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古籍基础知识.docx

13页
  • 卖家[上传人]:M****1
  • 文档编号:539611863
  • 上传时间:2023-09-1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4.45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古籍基本知识古籍(定义 :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 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 装帧形式的书籍《定级标准》21、《修复技术规范》2.1)一、 古籍版式定义:古籍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样式(按:即指一块书版内所刻出的模式,反映在书中,就 是一张书叶中所看到的样式)包括版面、大小题名、版框、界行、天头、地脚、行款、 字数、鱼尾、象鼻、书耳、书牌、条记、句读、插图等等1.版面:原指按一定行款字数并以边栏、界行、版心、鱼尾等形象为装饰而雕刻或排 拣活字形成的平面后世即指一版一版印纸2.版框:书叶正面图文四边的围栏,一般指印刷的书修复技术规范 2.5.1)也称边 栏,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单线的叫“单边”或“单 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常见的术语有四周单边(四周只印一道粗黑的边 线 、四周双边(四周粗黑线内侧再刻一道细黑线 、左右双边(仅左右粗黑线内侧有细黑线 3.界行:也称界格,指在版面内分割行字的直线4. 行款:又称行格,指正文之行数与字数通常以半叶计算,叫做“半叶X行X字” 有的直接称“X行X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是为大字正文做注解),叫做“小 字双行X字”。

      同一种书,不同时期有不同刻本,行款也往往不同故行款可以作 用鉴定版本依据之一5. 天头:图文或板框上方余幅 (修复技术规范 2.5.4),即版框外空白纸的上方6. 地脚:图文或板框下方余幅 (修复技术规范 2.5.5),即版框外空白纸的下方也称下 角7. 版心:也称中缝,通常指一版印叶的中心比较窄的一行空白行,是书叶对折时的标 准唐末五代,书的装订形式由卷轴装向册叶装发展,雕版出现了两个半版,北宋 和辽时期,两个半版间出现了两道线,在两线之间的空白处,常常刻上书的题名(通 常是简书名 、卷数、叶码、本叶的字数、刻工姓名或者刻书单位的名称因为这一 行居于两版的中心,所以称为版心8. 书口:又称版口,就书版(或者书叶)而言,它是版心对于以包背装或线装的方式 装订起来的书籍而言,这部分为书可以翻阅的开口,故称书口 (蝴蝶装无书口?)与 书背相对,可翻叶展阅的开口 (修复技术规范 2.83)(其含义已经扩大了9. 鱼尾:版心中间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刻于距版心上边大约四分之一处,有 时版心上下都有鱼尾只有一个鱼尾,称单鱼尾,两个鱼尾称双鱼尾(有对鱼尾、顺 鱼尾 ,个别有三鱼尾花鱼尾:鱼尾刻印出花样的。

      鱼尾的作用是用来标示中缝线, 作为折叶的标准10. 象鼻:鱼尾上下到版框有一条线,叫象鼻 (这只是一种说法李致忠先生提出另两种说法,一是 我们暂且采取第一种说法,主要说明什么是黑口、白口)象鼻为一条细黑线的叫细黑 (或小黑口,象鼻为一条粗黑线的称为粗黑 (或大黑口, 无象鼻(即无黑线)者为白口11. 书耳:版框外左上角的空格,里面刻有简单的篇名,因为形状象书的耳朵,所 以称书耳其中的题名叫耳题、耳记12. 书牌:又称牌记,与现在的版权页类似,常常刻有书名、作者、镌版人、藏版 人、刊刻年代、刊刻地点等明清时期的书牌作用多为表示特色和所有权,而明清 以前(后?)则更多的是刻书题记,讲刻书缘起,选用底本,校本,甚至多少具有 广告宣传作用13. 大题:指一种书的题名14. 小题:指一种书内各篇各卷的题名15. 墨钉:又称墨等指版面上常有文字般大小的黑墨块,形状似钉帽出现的原因是文稿雕版时未定的文字,等待校勘后写上去再印16. 朱丝栏、乌丝栏:行格界栏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主要見于唐以前写本明清时期,亏有印刷各种颜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色界栏 笺纸抄写的古籍,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黑格、蓝格、绿格等等。

