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移动终端的英语混合式学习设计与实证研究.docx
17页基于移动终端的英语混合式学习设计与实证研究 王真摘 要: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混合学习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情境认知理论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融合智能移动终端、混合学习和英语习得的特点和优势,提出基于移动终端的英语混合式学习设计流程框架,并通过多次行动研究进行修正,最终形成基于移动终端的英语七维混合学习策略:成果导向、学案助学、微课自学、情境导学、小组合作、BYOD辅学、以评促学同时,通过实证检验其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性总体来说,基于移动终端的英语混合式学习设计和学习策略具有一定成效关键词:移动终端;英语学习;混合式学习;设计;实证研究:G434 文献标志码:A :1673-8454(2019)10-0010-06一、研究背景与问题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引发移动终端基因突变[1]Pad、智能、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以其便携性和实时接入性迅速进入课堂,让教与学的空间不再局限于普通的物理课堂环境,学习者可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选择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构成非正式的移动学习环境[2]对于英语学习而言,注重的是交流,强调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联系移动终端在性能上恰好迎合语言习得的需要,在扩展学习时空、丰富学习交互、提高学习效率、[3]情境模拟、创设良好心理环境等方面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4]与此同时,混合学习结合传统学习方式和E-learning(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5]在近五年的《地平线报告》中被多次提及,[6]并被预测为未来的主流学习方式[7]当前的学生是伴随移动通信与网络技术成长起来的“数字土著”,那么在英语课程中如何引导他们将移动终端变成语言学习的利器?如何借助移动语言学习和混合式学习的发展促进英语教学,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二、同类研究述评1.国内外研究概述国外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能为学习者创造新型学习方式,[8]提高学习参与度,[9]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10]协作学习[11],并在支持语言学习方面具有巨大潜能,很多移动语言项目都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美国的斯坦福大学、杜克大学和日本的德岛大学都开展了利用移动终端辅助外语教学的研究,利用移动设备进行词汇、阅读、听力和口语教学,用移动技术连接课堂内外进行混合式学习,取得较好成效[12] Shih R.C.通过利用基于视频博客与传统口语训练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让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生口语学习效果更佳[13]Hwang 和Chen 的研究表明,基础阶段的学生通过利用移动设备与同伴练习口语的混合学习后,其口语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14] 这些项目在进行混合教学的同时,也丰富了其学习方式混合学习不仅是线上、线下的混合,也包括授课方式、学习方式、技术工具、评价方式与师生互动方式的混合[15]国内近几年在这一领域也作了相关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基于诺亚舟手持移动网络学习系统开发的英语学习资源——掌上思维英语,整合移动技术与英语教学,在基础教育中取得良好效果程少云等人的实证研究表明,基于移动终端云班课的SPOC大学英语教学可让线上线下学习无缝连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学习成绩[16]周晨蕊等通过实验研究证明移动社交有助于提高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尤其在提高句子数量的表达上具有显著效果[17]李艳平通过对比试验,对利用播客技术辅助听力的混合教学新模式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教学中应用播客技术对提高学生英语听力水平有所帮助[18]2.研究述评与启示综上所述,相关学者在基于移动终端的混合式英语教学上已开展了较为多样化的实践研究,既注重移动语言学习资源的开发建设,也关注移动技术与语言教学相结合后的效果验证但在教学实践应用落地方面,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教学模式和具体流程架构,对于移动技术辅助下语言技能学习行为和学习策略的研究也较少涉及,特别是实践中出现的系列问题:①面对自主学习能力低下的学生,如何确保移动终端的有效使用?②如何有效组织英语课堂活动?③如何保证混合式英语学习的质量?这些都是移动终端在混合式英语教学中推广应用的瓶颈。
因此,本研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基于移动终端的英语混合式学习设计及学习策略的研究,并验证其效果三、相关理论依据1.情境认知理论情境认知理论是继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发展起来的主流语言学习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知与行的交互”,[19]强调语言学习主体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与学习情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学习具有情境性、社会性和主动性;意义的建构过程不是语言学习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20]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中,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互动来实现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语言教学时要不断为学习者提供合理的情境认知和实践创新条件,倡导以问题为核心的驱动学习,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更应具备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构建支持学习者自主协作学习的语言环境移动终端以实时、高效的交互性、便携性和高性能等特点,從传统的信息传递工具转变为学习者知识建构工具,让学习者随时随地能够接触英语相关知识,扩充其思维并改善其心智模式,为学习者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最终促进知识内化,进行意义建构移动终端为情境认识学习理论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则为基于移动终端的英语混合式学习设计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2.