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中国古代仕女画审美风格演变.doc
8页论中国古代仕女画审美风格演变【摘要】中国仕女画历史悠久仕女画作为传统人 物画的一种,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其独特的发展特点和审美 价值仕女画经历了六朝的秀骨清像和面短而艳,隋唐时期 的浓丽丰肥,宋元时期的端庄秀丽以及明清时期的风露清 愁,可谓风格迥异有人说仕女画好比一面镜子,反映了当 时女性的社会生活面貌和人们的审美风尚本文结合相关作 品与史料论述中国古代仕女画的审美风格演变,从而揭示出 仕女画所蕴含的文化关键词】中国古代;仕女画;风格 中国绘画史涵盖了许多画科类别,其中人物画的历史最 为悠久仕女画作为传统人物画的一种,专以描绘封建女性 形象为题材,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其独特的发展特点和审美 价值公认为现存最早的、带有仕女画性质的画作是战国楚 墓出土的帛画《人物龙凤图》,其中的细腰女子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审美风尚除此之外,长沙马王堆的西汉帛画中也有 女性形象,但大部分不作正面描绘,这些帛画在当时都只是 作为丧葬用品,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迷信思想,而非供给生人 欣赏……由此可见,仕女画在最初并没有成为独立的画科, 只是伴随着绘画形式的出现而一并出现的仕女画从它的起源、发展到概念的真正确立,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从古典书籍中,我们可得知仕女画这一 名称的来源最初还没有仕女画一称,“士”和“女”既包 括了男性,又包括女性直到唐代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 中才出现“仕女” 一词,但是还没有相对普及[1]而这一 词见于典籍中的画作主要是来源于北宋时期,如徐崇矩的《采花仕女图》和黄居令的《写真仕女图》直至唐代,仕 女画才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从人物画中脱离出来,并逐步形 成且日渐成熟六朝人物画中的女性形象较于早期的帛画,开始逐渐脱 离了鬼神宗教的范畴,陪葬的功能开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 绘画的“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教育功能,画家们标榜女 德,并开始关注艺术本身了这一时期代表人物有东晋顾恺 之,他的传神论在当时影响颇深,“传神写照,正在阿堵 中他的《女史箴图》是根据西晋张华的《女史箴》所作, 画面上的女子长圆脸型、娥眉细目,发髻多样,体态婀娜纤 瘦,广衣博带,有迎风飘举之感六朝画家很注重表现女子 的品德操行,主要是为了服务于封建道德陆探微秀骨清像 的风格曾一度成为当时人物画坛的主流张僧繇创造的面短 而艳的女性形象,为人物画注入了新活力故有人将他们三 个人的风格概况为:“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唐代人性开始解放,女性的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
仕女画成为了独立画科,这一时期,无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迗 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主要代表画家有张萱、周令从题材 上来看,唐代仕女画家不再只局限于传统的礼教和佛道题 材,他们开始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妇女,尤其是贵族妇女且 唐人以胖为美,这在仕女画作中也有很好的体现,浓丽丰肥是这个时期的风格特点如张萱的《捣练描绘了宫女染织的场面,画中的女子无不以丰腴为美,冰肌玉肤,粉妆 玉琢,其中熨烫的场面,将一个小女孩安置在面料下方,使 整个画面轻松活泼周令将这种美升华到了极致,一度成为 当时的女性时尚如他的《簪花仕女图》中,女子丰容靓饰, 雍容华贵,与张萱不同的是,他注重表现女性的内心世界, 他的作品中的女性虽然华丽富贵,但人物形象十分慵懒,反 映了宫廷贵族妇女精神上的空虚和百无聊赖的苦闷心情这 与他生活的特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周令生活在唐代由盛转 衰的历史时期,人们沉迷于安平享乐,社会危机四伏,画家 希望通过对这类题材的描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五代仕女画进一步发由于当时政治混乱,仕女画传达出一种惝恍迷离的心绪和阴柔含蓄之美顾闳中的《韩熙 载夜宴图》虽然不是以女性题材为主,但其中的女性形象已 然没有了唐代的丰肥,转而趋向于纤瘦。
宋元时期,仕女画开始逐渐衰落,文人们崇尚雅致,喜 欢描绘四君子,但也不乏有描绘女性的画作这一时期的画家心理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如唐代豪放雄劲,追求细腻 微妙险恶的政治环境使得文人对国事漠然不关于心,开始 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很多画家无意于仕女画,因为画家很 难从仕女画创作中找到心灵的寄托,所以仕女画作品很少 仕女造型相对于唐代来说更接近生活,设色清淡雅致,静谧 谐韵,甚至还出现了白描手法代表作有李公麟和张渥都描 绘过《九歌图》、陈居中的《文姬归汉图》、武宗元《朝元仙 杖图》、牟益的《捣衣图》等明清时期,仕女画开始复苏,仕女画作从数量上来说超 过了前代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离不开,资本主义经济的萌 芽,人性开始解放,人们将人性当作天理,追求享乐主义和 精致生活文人们仕途不得志后,不像前代文人们一样从此 郁郁寡欢,转而积极投入到市井生活,给市井文艺注入了新 血液及时行乐的思想深入人心,即便遭遇人生不测,当时 的人们都抱以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除此之外,出现了 许多烟柳之地,供人们消遣文人们整日寻欢作乐,把酒言 欢,不问世事正是由于文人们的这种处境,使得仕女画很 大程度上区别于前代,呈现出一种弱不禁风的病态美。
明清 仕女画开始市井化,画家常用仕女画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如 他的《秋风纨扇图》,画中女子曲眉小眼,柔桡轻曼,妩媚 纤弱她手拿扇子,眉宇间流露出淡淡忧伤,独自站在瑟瑟 秋风之中,时过景变,给人一种黯然销魂的穷酸之感画家托物言志,除了感慨自己的怀才不遇,更多的是不得志后的 怡然自得画面左侧有题跋:“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3]点明了整幅画的主旨清代改琦、费丹旭的仕女画代表了文人画家 的一种末世情结,为了弱化女性,极力将女性塑造成一种弱 不禁风的病态美,一度成为当时的一种模式,仕女画开始程 式化,缺乏活力综上所述,仕女画经历了六朝的秀骨清像和面短而艳, 隋唐时期的浓丽丰肥,宋元时期的端庄秀丽以及明清时期的 风露清愁,可谓风格迥异我们不难发现,仕女画的创作者 大部分都是男性,当然也有一些佚名的闺阁画家由此,反 映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仕女画的风格从某种程 度上来说只是反映了男性的审美风尚与之相对应的高士 画,它以描绘男性为题材的绘画,而它主要是描绘男人的性 情,这一点跟仕女画完全相背离,历来仕女画家大多是从容 貌上来描绘,使其沦为了男人们眼中的玩物。
正确把握中国 古代仕女画的审美风格演变,有利于我们进行仕女画创作, 我们应当吸收传统仕女画的优点,汲取新的技法营养,使之 融会贯通,适应时代的要求,从而促进仕女画的新发展参考文献】[1]王宗英.中国仕女画艺术史[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2]张彦远.论顾陆张吴用笔.历代名画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3]唐寅.《秋风纨扇》画面题跋.[4]中国历代仕女画集[Z].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