      二、古籍的结构 单叶装订成册,就成为一部古籍而古籍的结构是指一部具体古籍外在形式和 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定的名称1.书衣:俗称书皮,也称封皮 (修复技术规范 2.9) 是为保护书而在书的前后加的封皮, 一般选用较硬的纸作为书衣的材料,并在书衣上题写书名2.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 题写人姓名3.书叶:按文稿顺序排列的书写、印制的单张纸叶修复技术规范 2.5) 4.书名叶:位于护叶(准确的说应该是书衣)之后、所有书叶之前常镌刻书名、作者、 刊刻时间及地点等项内容.(修复技术规范 2.6) 又称封面、封、面叶、内封面5.护叶:也称副叶,用以保护书芯或连接书衣 (修复技术规范 2.7) 一般是一张空白纸 在书名叶或前或后6.书芯:指书衣以内或未上书皮以前已订在一起的书册 (修复技术规范 2.8) 7.书脑:书芯订捻、缝线以右的部分修复技术规范 2.84) 即装订时,锥眼订线的 地方8.书脊:(又称书背),与书口相对,上下封皮相隔或连接的部分,相当于书籍的厚 薄度 (修复技术规范 2.85) 即一书装订处的侧面,如同书的脊背,所以称书 脊 (关于书口,在版式中已提到,是一部书可翻叶展阅的开口)9.书首:书籍上端切口处。

      修复技术规范 2.81) 又称为书头10.书根:(修复技术规范2.82 用的术语叫“书脚”,解释为:书籍下端切口处,亦 称书根有些古籍在书根上有书名、卷数、册数,但书根上这些题名不一 定准确,有些是刻板时印上,有些是藏书者自己为方便翻检、阅读或者保护 而写上去的,多半是简名11.书角:天头和地脚右端修复技术规范 2.87)三、古籍的内容 一部古籍通常由封面题名、序、目录、凡例、正文、跋、卷首、卷末、附录、 牌记、笺、注、疏等内容组成1. 封面题名 (即前面所讲书名叶(也称封面)时所提到的)古籍封面通常题有著 作责任人、刻印者、藏版者、刻印时间、版刻次第、附刻等内容2.序:是一部书的序言,有的是作者自己写的,也有刻书人、合著者、注释 人以及作者的朋友作的作者的自序多叙述家世、活动,阐明著作宗旨 他人作的序主要介绍作者的生平及书的内容、价值刻书人的序则说明书 的流传过程、刻印经过、目的等一部书刻印的次数越多,序文往往越多 古代(指早期如卷轴装时)多列于书末,后一般放在书前3. 目录:一部书正文之前的篇章名目,称为目录,或目次它是一书的纲目, 反映了一部书的章节体例读者可以由此了解这部书的大致轮廓 (分多少 卷、多少章、多少节、多少回,各部分各自是什么类别,有哪些篇等等。

      古书最多是 分卷(juan)的受卷轴装的影响,一篇即一卷轴,后来即一部分完了,就定为一卷 注意,卷数不等于册数一册中可以有一卷,也可能有多卷册与装订有关,卷与内 容有关目录中所题的卷数是我们著录的重要依据之一较早的古籍目录多放在 序文后面,一般印在卷首之前大部分的书有时除去卷首有总目录外,名 部分还有分录一些有前后集的古籍,目录多分散在各部分4.凡例:说明书的著述内容和编纂体例、编制原则的文字,多列在目录之前 还一些凡例题有凡例作者的姓名5.正文:全书的主要部分,是书的主体按照实际内容容和篇幅划分卷次, 每卷的开头称做卷端,卷端题有书名(首行)和著者姓名、校注者姓名(在 首行后数行,低 N 字)等内容而一部书的正書名(大题)一般按正文首卷卷端所题书名著录通常大题在 卷端(首行)上端,但由于受到竹木简书的影响,古书也有将小题(即篇名) 放在卷端上方(卷端上题 ,而将大题放在卷端下方(卷端下题 ,就是所谓 “小题在上大题在下”的格局这种形式,到北宋仍被沿用,形成北宋雕版 书在版式上的特点因此在著录书名时,要注意卷端上题是否为正书名6. 跋:又称后序、后记内容多为叙述版本源流或刻印经过多放在正文的 最后,少数也有放在正文之前(这主要是装订的问题了。