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影响较大的是克拉申(S.D.Krashen)的语言习得理论其理论可细化为5个方面的假设,即习得-学习差异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控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其中,习得-学习差异假设认为学习者发展第二语言能力有两个独立的系统:无意识的语言习得与有意识的语言学习,同时强调语言的掌握大多数是在交际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无意识的语言习得更为重要克拉申的输入假设认为,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即比他现有的语言技能水平略高的第二语言输入,同时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其意义或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习得就自然产生[21]因此,英语课堂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接近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大幅度地接触“可理解性的第二语言”,以提高语言习得的效率。
另一方面,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设认为学习动机、自信心以及焦虑程度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成败的关键强烈的动机、自信心以及低焦虑能促进第二语言的习得[21]基于移动终端的英语混合式课堂借助移动终端,以互动学习平台为依托,以小组合作为组织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真实的语言环境,将学习动机提至最高点;同伴的支持、尊重与鼓励,也能有效消除学生的心理屏障,增强自信心,在低焦虑的情景下进行有意义的交流四、基于移动终端的英语混合式学习设计对于混合式学习设计,相关学者已做了较多研究美国加利福尼亚州Bersin & Associates培训机构的创办人Josh Bersin认为混合学习包括四个阶段:①识别学习需求;②按照学习者特点定制学习计划和策略;③根据混合学习的实施,开发或选择学习内容;④执行计划,跟踪过程和测量结果[22]黄荣怀等以建构主义和梅里尔提出的“首要教学原理”为理论依据,提出了“混合式学习课程的设计框架”,包括前端分析(学习者特征、学习对象、学习环境的分析)、活动与资源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学习过程评价、课程考核及活动组织评价)三个阶段[23]本研究结合已有成果,参考胡小勇等面向SPOC的混合学习流程框架[24]及移动终端的特点,根据情境认知理论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提出基于移动终端的英语混合式学习设计流程框架,如图1所示。
1.前期准备(1)学习者分析分析学生进入英语课程前的基本情况(包括英语基础、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风格、信息素养、对混合学习的态度等),并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以便开展合作学习2)学习内容分析根据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从认知、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进行分解,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强调其应用性、工具性和人文性,并结合课程内容分析重点难点,对混合学习的内容进行线上、线下及深度的划分3)学习环境分析学习环境分析是该模式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包括基础设施和互动学习平台两方面基础设施以移动终端设备和网络系统设施为主移动终端中最常用的是智能,在学生中的普及率高达100%,且配置也完全能胜任移动学习的相关操作;网络系统设施包括多媒体课室的配置和校园网的全面覆盖对于互动学习平台的设计建设,当前基于移动终端的互动学习平台日趋成熟稳定,如UMU、云班课、雨课堂等,这些平台基本都支持讲授、课堂组织互动(签到、抽签、投票、测试、讨论及提问等)、构建混合式学习项目、成果展示、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大数据学习分析等多种功能,为教师进行混合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教师在课前确认互动教学平台并创建课程及开发建设相应学习资源,学生则应提前熟悉平台操作,做好一切课前准备。
2.活动设计(1)线上活动设计线上活动主要围绕互动学习平台进行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发现、开发和监督可细化为:①发布公告:包括告知新内容的重点、教学目标和发布学习任务单、制定讨论主题等;②答疑,发掘学习难点:针对学生测试和提问的情况,探测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便更好地制定线下内容;③拓展资源:提前制作微课,提供与单元主题相关背景文化知识的音、视频资料,学生在课前可无限次地在文化语境中感受新知,激活学习兴趣,增加语言输入,减少焦虑心理,同时设置交互环节,检验学生学习情况;④点评作业:包括对学生的语音作业、视频作业等进行点评及展示;⑤监督与分析:主要对互动平台的论坛进行监督维护,并通过平台大数据分析,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精准化、个性化指导学生的任务主要是微课自学、主题讨论、测试、难点提问、小组协作和作品提交线上活动中,学生通过移动智能终端便捷登录互动学习平台参与学习与讨论,真正实现泛在学习,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增加同伴间的语言互动,最终完成作品提交,平台也会根据学生参与情况进行大数据分析,对学生颁发数字徽章2)线下活动设计线下活动设计主要以任务设置为导向,围绕课堂学习进行教师的任务是:①讲授语言知识:针对线上的学习困惑,对语言难点进行面授,包括讲解语法、句式等;②布置任务:根据单元的主题设置学习任务,包括情境表演、小组辩论、新闻采访、主题汇报、剧本撰写、分享阅读、文章接龍等方式,目的是创设语言情境,增加语言输入和输出机会,促使学生生成学习成果;③组织讨论:通过设置相关主题,组织学生通过移动终端进入平台进行讨论,学生发言可进行大屏幕公布,学生之间也可相互点赞,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增加互动性;④教学点拨:针对学生的学习难点,进行个别;⑤成果点评:对学生的作品,教师进行适度点评赋分;⑥随堂学习:通过教师的面授,对线上自学的内容进行内化;⑦平台测验:通过移动终端即可参与平台设置的测验或游戏,目的是增加课堂学习的互动性、参与性和趣味性,并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测验的结果,教师可进行大屏幕公布,促进学生的自律性;⑧小组协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小组采用合作方式进行,学生在合作中探索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口语交际、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之后进行情境演练和成果展示。
3.学习评价设计学习评价设计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评价主体呈多元化,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