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suda.doc
9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3、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从阶级属性、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等角度,可以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回答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1、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2、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3、 工人运动的不断高涨三、马克思主义的来源1、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2、 直接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四、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及其基础1、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3、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哲学一、何为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和特殊的关系三、哲学的基本问题1、 思维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 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四、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1、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2、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3、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物质、意识、运动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二、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1、运动: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无论是显著的还是不显著的,都是运动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否则就是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又是一切运动变化过程的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否则就是唯心主义。
三、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一去不复返;2、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3、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统一性: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四、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五、意识的起源、本质和能动作用1、起源:意识同人一样,都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一,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① 由一切物质都有的反应特性到生命物质的刺激感应性② 由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③ 由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的意识第二,劳动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2、本质:从它的物质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它的内容看,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3、能动作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六、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就是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共同的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也就是说,整个世界,不仅自然界具有物质性,而且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实践一、实践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形式1、 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2、 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3、 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1、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联系、发展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1 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2、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不能孤立存在;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3、多样性: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二、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质变、量变一、质变量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1、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2、意义: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相互贯通,量变引起质变,在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实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二、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1、内容: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自我发展的环节、否定是新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2、意义: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揭示了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认识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二、认识的实质: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 理性认识以来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2、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四、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发展的原因1、 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2、 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成都的限制真理一、真理的客观性1、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2、 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2、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3、 关系: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又是辩证转化的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2、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历史观一、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1、唯物史观: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物质资料生产起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2、唯心史观:只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察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把历史看作精神发展史;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1、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2、意义: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唯物史观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1、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意义: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及其意义1、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②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2、意义:社会发展一、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1、生产关系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 ,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二、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的历史作用1、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3、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三、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改变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四、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面性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首先,科学技术并不是直接生产力,而是潜在生产力,渗透到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中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其次,科技是现代生产的先导;最后,科技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人民群众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1、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2、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二、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1、人民群众是神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三、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商品、劳动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1、 社会分工的出现2、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二、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1、 商品二因素: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性表现在:二者相互排斥,不可兼得;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2、 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a.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b.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c. 二者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三、商品生产者劳动的两重性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









![2019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