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1200字.docx

15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282858133
  • 上传时间:2022-04-2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6.96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1200字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老实说,我对戏曲知之甚少,对昆曲更是了解的不多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似乎在我们这样的90后们中间影响力渐渐减弱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在老师播放有关《牡丹亭》的视频时,我发现有许多同学都没有认真地观看一开始,我也没有认真看,但之后我发现我被它吸引了我想这正是戏曲的魅力吧! 《牡丹亭》说的是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牡丹亭》塑造了许多生动鲜活的人物,我很喜欢杜丽娘这一形象她是《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在她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情绪,这不仅表现在她为寻求美满爱情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方面,也表现在她对封建礼教给妇女安排的生活道路的反抗方面而柳梦梅是一个富有才华的青年,但又存在着较浓厚的功名富贵的庸俗思想可贵的是他在爱情上确是始终如一的杜宝是封建家长制度的代表,是坚决的正统主义者,他用严格的封建教育来教养女儿,为了使女儿他日嫁到人家“知书识礼,父母光辉”春香是一位活泼可爱的丫鬟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春香正是杜丽娘性格中调皮、直率层面的外化《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杜丽娘是中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牡丹亭》以文词典丽著称,宾白饶有机趣,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明吕天成称之为“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有言:“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2]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阅读《牡丹亭》,享受文字的飨宴,穿越时空的生死之恋,不必借助现代科技,缠绵秾丽,至情弘贯苍茫人世,逶迤而来《牡丹亭》是古代爱情戏中继《西厢记》以来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杰作而汤显祖则是封建时代中勇于冲破黑暗,打破牢笼,向往烂漫春光的先行者第二篇:从剧本改编看青春版牡丹亭的艺术个性 7900字从剧本改编看“青春版《牡丹亭》”的艺术个性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台港澳室 李娜曾想,那个“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也不容人对《牡丹亭》做些微字句改动的汤显祖,如看到今日的“青春版”,不知作何感想我愿意相信他是欣然的,不仅因为他的《牡丹亭》与昆曲能在这样一个时代重放光华,也因为,“青春版”是如此这般读懂了他的深情、再现了他的青春梦白先勇先生一再表白青春版《牡丹亭》的“正宗、正派、正统”,其演员师承、唱念作派、剧情敷衍,也无不证实了这一点(尽管仍有昆曲专业人士不完全认同),而在“尊重古典”的基础上强调对“现代”的“利用”而非“滥用”,毋宁引发了更多观者、论者的兴趣古典也好,现代也罢,我们的牡丹由此还魂,焕发青春,这其中的机缘与努力值得细细品味。

      舞台、灯光、服装、音乐、舞蹈之中的现代元素的应用及其与昆曲传统的结合,已有了多方面的讨论,这里主要通过剧本改编来探讨青春版《牡丹亭》的艺术个性,也是要从“文人”参与的角度,探讨昆曲(以及它所涵纳的美学、思想)在当代存续的可能样式在各种戏剧因素中,剧本是基础,也是统摄全剧精神、赋予其思想活力的核心所在剧本本身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艺术品,但只有搬上舞台才能成就其最终生命昆曲在明代的兴盛及其雅化、精致化,颇得力于优秀文人的参与,然而之后诸多不顾舞台演出效果的文人创作,也是昆曲日渐远离观众、由盛而衰的一大因素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文人与昆曲的辨证关系大有启示意义对专业领域分工细密的当代文人来说,要在案头与舞台都能无碍驰骋,尤其不易,“青春版”编剧小组在改编、演出过程深深体味了其中艰难,他们的成功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尽管代表编剧小组发言的华玮老师说,他们秉承“只删不改”原则,只是“整编”,而不敢说是“改编”,但是,删什么,如何删,这其中难免细微的改动,其拿捏与分寸足堪玩味,正是这种细微处见用心,见真章所以,这里仍以“改编”名之,看重的就是“不改”之中的“改”从55出到27出,“青春版”的“减法”做起来绝不比“加法”容易,三场连台大戏的构架原则、场次的调整合并,编剧小组都有详细的自我表白。

