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明朝政府对武当山及其道观的管理杨昌辉.doc
6页学号:2010213283姓名:杨昌辉试论明朝政府对武当山及其道观的管理武当山及其道教宫观是有明一朝极力推崇,大力建设的道教圣山 和万朝家庙至今都完好的保留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式样精美的 道教建筑群武当山现存的主要历史建筑包扌舌金顶大多是明朝修建的. 这一系列宏伟建筑能够历经数百年风吹雨打而屹立不倒,除了其建筑 质量高外,还与历代政府尤其明朝政府对其有效的管理保护是离不开 的•其主要表现为行政建置与人事安排,宫观建设与维护,对进山香客 的管理等方面在行政建置与人事安排方面,为了加强对武当山的管理,使其更好地 发挥朝廷家庙的作用,更好的为皇家服务,明朝开创了武当山提督内臣 与提调藩臣共治武当的双重管理体制.内臣治山事,藩臣理民事,而提 督内臣多由熟悉宫室营造的内官监太监担任•他们一般是皇上的亲信 宦官,遇事可差舍人赴京,通过司礼监直接上奏皇帝,加强了皇帝对武 当山的直接管理同时,提督内臣一般没有任职期限,对整个武当山 非常熟悉他们负责宫观道路维修,宫观建设,为武当山道观建设与维 护做出了巨大努力例如,提督武当山长达18年之久的宦官王佐,一直 热心于宫观建设据明代武当山志记载,由王佐重建的武当建筑就有 观音阁玉皇阁禹王庙卧云亭三义庙等多处。
1)此外,明帝还钦点高 道提点宫观,以严祀事,例如,明成祖大修武当时,就曾从全国各地钦选 了 400名高道到武当山各大宫观焚修香火,同时设置提点印信衙门, 给以高道正六品官秩,以让他发们弘扬武当道法,匡扶济世其中最著 名的高道之一任自垣高道就对<< 道藏 >> 的编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注,武当山紫宫大殿前至今还有提督武当山石刻碑,详细记载了宦 官提督武当的史实)此外,明政府还注重对道观在职道士的管理,永乐 十一年十月,明成祖还专门为此发布圣旨,“若道士有不务本教、生事 害群、伤坏祖风者,即行革除"另外,明朝设立了武当山驻军制度,让永乐年间敕建武当山宫观的 均州千户所的旗军常驻武当,这些军人免除了科差、杂泛差役、屯田 子粒等军役负担,负责“烧造砖瓦,采办木植,遇有损坏,随即修理"(2)军队驻扎为看护武当山的山场,修缮武当山的宫观及守护城池发 挥了巨大功用在武当山一餐馆吃饭吋,那老板就说他们的祖先是驻 守武当山的士兵,或与这有关.)在宫观建设与维护方面,不仅如上所述,明朝政府花费了巨大的人 力保证武当山宫观的建设与维护,同时,还投入了巨大的物力,保障 了武当山的经费与供给国家拨款是明朝武当山经济来源的主要来源 例如《宪宗实录》卷38载:成化三年春正月丁丑,“命给 湖广太岳太和山宫观油蜡,每三年一给,令襄阳府于夏税内折办四万 五千九百三十六斤。
卷236又载,成化十九年春止月癸亥,“定给湖 广太岳太和山官香蜡自成化十九年至二十一年止,蜡二万三千四百三 十余斤,香一万三千八百四十余斤令于襄阳府夏税折收给之《武 宗实录》卷162载,正徳十三年五月甲寅,以“长芦运司盐五千引给 太和山道众典祀可见,武当山的油蜡,香油支出均市国家支付, 这为保持武当山道观的正常运行提供了物质保障注:登武当山金 顶时,旁边的导游就讲,金顶内六百年不灭的神灯的香油最初就是明 永乐大帝亲自拨付的此外,明朝政府对武当宫观的维护还表现在治安管理,禁止樵采方 面注:在一天门,听一老道士讲,武当山是仙山,明代是禁止在 武当山樵采的,武当山道观修建所需石料,木材均从河南、陕西、四 川等地购置,由水陆运往武当《宪宗实录》卷281载,成化二十 二年八月癸酉朔“甲戌,敕禁太岳太和山樵采,并复其侵占山地时 本山道士奏武当山多被民开垦樵采,请蜴护敕并敕所在官司禁治, 及拨还民之侵占者同书卷265载,成化二十一年,乙酉, “太岳太和山有盗入殿,窃金银供器数事命令提督太监韦贵潘记, 布政司右参议李谦限期追捕盗贼因此,武当山的神器能够较好地保 存下来与明政府的有效保护是分不开的更值得一提的是,明政府对各地进山香客的管理。
