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伪古文尚书铁定论质疑-公共图书馆研究院.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54423629
  • 上传时间:2018-09-1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2.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伪古文尚书》铁定论质疑 朱建亮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45 [摘要]东晋梅赜传下的《古文尚书》里被清朝学者阎若璩取出 25 篇判定为《伪古文尚书》 , 文章对此判定提出 3 个方面的质疑:篇数篇名的合与不合之疑;阎若璩“由根底而之枝节” 辨伪方法之疑;阎若璩学术严肃严谨性之疑 [关键词]尚书 伪古文尚书 “由根底而之枝节”法 阎若璩 所谓《伪古文尚书》 ,是清朝学者阎若璩从东晋梅赜传下的《古文尚书》里取出 25 篇 所作的判定这个判定至今未改被称“铁”定或“铁”判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这个 “铁”定乃“有据之言” , “立于不可败” 自清以来,研究《尚书》的著作基本不研究这 25 篇岳麓书社 1990 年出版的《白话尚书》把这 25 篇附在后面,定名《伪古文尚书》 清华楚简出来后,当代著名文献学家李学勤说进一步证明《伪古文尚书》确为伪书事实 真是如此而毫无疑问吗? 《伪古文尚书》问题,是否与先秦传抄有误造成的版本不同有关?是否与研究者的思 路和研究方法不同有关?是否也与阎若璩的治学态度有关?这些均大可怀疑清代毛奇龄 作《古文尚书冤词》 ,现代杨善群写了《辨伪学的歧途――评》 (见百度网) ,但学界未予重视。

      这部所谓伪书有许多重要且极有价值的治理思想,为了传承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学界有必要尽可能弄清楚这 25 篇之真伪,这里且先提几个方面的疑问 1 篇数篇名的合与不合之疑 阎若璩等认为《伪古文尚书》 (以下简称《伪书》 )之所以为伪书,是因为篇数篇名与 他认定的真《尚书》和正《古文尚书》不合 《尚书》是先秦时代的重要文献是先秦虞夏、殷商、周朝时期的历史文献总汇原 本不叫《尚书》 ,总计有 3000 多篇,孔子删为 100 篇据章太炎说“盖《尚书》过多,以 之教士,恐人未能毕读,不得不加以删节,亦如后之作史者,不能将前人实录字字录之也 ”[1]战国时期抄录传习者众,至秦始皇焚书坑儒而使百篇本失传据周秉钧译注《白话尚 书》 (岳麓书社 1990 年)介绍,秦国博士伏生,专讲《尚书》 秦汉之际,天下大乱,伏生 把《尚书》藏在屋壁汉代初年,伏生只找到 28 篇大概由于篇数的分合不同,又称 29 篇 《史记·儒林外传》说:“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 其书,亡数十篇,独得 29 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 ”可见汉代初年,孔子删定的百篇之 《尚书》部分已经散失了,伏生所藏据他自己说只剩下这 29 篇了。

      [2] 伏生所传 29 篇,是用汉代的文字写的,因此叫做《今文尚书》 这是《尚书》的所谓 第二个本子伏生口授《尚书》 ,经过数代传到了欧阳高、大夏侯胜、小夏侯建,在汉武帝 时立于国学,一直传到东汉末年,都得到国家的承认晋代永嘉五年(公元 311 年) ,匈奴 族刘聪攻入洛阳,虏去晋怀帝,社会大乱,晋朝所藏图书遭到严重损失欧阳高、大小夏 侯三家的《今文尚书》全部丧失,民间也没有人学习它,伏生流传下来的《今文尚书》就 这样终于失传了 武帝末年,鲁共王拆除孔子住宅以造新殿时,又发现一部壁藏《尚书》 ,它是用古代文 字写的,所以叫做《古文尚书》 ,即孔子后裔孔安国得到并写成隶书献朝廷者,所以又称隶 古定本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这部《古文尚书》与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的经文相比, 不同的地方有四:一、多 16 篇,二、脱字数十,三、异文 700 多,四、都是古文字写的 这是《尚书》的所谓第 3 个本子其多出的 16 篇,孔安国没有说解东汉时贾逵替它作训, 马融作传,郑玄作注,也只解释 29 篇,其馀各篇没有师说,所以也没有流传下来 据载, 《古文尚书》只传习于民间,势力较小汉平帝时,刘歆爱好古文学,建议朝廷 把各种古文经书都立于国学,于是孔安国的《古文尚书》才得到国家的承认。

