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文学第九讲李杜诗.doc
5页第十讲 李杜诗赏析——《天末怀李白》和《不见》一、从李、杜的交谊说起:唐代两位伟大的诗人李白、杜甫,生当同时,诗名盛为后世所称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六·文艺上》亦云:“甫……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 ”两人在诗艺上的成就,虽特色不同,俱各臻其极,如今已是定论但论到两人的交谊,却也很有意思一般印象中,李、杜交谊深厚,从杜诗中尤能印证此点但细察两人的交游、年辈、当世声望以及两人诗集中的相关篇章,却让人们感觉到李、杜在对方心目中份量和情谊,实在有点畸重失衡首先看两人的交游李白和杜甫在洛阳初识,时为天宝三载(744)夏,李白四十四岁,杜甫三十三岁两人相得甚欢,开始一同游处秋,与李白、高适游梁(今河南开封) 、宋(今河南商丘) ,登吹台、琴台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高适”条云:“尝过汴州,与李白、杜甫会,酒酣登吹台,慷慨悲歌,临风怀古,人莫测也中间唱和颇多 ”可见他们的交谊自此时打下基础然而为时颇短据考证,这一段时间大约有三个月左右到了第二年即天宝四载(745)春,杜甫已在齐州这年秋后,杜甫与李白分手天宝五载(746)十月,杜甫自齐、鲁往长安,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求官生活。
而李白也漫游至河北、山西一带两人真正在一起的时间,断断续续加起来,也就一年左右,此后两人不复再见一年的相处,要在两人心中种下相同深厚的情谊,不免让人有点怀疑其次,就年辈和当时声望来看,两人感情深度的不对等,似乎也很正常李白生于 701 年,杜甫生于 712 年,李白比杜甫长 11 岁两人相见,大哥、小弟的感觉应该很明显两人初识之时,李白已名满天下,曾以一介布衣的身份被唐玄宗召见,可谓荣宠已极,虽然是刚从长安被排挤出来,但形式上却是李白自己要求弃职归隐,唐玄宗赐金放还,李白挣足了面子所以在声誉上几乎没有损伤,“放还”后似乎声名更盛相反,杜甫此时在生活上已经在走下坡路,到处奔走,已经在为生存而挣扎了其声名更远远不能和李白相比当时与李、杜一起游处的高适,也还没有发迹,正是穷愁潦倒的时候值得一说的是,高适此时虽然已写出了《燕歌行》这样的名篇,但社会地位极低,还处在“混迹渔樵”的生活阶段,落拓浪荡杜甫则还没有写出真正能代表自己艺术水准的诗歌名篇他的诗歌创作成就,是在与李白分手之后,自十年长安艰辛生活开始,直到他终年而取得的其社会地位也就是一个小官宦子弟(其父杜闲,官奉天县令,此时也刚去世不久) 。
三人能混在一起,除了以诗会友外,三人性格也有类似处:为人狂放洒脱但从中也可看出,李白犹如社会名流而暂时落难(至少李白给人的感觉是如此) ,杜、高能有幸结识这样的名流,自然把对方高看一眼,又且李白待人,真诚豪侠,不以杜、高的社会地位低微而鄙视,更能让小弟般的杜、高(生于 702 年,比李白小一岁,但声望、地位当时远远不能和李白相比)感到温暖;而在李白方面,声望既高,交游又极广,失意潦倒之余(这也是三人当时的共通面) ,偶尔初识几个诗人朋友,自然不会把对方特别看重游处之时,虽表现得情投意合,情深义重;分手之后,或许早已忘怀,只把杜、高当做一般朋友看待,亦未可知因为在李白的生活和交际圈里,李白成名后被人尊崇,已经是一个平常现象了因此李白很可能会把杜、高的热情看做是粉丝的表现,则李白对他们就很难存在对等的、深厚的感情和热情,尤其是在分别之后还有一点,即杜、高而论,杜甫见到李白,极为倾心,曾赋诗云:“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赠李白》 )这是杜甫初识李白不久所写的诗,表达了杜对李的气质的赞赏高适与李白年龄相当,其感情深度似乎就不及杜甫那样狂热后来李白参加永王李璘的队伍而被捕,高适时为江淮节度使,正是平定李璘的主要人物。
但当李白深陷囹圄的时候,高适根本不施与援手,固然有政治的考量,但和高适对李白的情感不够深厚未尝没有关系最后,在杜集中有大量怀念李白的诗篇,而李集中思念杜甫的诗篇几乎一篇未有,由此也可见出两人感情的冷热不均这一点,南宋洪迈早已指出 《容斋随笔·四笔》卷三“李杜往来诗”条云:“李太白、杜子美在布衣时,则游梁、宋,为诗酒会心之友以杜集考之,其称太白及怀赠之篇其多如‘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计’ ,‘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 , ‘李白一斗诗百篇,自称臣是酒中仙’ , ‘近来海内为长句,汝与山东李白好’ , ‘昔者与高李,赐等单父台’ ,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 ‘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 ,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 ‘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 ,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凡十四五篇至于太白与子美诗略不见一句或谓《尧祠亭别杜补阙》者是已乃殊不然,杜但为右拾遗,不曾任补阙,兼自谏省出为华州司功,迤逦避难入蜀,未尝复至东州,所谓‘饭颗山头’之嘲,亦好事者所撰耳。