明朝廷采取了尊 崇真武上帝,大修武当道观,扶持武当道教政策,促进了全国各地道 徒信士朝武当山进香风俗的发展,特别是明朝中期以后,来自全国各 地的进香客络绎不绝,从天南海北汇聚于武当山下,爬上金顶,跪倒 在玄帝像前,面对如此庞大的人流,使得明朝政府不得不对进香客及 其行为进行管理明代对香客最重要的管理就是香税的征收3) 香税,就是明清时期国家对朝山进香信士征收的一个特殊税种关于 香税的定义,明查继隆《岱史》卷13《香税志》曰:“曷 云乎香税也?四方祈禳之士女捧瓣香谒款神明,因捐施焉,而有司 籍其税以助国也夫概天下香税,惟岱与楚Z太和山也它的施 行与明朝统治者对武当山的管理方法有关成祖下了一道圣旨,谓:“朝廷创建这宫观,与天下苍生祈福,若有损坏时,许那各处好善 肯作福的人,都来修理,不要只拘定著他一处修也就是说, 明皇室认为不仅仅要靠政府独力承担武当山的经济支出,还应动员社 会的力量,让广大进山香客出资维修,以此因而达到永乐帝为万民祈 福的目的明成祖对民间朝武当山采取的鼓励政策,加之社会控制日 渐松懈,百姓的岀行变得方便,使得大批香客进山成为可能进山香 客的到来一方面增添了大量的香税,成为武当山道观经济的又一重要 来源。
《通雅》卷21记载:“武当、岱岳,今最感重永乐建真武庙 于太和山,儿竭府库,设大及藩司守Z,而二庙岁入香银亦以万计/ 王世贞《五杂俎》则称“常数万缗”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 财政与税收》列出泰山和武当III香税额为四万两,很明显,明代武当 山的香税收入是很可观的注:我在武半山太和宫看到一块石刻, 记载的就是天启元二年,顺天府人氏苏守智,王之禎及同乡黄聰缴纳 香税,以兹纪念另一方面,源源而来的香客不仅仅缴纳香税支持武当山道观的运 行,他们还投入到了实际的道观修建及维护中例如,金顶围绕金殿 的148根青铜栏杆是万历年间由云南、江西、陕西等省信士以家为 单位捐造的,尤以云南省城官绅士庶居多,每根铜栏杆上均有铭文, 记载捐献者籍贯姓名及祈求愿望等4)其中一根青铜栏杆就有如下 记载:云南府儒学生员高如玉、高如岳敬造铜栏杆一柱,奉上祖师圣前,祈 保母王氏增福延寿,亡父高清超生净界,如玉如岳,功名显达,山氏、 张氏身躬清吉,了嗣绵绵,花男喜哥灾障消除,硕赐吉祥如意5) 虽然香客们进香的目无外乎求福求财,求子求孙等等,有些功利,但 在实际效果上却是实实在在的促进了武当山道观的发展注:我们 登上金顶吋,这些青铜栏杆依I口伫立未倒,但字迹已经模糊,无法辨 认,未看此篇论文时,尚不知其乃民间香客所建。
注,我们参观紫 霄殿时,大殿前有许多石碑,记录了香客捐献情况,其中台湾地区的 香客石碑很多,可见,武当道教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当然,明朝对武当山道观的管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例如国家拨款 太多,道士们奢侈无度,提督内臣与提调藩臣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及 官员贪污挪用香税等《神宗实录》卷417就记载了一个轰动明帝的 提督内臣与提调藩臣倾轧夺权事件,万历三十四年止月辛未,“湖广襄 阳知府冯若愚,偕推官程启南以公事道经太和山净乐宫,其所辖界也, 循例入谒,遇道官赵本深,袁进贤等醉忤无礼,若愚杖之提督本山太 监王勋,嗾令本深等击钟聚众呼噪,若愚等疾驱得免,犹为飞璧中额出 血勋贪横无纪,贿收无赖羽流万计,若愚为政清严,素与勋忤,勋至是 乘机修 报,乃先上其事,诡称若愚乘与进宫,欺蔑龙牌,怒本深等力阻, 痛决几毙神宗”以惩责道士,亦守土官所得行之法乃戒勋宜铃束 道众,安静山场,不得忿争多事但并未对太监给予实质处分总之,由于武当山道观是明皇室的“万世家庙”,承担着为皇室与 社稷祈福的重任,所以,永乐以后明朝历代皇帝都对武当道教采取经 济扶持政策,在行政建置与人事安排,宫观建设与维护,对进山香客的 管理等方面,实行了有效的管理,较好地保护了武当道观,促进了明 朝吋期真武上帝信仰的传播,弘扬了武当道法,为今人能够一睹武当 宏伟道观,传承武当博大道法做岀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资料;(1)张全晓《明代武当山提督内臣制度考略》,《宗教学研 究》2012年第1期(2) 李程《明代武当山的驻军制度初探,《那阳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2001年第21卷第2期(3) 梅莉《明清政府对武半山进香的管理》,《社会经济 史研究》2009年第2期(4) 王光德、杨立志《武当道教史略》,华文出版社1993年 版(5) 王光德、杨立志《武当道教史略》,华文出版社199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