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古代“舆地总图”鉴赏 - 中国国家图书馆.docx

11页
  • 卖家[上传人]:1980****057
  • 文档编号:273559902
  • 上传时间:2022-04-0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75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古代“舆地总图”鉴赏 - 中国国家图书馆 --文献研究-- 中国古代“舆地总图”鉴赏 孙果清 舆,原意为车的底座,承载百物,引申为“尽载百物”大地亦载万物,故地谓之舆古文中也有天为盖,地为舆之说因此,古人称地理学为舆地学,地图谓之为舆图或舆地图 《周礼·地官·土训》云:“掌道地图,以诏地事《管子》有《地图篇》舆地图”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三王世家》,其云:“御史奏舆地图”,“臣昧死奏舆地图《史记·索隐》司马贞引虞喜《志林》载:“舆地图:汉家所画,非出远古也可见,先秦时已有“地图”一词,汉代将地图称作“舆地图”地图的绘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远古到秦汉,从原始图画至原始地图逐渐发展到舆地图,无论在地图的种类、地图的内容及绘画技术,均已具有较高的水平然而,地图不易保存,加之历代战乱及自然损毁,传世下来的只是凤毛麟角了 舆地图有全国地图,省、府、州、县地图据目前所知,全国性地图——即“舆地总图”,以汉代用缣八千匹画成的《天下大图》为最早西晋初年,裴秀在其门客京相璠的协助下编绘的《地形方丈图》是在《天下大图》的基础上,以一寸折地百里的比例尺(约1:180万)缩绘成一丈见方的晋代全国地图。

      此图曾流传到唐代,以后便失传了唐代贞元十七年(801)杰出地图学家贾耽(730—805)沿袭裴秀的制图方法,令绘工画成《海内华夷图》一轴图广三丈,纵三丈三尺,画面约十方丈比例尺是一寸折地百里,几乎比裴秀《地形方丈图》的面积大十倍可惜《海内华夷图》没能保留下来,我们只能从其他图书的记载上推知此图的大致情况 宋代是制图技术较为发达的时期,除上述全国舆地图以外,于公元993年(淳化四年)曾用过绢一百匹,绘成有名的《淳化天下图》这样大的地图,可以说十分罕见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沈括(1031—1095)自熙宁九年(1076)奉命编制《天下州县图》(又称《守令图》),历经十二年的时间,编绘大图一幅,高一丈二尺,宽一丈,是当时最好的全国地图20世纪60年代,在四川荣县发现北宋宣和三年(1121)刻石的《九域守令图碑》碑高156厘米,宽107厘米,地图纵129厘米,横101厘米现存四川省博物馆碑正面为《九域守令图》,背面刻有“莲宇”两字地图上北下南,北部绘到北岳恒山东边绘出大海南至海南岛,西达四川省西部地图内容大部分完好可辨,绘出了山脉、湖泊、江河、州县等内容海岸线表示较详黄河、长江的走向大体正确,河流主支流分明。

      地图上标注了1400多个宋代地名,几乎包括了北宋末年中央政权所管辖的全部州县地图上未画方,用形象法表示各大湖泊以及五岳海南岛位置和形状较为正确比例尺大约在1:180万左右,为一寸折百里的地图 南宋初年(1137)刻在石板正背两面的《华夷图》和《禹迹图》,完好地保存了下来从图上文字注记“唐贾魏公图所载凡数百余国,今取其著闻者载之”推知,这两幅地图显然是根据贾耽的《海内华夷图》转绘而成此为王庸先生观点曹婉如先生认为《华夷图》可能是以唐代贾耽《海内外华夷图》为底图编制的不过《海内华夷图》是一幅大图,“华夷图”和“禹迹图”却分成了两幅该石板长宽皆为114厘米《华夷图》没有画方,四周标注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图的范围东到大海,绘出了朝鲜半岛;北到长城以北, 东北部表示了黑龙江流域;西到帕米尔地区;南达海南岛图中较详细地表示了山脉、县、州、府以及各大河流与湖泊但轮廓位置不够准确地图四周有文字注记,注出四方番夷的历史沿革《禹迹图》采用画方绘图法绘制而成,每方折地百里,横70方,竖73方,共有5110方是目前保存下来的最早用计里画方方法绘制的地图海岸线和河流形状,较《华夷图》更为接近实际。

