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儿童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而是累死在起跑线上.pdf
3页很多儿童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而是累死在起跑线上许多研究表明,学生在中小学的学习成绩与他今后的社会成就没有直接的关系据了解,上海南洋模范中学从上世纪50 年代以来培养出了23 位院士,学校完整保留了他们高三时的学习成绩调查发现, 从分数上看, 在这 23 个人中,当时位居年级前十名的只有5 人,居于前 30%的有 15 人,居于中间 40%的人有2 人,居于后 30%的有 6 人教育界还提炼出了 “ 第十名现象 ” 就是说,在我们离开学校十年、 二十年以后再回头看,当年班级里的学习尖子、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往往表现平平,不见踪影, 而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 有所成就的, 反而更多的是那些成绩在班上中等偏上和不太受老师 “ 待见” 的学生, “ 第十名现象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康菲特青少年成长中心赵老师指出:学习尖子生为了在学校保持优秀,透支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没有时间和机会来发展自己的个性、兴趣等 “ 而走上社会以后,真正产生影响的并不是你中小学的考试成绩,而是你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 ,对于小学生来说,考60 分和考 90 分没有什么区别,保持他们的身体健康、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远比考试成绩更重要。
但是,在中国的家长,尤其是城市的家长中,正蔓延着一种群体性的恐慌,他们总是害怕自己的孩子落在别人的后面,输在起跑线上 我们今天的儿童正生活在一个灾难深重的时期 孩子们的起跑线不断前移,从原来的高考前至中考,再到“ 小升初 ” 、“ 幼升小 ” ,连幼儿园都要留家庭作业了许多小孩从两三岁开始,就不停地上各种培训班我们今天的儿童不能赢在起点,输在终点,也确实有很多儿童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而是累死在起跑线上一个值得注意的反差是,中国人喜欢讲少年早慧,自古英雄出少年,而美国正好相反, “ 都是笨孩子的故事 ” 董老师说,不管是爱迪生、爱因斯坦还是林肯,这些成就事业的大人物没有一个是少年早慧的他们的经历表明: 历经磨难大器晚成,这是大多数人成长的规律 我们不要追求少年早慧,在独生子女的环境下,很多家长对于早慧儿童和超常教育、天才教育倾注了太多的热情,也犯下了太多的错误 ” 教育的一个非常基本的价值,是帮助一个人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评价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是在小学的时候, 如果他能够与书为友,也就是说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教育就完成了一半,“ 喜欢读书的孩子不会学坏 ” 。
二是在他高中阶段形成了独特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 如果实现了这一点,他的教育的另外一半也成功了,他就会主动学习” 如果一个年轻人在选择大学时一片茫然,大学毕业后又一片茫然,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擅长做什么,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失败但现实令人忧虑一家大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对新生代的大学生做了这样一番评价:有理想没方向,有个性没主见,有学历没学问,有知识没文化,成年人未成人 虽然这说的有些绝对, 但是确实反映了当下批量大学生的现状,这也是广大教育界和家长需要反思的地方,我们到底想要教育出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