”设若李白真的对杜甫情谊深厚,则不当无片言只字以赠甫,故李、杜相交,李视杜为自己众多粉丝之一员似无疑以对粉丝的态度,则当面热诚应酬,事过境迁,则内心了不牵挂,很常见,故李白少有赠杜之诗篇,既自然,也很解释得通《容斋随笔》提到的“饭颗山头之嘲” ,实出自唐人孟棨的《本事诗》 “高逸第三”:“白才逸气高,与陈拾遗齐名,先后合德其论诗云:‘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与!’故陈、李二集,律诗殊少尝言‘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况使束于声调俳优哉!’故戏杜曰:‘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何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盖讥其拘束也 ”后此故事广为流传:“李白《戏赠杜甫》曰:‘饭颗坡前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形容何瘦生?只为从来学诗苦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二·自负)世人论李杜优劣,此为滥觞之一洪迈对此诗的辨析,实为有理不过,以李、杜相交时论,以李白的才气、声名、性格、气质,确也可以傲视老杜无怪乎人们杜撰此轶事,以实李杜优劣之论也又按:《容斋随笔》云:“至于太白与子美诗略不见一句 ”此语或太过李白集中有《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一诗:“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李白赠杜甫诗,也仅此而已此诗仍是李、杜交游时所作,感情也是最密厚的时期就诗意而论,李白对待杜甫,纯以酒徒视之,对杜甫的才艺不见任何称许这可见杜甫在李白心目中的地位,相比于杜甫对于李白的念念不忘和高自称许,李白对杜甫的情感确实也就淡薄得多了二、杜甫诗赏析: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赏析:这首诗和《梦李白二首》当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坐永王璘事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世路凶险,无限悲凉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经意的寒暄,反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 ;潇湘洞庭,风波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 李慈铭曰:“楚天实多恨之乡,秋水乃怀人之物 ”“文章憎命达” ,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魑魅喜人过” ,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尾联慨叹李白忠而遭诬与屈原忠而见谤相似,千载同冤,应有极度的愤懑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 ,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这一“赠”字之妙,正如清代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 ”(《读杜诗说》 )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地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吟诵全诗,如展读友人书信,充满殷切的思念、细微的关注和发自心灵深处的感情,反复咏叹,低回婉转,沉郁深微,实为古代抒情名作不见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赏析:这首诗大约作于肃宗上元二年(761)杜甫客居成都的初期,题下自注:“近无李白消息 ”可能是得到郑虔在台州的消息后,引起对李白的思念而写的次年即代宗宝应元年(762)李白就去世,所以诗也应是杜甫怀念李白的最后之作题曰“不见” ,取诗句开头二字,实借用《诗经》标题的手法,突出杜甫对李白的挂念和难见李白的感慨,实际上是表达了渴望见到李白的强烈愿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强调思念时间之长杜甫和李白自天宝四载(745)在兖州分手,已有整整十五年没有见面了紧接着第二句,诗人便流露出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
“佯狂”虽能蒙蔽世人,然而杜甫却深深地理解和体谅李白的苦衷颔联用的是“爱憎格” ,通过“世人”和“我”的不同态度,产生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颈联勾勒出一个诗酒飘零的浪漫诗人的形象,既是颔联“才”的生发,也是对李白一生的绝妙概括尾联又照应颈联的“飘零” ,意谓杜甫希望李白叶落归根,终老故里,结束飘零浪荡的生活 “匡山” ,指绵州彰明(在今四川北部)之大匡山,李白少时读书于此就章法言,开头慨叹“不见” ,结尾渴望相见,首尾呼应,全诗浑然一体三、讨论:李杜优劣论如前所述, “饭颗山头之嘲” ,实为李杜优劣滥觞之一,给人印象是杜不如李就其生活的年代而论,李白的声名也确实远远大于杜甫然而,到了中唐,唐宪宗元和期间,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号称“元才子”的元稹,对杜甫确是推崇备至:“杜甫天才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 ”(元稹《酬孝甫见赠十首(其二) 》 )在他的《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更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 、 《骚》 ,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则诗人已来未有如子美者是时山东人李白,亦以文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
予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籓翰,况堂奥乎!”不仅以杜甫为诗歌艺术的集大成者,而且正式挑起了“李杜优劣”之争直至现代,仍有学者或读者根据自己的喜好,作“李杜优劣”之论请问,你如何看待这一争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