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土地与赋役制度(1).doc
8页中国古代土地与赋役制度(1)均田制实施(国家对土地的有效控制) 均田制被破坏(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 目的 巩固统治、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缓和矛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内容 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定量的谷物叫“租”;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调”;纳绢或布者代役叫“庸” 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一年分夏季、秋季两次收税 意义 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和社会稳定 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和进步;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扩大了征税面,保证了封建政府财政收入,按各户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 作用 荒地被开垦,人口增加,巩固了政权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由于地主把赋税转嫁给农民,政府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阶级矛盾仍未解决 五、北宋王安石改革之方田均税法内容:政府重新丈量土地,谓之方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谓之均税作用: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经济政策与阶级矛盾北宋在土地政策上,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态度,即采取“不抑兼并”和“田制不立”的政策,这一政策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减少了封建政府对土地的政治干预,客观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与此同时,这一政策也表明政府纵容地主阶级兼并农民的土地北宋前期,地主侵占土地的现象已相当严重,到北宋中期,北宋政府控制的纳税土地日益减少,到英宗以后,纳税土地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十分之三左右,大部分耕地都被官僚、豪绅、吏胥及寺观地主所占有为了解决庞大的财政开支,北宋政府加紧压榨北宋的农业税,沿用唐朝后期以来的两税法,分夏秋两次征收其税额本身并不很高,但在交纳农业税时,却沿用了前代的“支移”和“折变”等苛法,极大地加重了农民负担所谓支移,就是官府借口军事急需,强迫北方农民把秋税各物送到沿边城镇去缴纳,人畜盘费全须自备所谓折变,就是官府借口需要,命令农民改纳指定的物资或纳现钱六、明清的赋役制度1、明朝张居正改革(一)时间: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推行(二)内容: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来分担(三)意义: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的徭役负担,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2、清初的摊丁入亩(一)更名田时间:1669年,康熙帝实行更名田内容: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人所有意义:调整了生产关系,使许多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建立起小农经济(二)固定丁数时间:1712年,清政府内容: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国家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意义:为后来实行“地丁银”提供了条件(三)地丁银时间:雍正帝一上台就推行内容: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按地征收银两意义:废除了历史悠久的人头税;赋役不均的现象有所缓和;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
探究点 古代赋税制度的沿革的特点】(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以两税法为标志2)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4)农民由必须服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志5)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以一条鞭法为标志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思维发散】明朝的一条鞭法、清朝的更名田和摊丁入亩属于封建生产关系领域里的局部调整其作用是一方面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另一方面在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例1 以下对明清时期白银使用与流通历史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征银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B.“地丁银”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鸦片战争前,外贸出超造成中国白银外流D.截止清朝结束,铜钱与银两兑换的比值没有改变例1 A [解析] 赋税制度的变化规律客观上反映了封建生产关系内商品经济发展的现实而做出的生产关系的调整。
