 态观察、洞 外观察现场观察、 数码相机、裂缝仪开挖后及初期 支护后进行每爆破一次观测一次2周边位移收敛计每5〜50m ■个 断面,每个断面 2〜3个对断面1〜2次/天1次/2天1〜2次/周1〜3 次/月0.1mm3拱顶下沉精密水准仪每5〜50m 一■个 断面1〜2次/天1次/2天1〜2次/周1〜3 次/月0.1mm4地表沉降水准仪、全 站仪洞口段、浅埋段 (h°W2b)开挖面前后〈2b,1〜2次/1天0.5mm开挖面前〈5b, 1次/2〜3天开挖面后3>5b, 1次/3〜7天注:b为隧道开挖宽度,h为隧道埋深。
地质及支护状态观测在施工进程中对前方的开挖工作面及周围围岩的岩石性质、状态进行目测,对开挖后支护动态进行目测从而可以取得围岩稳定状态的直观信息具体如下:5.2.1 观察的目的一、 预测开挖眼前方的地质条件;二、 按照喷层表面状态及锚杆的工作状态,分析支护结构的靠得住程度 3、验证支护结构效果,确认支护参数和施工方式的准确性或为调整支护参数和施工方式提供依据;5.2.2 观测的内容一、对没有支护的围岩进行观测,主如果了解整个工作面的地质情况:(1) 岩质种类及散布情况(2) 岩性特征(3) 节理、断层破损带情况(4) 地下水类型(5) 开挖面的稳定状态 二、对开挖后支护的围岩进行观测,主要有:(1) 喷层表面的观察及裂隙状态的描述和记录(2) 钢拱架有无受压变形(3) 锚杆的受力状态(4) 是不是有底鼓现象5.2.3观测的时间 每爆破一次观测一次,并及时做好记录和整理数据5.2.4分析观测结果一、较大的破坏:常有混凝土碎块掉落 二、较大并有坍塌的预兆:拱顶混凝土出现对称、可能向下滑落的现象;侧墙发生向 内侧滑动的剪切破坏,并伴随底鼓现象均会有坍塌事故发生3、较小的破坏:在拱部出现进展缓慢的剪切破坏周边位于量测 收敛量测是隧道施工检测的重点,收敛是最大体的量测数据,主如果在隧道内壁面2 点连线方向的位移之和,其收敛值数据为2次量测的距离之差。
主要仪器为数显式收敛计, 其精准度达到0.1mm5.3.1量测的目的 通过对周边位移的状态转变可以直接反映位于的稳定情况,并按照位移速度的判定对 隧道下步工作进行指导性施工选择最佳时间5.3.2量测的原理 其原理是消除温度影响后,所选测点在一按时间内距离的转变:U=L-L+X-Xt 0 t tl to式中L -―初读数时所用尺孔刻度值0L---1时间所用尺孔刻度值tX -―1时间经温度修整后的数值X =X+etl tl t tX ---初读数时经温度修整后的数值X=X + £1o 10 0 10X ---1时间量测的数值1X ---初时刻度数值0£ ---温度修正值£ =a(T-T)Lt t 0a---钢尺线膨胀系数T ---坚定钢尺的标准温度T0=20度0T---每次量测的平均温度L---钢尺长度5.3.3量测点的布置1、量测点的布置主要为:洞内与洞门进行布置布设位置方法及工具布设断面及点数量测的时间1〜15天16天〜1月1〜3月3月后洞内设点洞内钻孔中安放单 点、多点杆式位移 计每5〜100m为一个 断面,每个断面2〜11个点1〜2次/ 天1次/2天1〜2 次/周1〜3 次/月地表设点地面钻孔中安放位 移计每个代表性地质一 个断面,每个断面3〜5个点同地表下沉5.3.4量测频率按照位移值和开挖断面的距离,需调整量测频率位移速度(mm/d)量测断面至开挖断面距离m量测频率三5(0〜1 )b2次/天1〜5(1〜2)b1次/天〜1(2〜5)b1次/2〜3天1次/3天V>5b1次/7天b为隧道开挖宽度5.3.5量测布设测点隧道围岩级别量测断面距离备注III30W20V10破碎带位置5m布设测点各隧道量测点布设见附表。
拱顶下沉量测 为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预防拱顶塌方,需对拱顶的下沉进行量测拱顶下沉主如果 指:隧道拱顶内壁的绝对下沉量单位时间内拱顶下沉值称为拱顶下沉速度主要采用精 密水准仪,其量测精度为1 mm5.4.1量测的原理 在隧道开挖面上及时安设测点,通过控制点,读取测点高程,2次测定的高程之差为 拱顶下沉量5.4.2量测的要求一、 拱顶下沉量测断面距离、频率、初读数的侧取同周边位移二、 测点布设在拱顶位置或其周围,每一个断面设1〜3个点5.4.3量测布设测点隧道围岩级别量测断面距离备注III30W20V10破碎带位置5m布设测点各隧道量测点布设见附表地表沉降浅埋隧道地表沉降测点应在隧道开挖前布设地表沉降测点和隧道内测点应布置在同断面里程一般条件下按“地表沉降测点纵向间距布置要求表”进行布设地表沉降测点纵向间距布置要求表隧道埋深与开挖宽度纵向测点间距(m)2B〈Ho < 2.5B20-50B< Ho W2B10-20HoWB5-10注:H为隧道埋深,B为隧道开挖宽度地表沉降测点横向间距为4-8m在隧道中线周围测点为4m间距,隧道中线双侧量测 范围为8m间距(如图)位移控制基准类别距开挖面1B (U,B)距开挖面2B (U2B)距开挖面较远允许值65% Uo90% Uo100% Uo注:B为隧道开挖宽度,U。
为极限相对位移值按照位移控制基准,可分为三个管理品级,具体如下序号管理等级距开挖面1B距开挖面2B施工状态1IU>2U /31BU>2U /32B停工,米取特殊措施后 方可施工2IIU /3WUW2U /31B 1BU /3WUW2U /32B 2B应加强支护3IIIUVU /31BUVU /32B可正常施工5.5.1 采用分部开挖法施工的隧道应每分部别离成立位移控制基准,同时应考虑各分部的彼此影响5.5.2 围岩与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应按照控制基准,结合时态曲线形态判别5.5.3 一般情况下,二次衬砌的施做应在知足下列要求时进行:隧道水平净空转变速 度及拱顶或底板垂直位移速度明显下降;隧道位移相对值已达到总相对位移量的90%以上对浅埋、软弱围岩等特殊地段,应视现场具体情况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