      现在苏州市碑刻博物馆还保存另一石刻全图性舆地图为南宋淳熙七年(1247)黄裳所作的《地理图》图碑高203厘米,宽106厘米没有画方,与《华夷图》绘法相仿该图范围:北到黑龙江,西达玉门关,南到海南岛,东抵大海图上详细地反映了南宋时期的行政建制路、府、州名称显而易见,路名刻成阳字,所有府、州名刻成阴字,均加方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名不加框山名括以方框,而水名则用椭圆形符号括之图上注出府、州名称368个,军监63个,河流78条、湖泊27个,山岭180个,关隘24处东北的森林用形象符号表示河流的走向,海岸线的轮廓及山东半岛的形状均绘得比较正确该图比例尺大约1:250万图下刻有王致远的跋文 南宋末年,还有一幅反映中国版图的《舆地图》原本已佚而其拓本现藏日本京都栗棘庵此图约2米见方,其绘法及风格与苏州石刻《地理图》有相同之处未记作者和年代,仅中上方列“舆地图”三字,左上方刻“诸路州府解额”(即科举人数),从图上府州县名推知,为南宋咸淳(1265—1274)朝所绘地图内容以宋代政区为主体,周边绘出了蒙古高原、契丹、女真、西夏、印度尼西亚诸岛屿等国家名称中国大陆州县之间陆路交通记述尤为详尽。

      山脉、河流、湖泊、海洋、林木均用形象符号表示 除上述石刻舆地总图以外,还有木刻的全国总图,如:南宋景定年间(1260—1264)志磐编撰的《佛祖统记》中,保留着一幅前人编绘的“东震旦地理图”古代印度人称中国为“Cinisthana”,在佛教经籍中译作“震旦”因此,“东震旦地理图”,实为东方的中国地理图绘制范围:东起朝鲜、日本、西到青海、新疆一带,南达南海,北抵长城一线周边标注出女真、契丹、真腊、交趾、三佛齐等国家名称全国行政区划以“路”划分,非常清晰图中较详细绘出当时全国所设的二十八路及府、州、郡、监各级地名路”的名称以阴文表示路和府的治所一般加椭圆形或圆形框诸路之间有曲线为界河流用双曲线表示,海水绘有浪花,五岳山脉及长城用形象符号绘出尽管此图图幅不大,但它是书籍中版刻地图的代表,对以后制图有着一定的影响 元代尽管历史不长,但仍出现了几位著名的地理、地图学家,并编绘过很有影响的舆地总图其中有李泽民的《声教广被图》和清浚的《混一疆理图》关于李泽民和清浚的事迹及其地图情况,中国文献记载很少从朝鲜人权近的一篇跋文中得知:“吴门李泽民《声教广被图》颇为详备,而历代帝王国都沿革则天台清浚《混一疆理图》备载焉。

      并得知前者之图无画方,后者图上有画方建文元年(1399)明惠帝登基时,朝鲜贺使者金士衡,将上述两幅图带回朝鲜经李芸详校合为一图,又由权近增加了朝鲜和日本,合成为《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现在日本龙谷大学图书馆存有该图的摹绘本 元代另一位杰出的地图学家朱思本(1273—1333),曾游历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苏、江西、湖北等十省,以实际考察和文献记载为依据,积十年之功,用计里画方方法绘制《舆地图》,图成勒石,长广七尺图碑现已失传幸而我们能从明代罗洪先的《广舆图》中了解该图的大致情况 明代的舆地总图主要有两种类型:其一为单幅舆图,其二为书本式的单幅或者由多幅拼合而成后者以罗洪先的《广舆图》为代表据《广舆图》序载,它是据朱思本舆地图简缩而成同时增绘边图、河图、漕图、海图等专题地图,成为一部现存最早的综合性地图集初刻于1555年前后,开本为正方形,纵34.5厘 米,横35.5厘米卷首“舆地总图”共划分342方,每方五百里图形轮廓、水系和城邑位置都比较正确全国府州县地名均有标注此图中的自然地理要素和表示方法源于朱思本《舆地图》,所以观此图可知朱图本来面目 在西方近代测绘技术传入中国之前,用计里画方绘制的地图,在中国古地图中,其科学性是最强的。

