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共8页).doc
8页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4 三位数乘两位数第1课时 笔算乘法【教学内容】教材第47页的例1及相对应的“做一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笔算的准确率3.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笔算乘法的步骤和方法教学难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对位和进位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口算164= 2304= 193=1804= 1407= 245=2.笔算5843 6354 2315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3.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二、探究新知1.出示教材第47页的例11)学生独立思考,试着做一做2)小组内交流,每个学生介绍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①估算:方法一:把145看成15015010=1500估计约有1500千米方法二:把12看成1014510=1450 12>10所以结果应比1450千米多一些②直接用计算器计算:14512=1740③用笔算:我们已经学过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现在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尝试列竖式计算:14512=1740,1 7 4 0)学生独立尝试笔算,教师巡视课堂,请一个速度快,做得准确的同学板演。
做完的同学自己重新检查一遍计算过程3)集体订正请这位同学说说这道题的计算过程用第二个因数12的个位2去乘145,二五一十,个位上写0,二四得八,加上前面进的1,十位上写9,一二得二,百位上写2再用第二个因数12十位上的1去乘145;一五得五,十位上写5,一四得四,百位上写4,一一得一,千位上写1,0加0等于0,9加5等于14,向前面进1,2加4等于6,加上进的1等于7,1写下来,所以14512等于17402.三位数乘两位数怎样计算呢?小结: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三、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47页的“做一做”课堂小结】提问: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些什么?1.用第二个因数中哪一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2.计算过程中有进位的,计算时要把进位加上课后作业】完成《金榜行动》相应的练习教学反思】第2课时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内容】教材第48页例2及相对应的“做一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能用简便的竖式写法正确地计算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竖式的简便写法及“0”的处理教学难点】因数中间的0是否与另一个因数相乘的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老师出示口算卡,指名学生说得数1210 2310 3230813 650 24202.提问:出示:650老师:这道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先用整十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两位数,再在乘得的数的后面添一个0观察:650和2420这两道题的因数有什么特点?(都是整十数,末尾都有0)老师:如果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0,这样的乘法你会做吗?板书:16030=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2(1)1)学生尝试笔算2)反馈,请运用不同算法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解答的学生甲:我是口算得出的结果,先算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学生乙:我是这样算的:,4 8 0),4 8 0 0)学生丙:老师,我喜欢这样算:,4 8 0 0)(3)提问:这道题与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0)这道题怎样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学生甲和丙的做法比较简便)老师提问:写竖式时,要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再把0前面的数相乘,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怎样添0?(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添几个0)(4)归纳总结简便算法。
回顾老师刚才的提问过程,理清思路,用语言叙述出简便算法2.教学例2(2)1)观察例题,这道题与刚才学的有什么不同?(一个因数中间有0,另一个因数末尾有0)提问:竖式怎样写,有简便写法吗?计算1063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怎样写这一位上的积?(可直接加上个位进上的数)板书: ),\s\do5( 3 1 8 0 ))三、课堂作业1.完成教材第48页的“做一做”2.完成教材练习八的第3~8题课堂小结】提问:同学们,通过本节课学习,你今天有什么收获?小结:计算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0的乘法时,先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再把0前面的数相乘,最后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末尾添几个0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练习八的第10~12题2.完成《金榜行动》相应的的练习教学反思】第3课时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内容】教材第51页例3及相对应的“做一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展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教学重点】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教学难点】自主思考探究,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投影出示2.学生填空3.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填的学生通常是按照如下方法计算的:83=24,163=48……依次类推4.肯定他们的做法,然后启发学生:该题除了这种做法外,还可以通过其他的途径解决二、新知探究1.探索积随因数变大而变大的规律1)出示例3左边的3道题:62=12620=1206200=1200(2)小组讨论,由这三道题发现了什么?(3)学生通过学习例题方框中的提示,说出20是2乘以10的积,120是12乘以10的积,200是2乘以100的积,1200是12乘以100的积4)为了便于学生表述规律,可和学生一起复习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6 2 = 12F F F因数 因数 积(5)学生总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10,积也要乘以10师提问:如果乘以5,乘以100呢?说说你的想法6)全班交流谁能把这些规律用一句话来概括呢?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积也要乘以几2.探索积随因数的变小而变小的规律1)师:科学家在做实验前都善于猜想,今天咱们也来一次猜想:投影出示:208=160108=8058=40根据以上三题,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小组内讨论交流。
2)验证猜想出三道运用规律的题目,让同学做,看看你的猜想正确吗?(3)把你的发现用一句话概括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要除以几4)引导学生把黑板上的两个规律合并成一个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三、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51页的“做一做”课堂小结】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练习九的第1,4,6,10题2.完成《金榜行动》相应的练习教学反思】第4课时 单价、数量和总价【教学内容】教材第52页的例4及相对应的“做一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掌握“单价数量=总价”这组数量关系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单价数量=总价”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三个数量的关系教学难点】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师:请根据乘除法的关系进行推算37=21 ( )( )=42213=( ) 427=( )217=( ) ( )( )=( )学生独立填写,集体汇报问:谁来说说乘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2.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经常会见过一些数量关系,今天我们来学习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单价、数量与总价的关系二、教学新课1.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1)投影出示例4师:请大家认真读题,小组合作讨论分析一下,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①学生先独立读题②小组讨论交流③小组派代表汇报引导提问并概括师: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第(1)题中,我们知道了篮球每个80元,买了3个,第(2)题中,我们知道了鱼每千克10元,买了4千克2)师:大家分析一下这些信息有什么特点吗?①学生思考,小组内讨论②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都是知道了每件商品的价钱,还知道了买了多少件商品师:你们知道在数学领域里,像这样表示每件商品的价钱有个专门的名称吗?叫什么呢?(单价)单价可以以“1袋”、“1包”、“1个”等等为单位,这些以“1”为单位的物品的价格称为这种商品的单价3)师:像这样“买3个篮球”“买4千克”表示买了多少,也有个专门的名称是什么呢?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数量师:像表示袋数、包数、瓶数等,我们可以称之为商品的数量4)师:看看这两题,要求的是什么呢?①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指名回答②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a.要求买3个多少钱b.要求买4千克多少钱都是求一共用了多少钱,在数学领域里,一共用了多少钱叫总价。
2.探究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1)师:知道了单价、数量怎样求总价呢?请同学们完成例4师: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什么关系吗?(2)学生根据例4汇报,教师总结板书: 80 3 = 240(元) 10 4 = 40(元)单价 数量 总价 单价 数量 总价(3)你能写出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式吗?学生思考,教师指名汇报,总结并板书:单价数量=总价(4)根据这个数量关系,你能利用乘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推算出其他的数量关系式吗?三、课堂练习完成教材第52页“做一做”课堂小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练习九第3、8题2.完成《金榜行动》相应的练习教学反思】第5课时 速度、时间和路程【教学内容】教材第53页的例5及相对应的“做一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学会速度的算法2.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速度时间”和“走过的路程”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对“速度”这一概念的理解及正确书写速度单位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上学时借助了什么交通工具?你知道这种交通工具的速度吗?上学用了多长时间?你家到学校有多远呢?例如:小红坐电动车上学,每分钟行驶300米,用了10分钟,小红家到学校有3千米。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知识,我们称之为“行程问题”二、探究新知教学例51.多媒体出示:。









![2019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