      由此引起了 一场历史上著名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争论可是历时不久,由于今文经学派势力强大, 集体反对,到东汉初年终被取消 《古文尚书》虽未立于国学,但影响大,学习的人多,在 学界渐得优势在杜林、贾逵、马融、郑玄等人的提倡下, 《古文尚书》盛行起来永嘉之 乱, 《今文尚书》失传,剩下来的就只有这部孔壁《古文尚书》了南北朝仍然盛行到了 唐代,它又被梅賾所献《古文尚书》压倒,竟至失传[3] 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賾(梅颐)向元帝献了一部《孔传古文尚书》 据梅赜说,是 魏末晋初的学者郑冲传下来的梅赜没有说明郑冲怎样得到它的这部书共有 58 篇,其中 34 篇篇名同当时流行的郑注本篇名这是《尚书》的所谓第 4 个版本宋代朱熹等陆续怀 疑这本《古文尚书》 ,清代阎若璩则彻底否定了这个本子他们只认其中的 29 篇,多出的 25 篇被定为伪书,以后就叫《伪古文尚书》 (下简称《伪书》 ) ,至今称之“铁”判,即认 为他们这判断绝对正确其根本理由之一就是篇数篇名不合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如 据《正义》所载郑玄《书序》注,谓马郑所传与孔《传》篇目不符,其说最确,至谓马郑 注本亡於永嘉之乱,则殊不然考二家之本, 《隋志》尚皆著录,称所注凡二十九篇。

      《经 典释文》备引之,亦止二十九篇盖去其无师说者十六篇,止得二十九篇,与伏生数合, 非别有一本注孔氏书也这个理由非常可疑 第一,既然孔子删诗书定礼乐把《书》删定为 100 篇,为什么阎氏们只死认伏生 的 29 篇和多出的 16 篇的孔壁本?梅赜本多出的 25 篇难道绝对不属于孔子 100 篇本内? 第二,既然伏生壁藏孔子 100 篇本,为什么伏生后来求其书,亡数十篇,仅独得 29 篇?难道绝无可能所亡数十篇是伏生不熟悉或不想拿出来讲授的? 第三,既然孔子删诗书定礼乐把《尚书》删定为 100 篇是发生在鲁国的事,而其 他诸侯国传习《诗》 、 《书》 、 《老子》等甚众,孔子 100 篇本难道就没有多个抄本? 第四,既然伏生本并非孔家所藏,就等于承认了存在不同的版本,为什么今文经学 派只死认伏生本?连孔壁本都反对立为官学,其中,难道与汉代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毫 无关系? 第五,其实,所谓孔壁《古文尚书》多出的 16 篇并非 16 篇,其中《九共》为 9 篇,共 24 篇,与《伪书》25 篇相较只 1 篇之差,难道没有篇目分合造成的可能?至于有 《汨作》 《九共》 、 《宝典》 、 《肆命》 、 《原命》5 个篇名不同,篇名之异,古书常有,如《墨 子》把《泰誓》作《大誓》 , 《礼记.缁衣》把《说命》作《兑命》 ,这里难道没有被传抄所 误? 第六,孔安国所献既然是古文字书写的,他完全可能留下原本或抄一副本,此原 本或副本在民间流传或家传中完全有误抄误录的可能,为什么非要认定孔壁《古文尚书》 绝无不同版本?孔安国由古文写成隶书,难道不会产生错误?既然《汉书·艺文志》记载, 这部《古文尚书》与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的经文相比,不同的地方有多篇、脱字数十、异 文 700 多等不同,为什么就不允许梅赜的孔传《古文尚书》与孔安国所献朝廷的《古文尚 书》有版本差异? 由此可见,阎氏提出的篇数篇名不合,是不足为据的。

      2 阎若璩“由根底而之枝节”辨伪方法之疑 清代学者阎若璩写《古文尚书疏证》把梅赜本多出的 25 篇“铁”定为《伪书》 ,用了 一个著名的研究方法,叫“由根底而之枝节”法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说, “国朝阎若璩撰《古文尚书疏证》 若璩字百诗,太原 人,徙居山阳康熙己未荐举博学鸿词古文《尚书》较今文多十六篇,晋魏以来绝无师 说,故左氏所引,杜预皆注曰逸《书》 东晋之初,其书始出,乃增多二十五篇初犹与今 文并立,自陆德明据以作《释文》 ,孔颖达据以作《正义》 ,遂与伏生二十九篇混合为一 唐以来虽疑经惑古如刘知几之流,亦以《尚书》一家列之《史通》 ,未言古文之伪自吴棫 始有异议,朱子亦稍稍疑之吴澄诸人本朱子之说,相继抉摘,其伪益彰,然亦未能条分 缕析,以抉其罅漏明梅鷟始参考诸书,证其剽剟,而见闻较狭,蒐采未周至若璩乃引 经据古,一一陈其矛盾之故,古文之伪乃大明所列一百二十八条,毛奇龄作《古文尚书 冤词》 ,百计相轧,终不能以强词夺正理则有据之言,先立於不可败也 ”说他“反复釐 剔,以祛千古之大疑,考证之学则固未之或先矣 ” 2010 年《档案学通讯》曾发表袁玮《阎若璩辨伪成就试论》一文,说: 孔传《古文尚书》是历来证伪对象中最重要的儒家经典,经《古文尚书疏证》定案为“伪 书” 。