      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跋,是刻印(排印)在书上的,原书的一部分跋文中所涉及 的刻书情况与版刻年代、刻版主持人、刻版地等等有关,而跋文作者与收藏者的批校 题跋著录要有所区别7. 卷首、卷末、附录:正文以外的内容,如序、跋、作者传记、目录、凡例 等另做起讫,单独分卷,放在正文前称为卷首,放在正文后称为卷末, 也称为附录书中有时刻有其它篇章的内容,或者本书内容的附加材料, 也称为附录8. 笺、注、疏:对书正文的解释,一般分列在各句下注容易理解,至于笺,《汉 语大词典》解释:后世把注释古书,以显明作者之意为笺宋洪迈 《容斋五笔•经 解之名》:“鄭康成 作《毛詩箋》,申明傳義,他書無用此字者疏也是如此,指阐释 经书及其旧注的文字笺注疏者一般要在书名责任者著录,依次排在第一责任人后9. 著作方式 (附带提及)一般依规定著錄,特殊情况可依原書所题著錄 撰:著述的著作,如卷端下题:“学”、“述”、“著”等; 编:将多种著作整理、编排为一种书(一般指丛书 ; 輯:收集他人的著述或零散文字,汇集为一种书;如 修、纂:主要指官修书的著作方式主持其事者为“修”,实际编写者为 “纂”如地方志,主持的官员为修,编写者为纂;注:對一书的内容、文字进行解释;如果卷端下题直接作"XX笺”或“X X疏”,则著作方式亦直接作笺或疏,等等。

      即特殊情况可依原書所 题著錄;譯:将一种文字翻譯成另一种文字; 繪:插图、画谱的创作;書:指书法作品的创作;篆刻:玺、印的创作四、 古籍的装帧(1)简策 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始自简策在纸发明之前,甚至在纸发明以后数百年 间,也就是从商周到东晋的数千年中,中国古代书籍主要载体是竹木简策意即编简成 策,古人将竹木加工处理成狭长的简片,把若干简用绳编连起来即为策竹简在制作过程中还要经过“杀青”这一道工序,亦即烤干竹内的水分新竹水分大, 易腐朽生虫,保存时间短,因此制竹简时要用火烤干竹内水气,竹子随着水分的减少由 青而黄,故称之为“杀青”,正如古人所云:“杀青者,以火炙简令汗,取其青易书, 复不蠹,谓之杀青,亦谓汗简古人为保护正文少受磨损,开头两根常为空白简,称作赘简赘简背面上端竖写篇名, 便于检索;下端题书名,便于归类保存简策一般卷起存放,以最末一简为轴,从左向 右卷成一束,这样篇名、书名就露在外面,类似于今天的封面把卷起的简策捆扎之后, 或装在“帙”、“囊”里,或盛在筐篋中,以免散乱简策是中国最早的书籍装帧形式,它所体现的书籍保护理念对后世影响颇大,不断地 被继承和发扬如,赘简演变成护封、封面和扉页,“帙”、“囊”演变成“函套”等等。

      2)帛书卷子装中国蚕桑丝织业起源很早,王国维认为“至迟亦当在周季”缣帛即作为书籍的载体, 与简牍并行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帛书是战国中晚期的长沙子弹库“楚缯书”帛书与竹木简长期并行,虽然二者质地绝然不同,但帛书的装帧形式却在简策的影响 下出现卷子装卷子装的帛书一般写在半幅宽的缣帛上,文字从上至下,由右至左为 使文字整齐,大致根据简的宽度用墨笔或朱笔划上界行,后来则用朱丝或乌丝织出,是 为乌丝栏、朱丝栏卷首仿照简策中的赘简,留下一段空白,保护正文不被磨损卷尾 粘以二三厘米宽的竹片作为轴心,将帛书像简策一样从左向右卷成一卷这便是后来卷 轴装的雏形写在整幅缣帛上的帛书,卷收不便,只能折叠存放,天长日久,折处极易 断裂,故这种方式不甚流行缣帛作为书籍的载体,优点是质地柔软,洁白易着色,可以随意折叠卷起,份量轻, 便于携带,然而因为价格昂贵这一致命缺点,所以很难在民间通行因此,考古发掘中 竹木简的数量要远远多于帛书以上两种缺藏)(3)卷轴装纸作为书籍的载体可能始自西汉末年,与简帛并行使用数百年由于纸张价廉物美, 携带方便,逐渐取代了简帛的地位东晋末年桓玄下令以纸代简,简牍和帛书才完全退 出历史舞台早期的纸书像帛书一。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