      从明嘉靖后期直到清初,有许多地图如明万历年间汪作舟刊行的《广舆考》,天启年间程道生的《舆地图考》,崇祯年间陈组绶的《皇明职方地图》,吴学俨、朱绍本的《地图综要》,潘光祖的《舆图备考》,顾祖禹的《舆地总图》,薛风祚的《车书图考》等等,均是参照《广舆图》绘制而成的 明代绘制的单幅舆地总图,代表之作有《大明混一图》,杨子器题跋的《舆地图》等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大明混一图》,是一幅反映明王朝全国区域及邻近地区在内的世界地图大约绘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98),绢底彩绘,无画方格,绘图范围:东起日本,西到西欧,南括爪哇,北达蒙古,方位上北下南图中没有明显的疆域界线,而着重绘出了明朝十三布政使司所属府州县名称及其他地理位置,并用粉红长方格书写地名以及山脉、河流、湖泊泽地、镇寨堡驿、渠塘堰井、边地岛屿,古河道、古遗址等分布情况,多达数千余处,在绘画手法上尽管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地形地物形象化画法,但在设色方面具有独到之处如:蓝色方地红字书“中都”(今安徽凤阳),指出“皇都”(今江苏南京)是明王朝政治中心所在山脉峰岭各有其名五岳(泰山、恒山、华山、衡山、嵩山),五镇(霍山、沂山、吴山、无闾山、会稽山)精美醒目,在粉红长方形内注方位及名称。

      长白山、昆仑山、大小雪山涂以白色,意为终年积雪不化全国水道纵横黄河以粗黄曲线表示发源于星宿海,入山东境内分三支,故道由利津入海,新道则经江苏淮安入海长江发源四川以西,东流于江苏通州入海,所经鄱阳、洞庭各湖泊位置准确其他河流以灰绿曲线表示,注名者百余条明疆域以外地区,以西部描绘较详,标绘名称的地名几百处,河道、湖泊一目了然另外,图内有注记十余处,记述特殊地区自然、民情、风俗及里程等全国汉字地名按等级贴以满文标签,说明此图于清初时为清政府或官员所用 杨子器题跋的《舆地图》,也是单幅舆地总图的珍品现存大连市旅顺博物馆原图绘于明正德年间,后于嘉靖五年(1526)重绘图高164厘米,宽180厘米,绢地彩绘,方位上北下南,画法与《大明混一图》相似该图无图名,图下方有杨子器的题跋,范围东到大海,南至海南岛,北达长城以北的苏温、兀秀一带此图内容详细,府、州、县、卫、所等地名1600多个,山脉500余座,绘工十分精细全图以不同的符号表示不同等级的居民地,用六种颜色分别表示各种要素如省界用红色,黄河为黄色,山丘、岛屿底部为棕色,顶部为绿色,名胜古迹多以象形表示长城像一条巨龙蜿蜒于山岭之间,十分壮观。

      虽然图上没有“画方”,但海岸轮廓、江河位置和形状以及府、州、县的位置均较准确杨子器跋《舆地图》和“大明混一图”是中国古代地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地图精品后世一些地图的绘制,均受其影响如: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刊印的王泮题识的《舆地图》与杨图就很相似,是略晚于杨图的全国地图现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存有明万历三十一年至天启六年间(1603—1626)摹绘增补本此外,明嘉靖十五年(1536)刊行的《皇明一统地理之图》,明崇祯四年(1631)刊行的《皇明舆地之图》等也属于这一类 清初,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经纬度测量和编制全国地图的工作在康熙皇帝主持下,利用西方先进的测绘仪器,以传教士为主,中方人员协助,从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六年(1708—1717),先后在内地各省、台湾、东北、蒙古、西藏等处测量经纬度,在此基础上编成著名的康熙《皇舆全览图》雍正年间,在康熙朝测绘成果的基础上,参考外国绘制的地图资料,增绘了西部和北部,扩大了制图范围,编绘成内容详细的雍 正《皇舆全图》乾隆年间,先后两次派人到哈密以西广大地区进行测绘,后在康熙《皇舆全览图》的基础上,修订补充,编绘了《乾隆内府舆图》又称《乾隆十三排皇舆全图》。

      清康、雍、乾三朝由实地测绘编制的全国地图,版本较多,主要有下列几种: 木版印刷本,最早刻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有总图1幅,分省图和地区图28幅,但缺少西藏和蒙古西部地区图康熙六十年(1721)第二版刊印时,总图增补西藏和蒙古西部地区,分省图和地区图增加到32幅总图东到库页岛,西至阿克苏以西的叶勒肯城,北到贝加尔湖,南到海南岛。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