      这是档案辨伪学上的头等大事,是非常成功的“证伪案例” 他被学界尊崇为清代考 据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而阎若璩的这种‘由根底而之枝节’的方法,简言之就是先论定 某种结论,然后以之做为原则去检验勘正违反这些原则的现象,并以之做为伪造的证据 若‘根底’一旦确定后,而其他工作就显得有据可依且轻而易举 ”[4]说阎若璩“在前人 研究的基础上,从篇数、篇名、典章制度、历法、文字句读、地理沿革和古今行文异同等 多方面,对《古文尚书》进行了系统的考证,并引用《孟子》 、 《史记》 、 《说文》等书作为 旁证,得出了东晋梅赜所献《古文尚书》及孔安国《尚书传》是后世伪作的结论,解决了 千百年来学术史上的一大疑案”[5] 阎氏们所认定的真《尚书》既然早在唐代失传,连朱熹等大儒也没有见过,他们怎么能 判定梅赜所献《古文尚书》中 29 篇是真,25 篇为伪呢?原因之一就是从篇数篇名上看, 如前所述,这里大有疑问,孔安国献孔壁《古文尚书》完全有多个版本的可能根据之二 就是对多出的 25 篇则用其他“根底”即典章制度、历法、文字句读、地理沿革和古今行文 异同等“根底”来分析判断然而,他的“根底”本身就值得怀疑 “根底”要靠《今文尚 书》和孔壁《古文尚书》在汉代文献《说文》 、 《郑注》 、石经残片等留下的残句以及他个人 臆断的古代习惯来凑,这就没有说服力了。

      既然反映上古三代历史有孔子删定的真《尚书》 已经失传,汉代文献《说文》 、 《郑注》等的引文岂能认定为真? 例如, 阎氏说“古文传自孔氏后,惟郑康成所著者得其真今文传自伏生后,惟蔡 邕石经所勒者得其正今文出孔《书》:‘昧谷’ ,郑曰‘柳谷’ ;‘心腹肾肠’ ,郑曰‘忧 肾阳’ ”[6];《尚书》在孔子之后传习者甚多,流传致使版本出现多样性郑氏、蔡氏的 所谓“真” “正”不过一是孔壁本,一是伏生的版本晚出孔《书》不能排除为孔壁本之异 本 又如,阎氏说:“石经残碑遗字见于洪氏《隶释》者五百四十七字,以今孔书校之, 不同者甚多碑云,高宗之飨国百年,与今书之五十有九年异孔叙三宗以年多少为先后, 碑则以传序为次,则与今文又不同然后知晚出之书,盖不古不今,非伏非孔,而欲别为 一家之学者也 ”[7]这也可能是不同版本造成的文字有异阎氏认定梅赜《伪书》是抄撮 先秦文句而成的伪《古文尚书》 ,当时真《古文尚书》还在,又有石经,作伪者为何不照其 篇数篇名伪造,为何不照其行文和其他惯例伪造?那样伪造不更显真实吗? 阎氏的所谓“由根底而之枝节”法不过是引文分析法加主观臆断法引文分析法是有 价值的,但是,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阎氏认为《伪书》是后人根据《论语》 、 《孟子》 、 《礼记》 、 《国语》 、 《国策》 、 《左传》等书引文抄撮而成,于是就拿《论语》 、 《孟子》 、 《礼 记》 、 《国语》 、 《国策》 、 《左传》等书引《尚书》 “原文”作“根底”去验勘《伪书》的相应 的句子,有误,则判定后者为伪这种“根底”难得真可靠吗?原文往往有引错,如《墨 子·非命子》有引《太誓》曰:“天有显德,其行甚章为鉴不远,在彼殷王谓人有命, 谓敬不可行;谓祭无益,谓暴无伤 ”查《伪书》 《泰誓中》是“惟受罪浮于桀……谓己有 天命,谓祭无益,谓暴无伤厥监惟不远,在彼夏王 ”[8]《墨子》引文“为鉴不远,在 彼殷王” ,就是错引武王伐纣时正是殷朝,怎能说殷“不远”? “厥监惟不远,在彼夏 王” ,正指出殷纣的下场将与“彼夏王”桀一样的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