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石战役.docx
2页一片石(今河北抚宁县北七十里的九门口)在山海关附近,是明代长城中最重要的关隘之一, 位于辽宁与河北省的分界处,被誉为“京东首关”;此战之胜利,开启清朝入主中国(1644 年——1911年),征服南明政府(1644—1662)与大顺、大西等政权,建立统治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十三日,李自成、刘宗敏亲自统率大军往山海关[1],另派大将 唐通率兵两万从山海关北一片石出长城,夹击吴三桂随行的有明朝太子朱慈烺和吴三桂父 亲吴襄等人李自成本人则率主力布阵于石河(今秦皇岛燕塞湖水库)清兵自四月初九出 发,四月二十日,清兵抵连山(今葫芦岛市连山区),吴三桂一再催兵,清兵知李自成军迫 近山海关,日夜急行,一日夜疾行二百余里 [2],共行军十三日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的 大顺军与吴三桂于一片石、罗城进行恶战大顺军赴山海关的兵马约六万 [3];吴三桂与唐 通的关、辽兵约为五万[4];多尔衮所统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军队大约为七八万人[5], 其中以多尔衮领的满洲铁骑最强,兵马都披着甲胄,非常坚硬,百步之外无法洞穿四月二十二日清晨,清军进至离山海关城仅二里,吴三桂率轻骑寥寥数员星夜、透著战场硝 烟味清晨微风中慌张飞奔至清军垒,请降于多尔衮。
多尔衮当即“赐坐赐茶,面谕关门为第 一功”,吴表示:倘若清军不愿助山海关明军,吴也不愿返回山海关督战,李自成大军必在 攻陷山海关后,一鼓作气攻向清军!云云;多尔衮、孝庄皇后、范文程、洪承畴于大帐议论 片刻后,接受吴三桂跪求派出清军助战!多尔衮令吴三桂按满洲习俗剃发,许诺将皇太极女 建甯公主嫁给吴子吴应熊[6]四月二十三日上午辰时以前,吴三桂军渐难支撑[7],据守北 翼城的一支吴三桂军向大顺军投降,多尔衮在欢喜岭的威远台上观战,下令清军从南水门、 北水门、关中门三路进关清军在早上辰(龙)时进山海关以后,见大顺军从北山至海边排列成一字长蛇阵,多尔衮即 令清军沿近海处鳞次布列,吴三桂军排列于清军的右边忽然龙卷风(?)突起,扬尘蔽天, 不利于不熟悉山海关的大顺军,多尔衮(Dorgon)乘势命八旗骑兵冲锋陷阵,万马奔腾,飞 矢如蝗,大顺军虽拼死抵抗,但与吴三桂军已鏖战一昼夜,筋疲力尽,清军等于以逸待劳 未尾申时初(15 点后),李自成的大顺军溃败,刘宗敏负伤,大顺军死者数万[8];牛金星在 北京未领军前来支援李自成,也是大顺军败战原因之一李自成立马小岗阜上督战,见败局已定,下令撤退有一僧人跪在他的马前说:“执白旗的 骑兵不是关宁兵,必是满洲兵,大王赶快回避。
[9]自成拨马就走当天,多尔衮封吴三桂 为平西王,命他作先导,一路追杀,直扑京城李自成大败,一怒之下,马前斩杀了吴襄, 并将他的首级悬挂在高竿上示众,回师京城后又杀了吴家老少三十八口四月二十九日,李 自成在北京称帝,次日,李自成离开北京,向西安撤退前后仅四十二天在清军于 1644年六月六日进入北京之后,清朝六岁的福临在北京登基[编辑] 评价 顾诚评断山海关之役:“李自成等大顺军领导人,在一片凯歌声中滋长了骄傲轻敌的思想, 对于随着明王朝的土崩瓦解而必然出现的满洲贵族的武装干涉,缺乏清醒的估计这首先表 现在,大顺军渡河东征时调集的兵员不够当时,大顺军兵力总数在百万以上,但平定西北 地区后派驻各地的军队数量过多,占领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后,又在各战略要地分别驻军, 使兵力进一步分散他们的行动却给人一种强烈的印象,似乎在他们心目中明、清之战是 ‘前朝'的事情,自己并没有同清方交恶,完全可以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安心过日子[10][编辑] 注释人皇太极死后,多尔衮于顺治元年正月曾致书李自成等,提出“欲与诸公协谋同力,并取中原,倘混一区宇,富贵共之《明清史料丙编》第一本《致西据明地诸帅书稿》)人《沈馆录》卷七人大顺军出征山海关的兵马数各书记载相距甚大,此据查继佐《罪惟录》卷三十一,《孤臣 纪哭》云“兵六万”;陈济生的《再生传略(下),燕都日记》说率兵五万:《明史》流贼列 传称率兵二十万;《吴三桂纪略》记“发兵十万,号三十万”;《甲申传信录》说十余万。
《流 寇志》说“自成合兵十余万攻之”《清实录》中认为李自成军有“二十余万”近人商鸿逵 撰文《明清之际山海关战役的真相考察》考证,大顺军东征部队不超过六万人人《三垣笔纪》载三桂“募兵七千”《庭闻录》载三桂收溃卒,降唐通兵“约2万人”人《沈馆录》云:清兵“蒙古人居多焉”顾诚《南明史》称清军大约七、八万人孙旭:《平吴录》人《庭闻录》述“我兵东西驰突,(贼)众亦左萦而右绕之,阵数十交,围而复合”人余一元《山海石河西义冢记》说战役中“凡杀数万人……然所杀间多胁从及近乡驱迫供刍 糗之民,非尽寇盗也”人《平寇志》卷十一,244页参见《庭闻录》,卷一人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十二章第三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