所以试题从商品经济发展角度命制,以加强学生对这一规律的理解本题考查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地丁银”的实行放松了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项错误;鸦片战争之前,英国无耻地向中国走私鸦片,造成了中国大量白银外流,C项错误;由于鸦片输入造成白银大量外流,形成“银贵钱贱”的现象(一定量的铜钱兑换的白银量减少),D项错误,排除此三项,故选A项[点评] 赋税制度是反映民生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形势下民生问题尤为重要民生问题作为长效热点和重要的主干知识,必然引起命题者的重视因此要特别注意对赋税制度的复习变式 】[2021孝感模拟] 下列措施符合孟子“勿夺农时”思想的有( )①唐朝的租庸调制 ②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 ③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 ④清朝实行的“更名田”制度A.①②③④ B.①②C.①③④ D.①②③变式题 D [解析] 租庸调制中的“庸”、王安石变法中的免役钱和一条鞭法中的纳银代役制度,都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④只是使农民对土地有了所有权,与农时无关,所以本题答案应为C项第四章 中国古代的土地与赋役制度(第五讲)第一节 从井田制到授田制一、井田制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土地划分方式,也是赋役征收的基本单位。
西周土地制度的特点西周土地制度西周土地是多层次的宗族土地所有制国野制度国野国是统治宗族的聚居区野是被统治宗族的聚居区位置城市及周围地区城市远郊地区居民称国人,属于国家之公民称野人,分属于贵族之甿隶政治权力、任务具有优越的地位和权力,军队主体无政治地位,耕田纳粮土地分配九夫一井,一井九百亩,一夫百亩,按土质好坏,加倍授予十夫为沟(相当于一井之田)无土地质量级差时限九年轮换不轮换土地占有方式占有权使用权剥削方式彻法剥削量:1/10藉法地租量:50,带役:50,剥削率:100二、从井田制到授田的变化春秋年间,各国统治阶级进行了大规模的田制与税制改革,以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一)社会形势变化表现1、随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个人可独立耕作,使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成为可能,原有的九夫为井,十夫为沟的共耕制也随之瓦解2、铁犁、牛耕的使用,使野人有可能自己开垦荒地,成为自己的“私田”3、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使野人的剩余劳动越来越多4、随着战争规模不断扩大,步兵成为主要兵种,野人进入军队,成为主力二)各国经济改革1、春秋初年,管仲率先在齐国进行改革提出“相地而衰征”,从而收到“井田畴均”之效2、征赋制度的改革。
B.C.548年,楚国把土地折合成良田而后征赋——打破了传统的井田制,也打破了国野区别3、“作爰田”与“作册兵”作爰田即把田地赏赐给人民表明农夫对土地的使用权开始向占有权转化作册兵即征发州人服兵役——改劳役剥削为实物剥削,什税其五4、初税田B.C.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田税既取之于“公”——藉田,也取之于民,即私田——国家拥有对公私土地的的所有权三)经济改革的结果1、国家面向全体臣民征税2、国家是土地的所有者三、战国的授田制进入战国时代,随着古代的宗族土地所有制变成了国家土地所有制,各国实行授田制一)内容 授田制目的是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课之以税,保证国家税源的稳定和丰足1、粟米之征 粟米之征是国家征收的田租征收单位,依据授田制,以一夫百亩计征定额:什一之税2、布帛之征 布帛之征或刀布之敛当为户口税——户赋是国家政权的重要财政来源之一3、力役之征 力役之征:兵役、劳役(二)影响1、土地所有制的改变授田制是在国有土地上实施的,其结果是土地私有制2、赋税制度的变化 租税开始分离第二节 汉晋南朝的土地与赋役制度一、两汉的土地与赋役制度(一)国有与私有土地所有制形式及其矛盾运动规律1、国有土地两汉时代,国有土地大致包括四种类型,即山林川泽、公田、草田及苑囿。
a、山林川泽为皇室所有管理机构:少府(行使所有权)b、公田(垦田)具有较大的经济意义它的来源有三种途径:①政府组织的屯垦西汉:战胜匈奴,夺回土地大规模屯田东汉:边地屯垦:西域、河西等内地屯垦②政府对原私有土地的没收 告緍:迁豪、徙民③政府对抛荒土地的接收c、草田 指尚未开垦的荒地d、苑囿 指水衡,少府所掌管的苑围池管理与经营方式:直接经营:屯田,官手工业、畜牧业间接经营:租赁山泽,假民公田2、私有土地(1)来源①封建政府的“授田” 授田:草田的占垦:鼓励百姓占垦赋民公田:公田授予贫民赐民公田:皇帝特别赐予:贵幸 徙民 贫民 军功②土地买卖 私有土地增加的重要途径③强取豪夺(2)基本矛盾国有土地:衰减农民小土地占有:脆弱地主大土地占有:最活跃3、赋税、徭役(1)田租、刍稿 属于土地税的范围,依土而征a、西汉:田租以倾亩为单位,收取定额地租东汉:“以田敛钱”的附加税b、刍稿:农副产品税(2)算赋、口赋 人头税,向成年人和未成人收取a、算赋: 向十五至五十六岁的人口征收数额:百第 8 页 共 8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