      这里仅从几个层面的细部观察来揣测其用心,探寻其个性首先从线索的提炼来看原作展现的社会内容宽广,爱情之外,官场、民情、科考、农桑、征战,都有生动的描写,但舞台演出无法如文学剧本这样铺陈青春版”需要大刀阔斧地删削,严谨细致地捏合这一工作是非常琐细复杂的,不能一一论述只说提炼后的线索:主线是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生死追寻,副线是兵乱,此外,我认为还有一条隐形的、“情”的线索,即杜柳二人与其家人、婢女、仆从等的情谊主线自不必说有一种意见认为:“兵乱”这条线可以删掉,剧情集中于杜柳的爱情就够了实际上,这条线不但为爱情故事铺设了相对照的乱世背景,且与后半部的情节波折有不少关联(如金榜因战争迟放、柳梦梅赴淮扬访丈人却发生误会),更主要的,这条线关乎柳梦梅的形象塑造书生有诗书报国的自信,虽然未曾真正与敌交接,为此所受的苦楚(见《淮泊》、《硬拷》两出),也足以彰显书生傲骨,这使其形象饱满起来而能与杜丽娘相平衡由此,也反映了主线提炼不同以往的特征:生旦并重关于书生角色,后面将作详细讨论) 至于“隐形线索”,其实相当重要,它反映了对《牡丹亭》所言之“情”更完整、贴切的理解剧中杜父杜母的爱女之情、丽娘与春香的姐妹之情,柳梦梅与园工的主仆之情,乃至阴间的胡判官、出家的石道姑对人鬼恋的体谅、保护之情,等等,与杜柳出生入死的爱情交错推演、映衬,共同构筑了一个“有情天地”。

      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其实营造的是一个没有“恶”的世界,杜丽娘也并非一个反礼教斗士,青春不得自然绽放让她一梦而亡,或谓悄悄“叛离”了不能圆其梦的家,但梦圆之后,她念兹在兹的是回归家庭,寻求家的和解与社会的容纳这个结构让人想起白先勇唯一的长篇小说《孽子》那一群有着生机勃勃的身体的青春鸟,因为无从选择的、天然的同性恋取向,不被家人谅解而遭放逐他们既为青春萌动的情愫所苦,也为背叛相依为命的亲人的罪孽所苦,而为他们寻求父辈、家庭的宽容与相互谅解,则是作者白先勇未曾稍忘的最终,小说藉一场“孽子”们为父尽孝的葬礼,完成了和解的象征如同《牡丹亭》大团圆的结局,在古来才子佳人故事的模式之外,其实蕴涵着汤显祖沧桑而欢喜的心肠或说,体味诸多人间悲欢炎凉之后,白先勇、汤显祖都未曾放弃对“情”的执着,“和解”的背后,是对人的苦情的大悲悯这或许并非作为艺术作品的《孽子》、《牡丹亭》的主要意旨,却是一个更深厚的背景,是作者的人性底蕴作为制作青春版《牡丹亭》的核心与灵魂人物,白先勇对汤显祖的理解无疑是至为关键的,这一“情”的体认奠定了“青春版”的构架,也奠定了呵护“青春”的温情氛围第二个层面,看情节、唱词、宾白的删削。

      被删掉的内容都是什么?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一是删去了许多枝蔓或过于写实的部分,利用多样的舞台手段,使戏剧开展更为简洁、浪漫比如杜丽娘回生的戏,原本有很多准备行为,柳梦梅与石道姑商议、买药之类,改本将这些都省略掉,只消道姑言语带出,《回生》一出也大大简化:柳梦梅挥锹之后,穿红衣的杜丽娘在众花神的簇拥中,冉冉升起于平台上,原作中杜丽娘苏醒后吐水银、喝还魂剪裆药酒、怕光、认不清人等等都不用,而是立刻与柳梦梅遥遥相对地呼唤起来杜丽娘的红衣与柳梦梅的红披风,渲染着阳世重逢的大欢喜场外领唱“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歌咏着恋人的勇气,烘托出戏中一个美丽的高潮二是对有关典故的删削《牡丹亭》是一个相当逞才使气的作品,想象之奇特瑰丽、曲词之美都不必说,人物言语皆有出处——用典之多,也是逞才的一个表现不仅言必四书的陈最良,自负才情的柳梦梅,连道姑的话中都有相当多的来历讲究或许在汤写作的情境中,不少典故是人们熟知的,甚至有些并非典故,恰是当时人的言语环境,今日则难免成为观众理解的障碍昆曲文辞之雅之美,是其作为“雅乐”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也不免曲高和寡,离观众日益遥远这方面的改编,“青春版”很是小心用心:如何既保留其雅乐水平,又不致令观众感到过于晦涩?这是一个难题,但在某种意义上,也未必是一个非得解决的问题。

      因为即使是如今删削后的台词,即便是中文系毕业的人,也仍有不少不懂的词语和不知晓的典故和历史——或许这就是一个契机,促使有心者去重读原作以及相关的古典书籍:昆曲要获得年轻观众,不仅要靠青春风采吸引其目光,也要引导他们走入舞台之后的世界,走入更深层的历史文化之中三是对插科打诨和某些情色内容的处理原作中,谐谑是与深情相配的风格,使得深情不至失了生趣,同时,谐谑内在有对森严理学与迂腐戒律的嘲讽,是生命力勃发的另一种表现方式,这在春香闹学中有最为生动的表现但诙谐本身也是当时戏曲的娱乐性体现,不乏耍笑与色情成分,诸如陈最良的文人荤语、石道姑与云游道姑的吵闹,大金天使调戏杨婆等情节其中不少或隐晦,或与当时民俗相关,今日已不好理解,或则过于露骨,都需要删削青春版”一方面保留原作有张有弛、亦雅亦俗的结构,一方面做了大幅修改腐儒玩笑与道姑闹场,因为与主线关系较远可以整个删掉金使调戏杨婆,则主要通过杨婆的优美剑舞、金使的垂涎贪看、相互周旋等舞蹈动作来表现,场面轻松诙谐,而无色情难堪之感总之,从原著被删削的部分来看青春版在艺术风格上的追求,毋宁是要比原著更加唯美、干净和纯粹,更雅而不失生动方式是充分利用诗化的“留白”方式,简化琐碎写实部分,简化戏曲传统中重复的交代说明,同时,有节制地删削典故和插科打诨内容,从而使戏更加紧凑、干净、利落;在此之外,决不喧宾夺主地采用富现代气息的舞美音响等设计,烘托剧情,拉近与现代观众的审美距离。

      第三个层面,是重中之重,即角色形象的塑造与变化青春版”杜丽娘的形象塑造与沈丰英的表演,是否契合汤显祖心中笔下的杜丽娘?美貌、才情都不必说,重要的是如何将大家闺秀外在的端妍知礼与豆蔻少女内在的聪明娇憨恰到好处地结合杜丽娘的聪明有很多层次,是逐步展现出的《闺塾》一出佯打春香,沈丰英一嗔一笑,活现了一个机灵的小姐老师走后立刻问春香“方才说的花园在哪里”,又把贪玩的少女天性自然流露,更妙的是春香兴高采烈建议趁老爷不在偷偷玩去,小姐又笑了,话头却一收,道是“且回衙去”,真真一个森严礼教下、大家闺阁中柔韧而慧黠的叛逆者汤显祖在《紫箫记》里有段关于少女伤春的议论,虽是调笑口吻,却颇中要害:伶俐的少女才知伤春因为心比比干多一窍,杜丽娘看到春色如许才思及自身的青春,在做鬼面见判官时才不舍追问姻缘,而在夜访书生、无边欢爱中,仍不忘小心试探、多次盟誓,为重生的幸福姻缘加上多重保险这里的聪明就不仅是可爱,而更可敬佩赞。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