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简述《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的现实价值_1.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01898890
  • 上传时间:2021-10-1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7.07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简述《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的现实价值   论文关键词:《资本论》 经济 危机 金融 危机  论文摘要:马克思的 《资本论》 中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理论是 资本主义 社会 重要的经济规律之一理论的核心内容体现在导致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马克思生产过剩的危机的 逻辑 以及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规律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于时下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具有极强的解释能力,其中有关经济危机的本质、经济危机的根源以及危机的周期性发生等方面的科学论断,经受住了现实的考验,充分体现了 马克思主义 的科学性和生命力基于上述分析得出该理论对于中国认识危机、应对危机的挑战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欧洲,《资本论》重新成为畅销书他的读者不仅有普通民众、 银行 家、企业经理,还包括各国政要——法国总统萨科奇、德国财长布吕克一本于1867年出版的著作重新畅销,这一切都要归于眼下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在西方世界,主流 经济学 家和政要们对这场危机的严重后果始料未及,另一方面各国采取的种种金融、经济政策,效果有限于是,人们急于寻求深层次的理论支撑,为金融危机把脉,希望能够找到摆脱危机的良方那么马克思的 《资本论》在对不受约束的资本主义的批判过程,是否真正如人们所期望的也提供了解决危机的方法了呢?  一、《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的内容  马克思的 《资本论》从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经济细胞开始,分析了商品的两重性和商品生产过程的两重性,进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特别是他的经济危机的理论,具有极其丰富的生命力和科学内涵。

        1.资本的本性是经济危机产生的直接诱因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是一个特定的 政治 经济范畴,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货币、钱、财富都不是资本,只有这些东西被用来当作生钱的工具的时候,它才是资本西方经济学家将经济危机的原因归结为 “资本家的贪婪”,但是资本家只是“作为人格化的资本”,因此,资本家表现出来的本性只是资本的本性,而资本的本性就是“为发财而发财”马克思曾援引英国评论家邓宁的话说:“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者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如果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 法律 ;有300%的利润 ,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资本家对金钱的贪婪 “就像踏车上的白鼠,一直在快跑,为的是跑得更快”也正是资本对利润永无止境的贪婪,推动着生产规模越来越大;而且由于财富中的大部分由资本家占有,他们是资本的绝对拥有者,劳动者的购买力相对于不断扩张的企业产能是趋于下降的于是,商品就卖不出去,资本就无法完成周转,企业被迫闲置生产力,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资本的本性是导致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  2.经济危机理论的核心逻辑关于经济危机,马克思说:“生产很快就超过了消费结果,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所谓商业危机就来到了列宁指出:“危机是什么?是生产过剩,生产的商品不能实现,找不到需求在共产党宣暮中,马克思、恩格斯也指出:“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像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美国大萧条时期报纸有这样一段报道,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孩子对妈妈说:“太冷了,为什么不点炉子?”妈妈:“因为你爸爸失业了,我们买不起煤爸爸为什么失业了?”“因为他是挖煤的,煤太多了社会生产的增长超过了社会购买力的增长导致生产相对过剩,消费者有需求却没有购买力,于是生产者卖不出产品或服务,不能给员工发足够的工资,一部分人失业,失业的人更缺乏购买力的恶性循环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的核心逻辑包括经济危机的实质,经济危机的根源和经济危机的特征其中生产过剩是经济危机的本质体现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生产过剩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增长已经超过了劳动群众的实际需要,不是社会产品的绝对过剩,而是一种相对过剩,是相对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出现的过剩。

      这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现象  经济危机的爆发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决定的生产力不可遏止的发展和群众消费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生产过剩的基础《资本论》中有如下论述 :“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发展的界限由于资本主义竞争规律和剩余价值的存在,资本主义本身具有一种盲目提高生产能力和无限扩大生产规模的趋势,生产的社会化为扩大生产的趋势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机器大 工业 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的社会化内在要求各部门、各企业之间以及生产和消费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只有这样,整个社会的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但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使得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之间以及生产和消费之间不可能建立起使经济良性运转所需要的适当的比例关系因此,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就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对抗性质,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正是资本主义 自身的质的规定性,决定了资本和劳动收入的两极分化,引起群众购买力不足,带来有效需求的不足,从而最终影响到生产领域,导致生产过剩的产生。

      这便是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的核心逻辑这一内在逻辑受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支配,只要矛盾不解决,经济危机就会与资本主义如影随形一次危机过去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其基本矛盾又会逐渐重新激化起来 ,使另外一次危机成为不可避免  3. 经济 危机的发展趋势马克思从 社会 制度层面去寻找经济危机的根源,认为经济危机是 资本主义 制度的产物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于是,资本主义无法消除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决定了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正如恩格斯所说:“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资本主义生产产生了新的恶性循环经济危机的这种周期性使资本主义再生产也表现出周期性,这种周期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危机往往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繁荣时爆发,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这时达到最尖锐的程度危机首先在商品流通的某一环节出现,然后迅速波及各个部门,最后导致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严重混乱危机之后是萧条阶段在萧条阶段,商品供给超过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现象有所缓和,生产不再继续下降,失业人数也不再增加,但过剩商品还未完全销售出去,社会购买力仍然十分低下,社会经济呈停滞状态。

      萧条阶段之后, 市场 情况有所好转,生产开始逐步回升,经济逐渐摆脱停滞局面,于是萧条阶段过渡到复苏阶段在复苏阶段,由于市场的扩大,价格开始上升,利润渐有回升,从而刺激着资本家增加 投资 、扩大生产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逐渐加快,社会生产超过危机前的最高点,进入经济周期的高涨阶段在高涨阶段,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只是暂时的,繁荣包含了新的危机的先兆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经济的各种矛盾发展到尖锐程度时,危机必将再次爆发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下一个周期  马克思在 ((1857—1858年 经济学 手稿》的基础上对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又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指出生产过的危机的重要特点是它的以固定资本更新为基础的周期性永久的危机是没有的固定资本与危机有着密切的关系,克思谈道:“它们 (危机)是以固定资本的生产过剩,是流动资本的相对的生产为基础的固定资本大规模新,虽然可以暂时促进复苏,但却不能从根本上使资本主义摆脱危机,相反,它又为下次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的到来创造了物质基础于是这种固定资本生产过剩会引起危机周期性的发生从1925年英国第一次发生普遍性生产过剩危机开始,每隔8~10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发生一次。

        既然经济危机具有上述发展趋势,那么怎样才能消除经济危机呢?据此 ,马克思提出了他自己的政策主张,那就是 :破除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全民所有的公有制,按照社会需要对社会各生产部门实行有计划的调节,对全社会的生产实行统一的组织与 管理 ;推翻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校正社会财富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对产品按照劳动者的利益进行分配只有这样,生产关系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性质 ,保证社会化大生产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从而从根本上消除生产过剩的根源  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现实价值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分析 逻辑 是否经得住现实的考验呢?是否对当今经济危机具有解释能力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现实价值所在  1.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依然适应这次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的破坏力相当巨大,美国、欧洲发达国家的救市政策发挥作用的成效十分有限,2009年2月 《货币战争》的作者宋鸿兵最近提出经济危机的阶段说,他认为经济危机依然处在演进过程,目前已经进入第二阶段,它的危害将大大高于第一阶段,危机将从投资 银行 转向商业银行领域 ,直接对美国商业银行系统造成冲击从西方反思危机的思路来看,往往集中于 “监管缺位”、 “政策失误”、 “低估风险”,认为此次危机与1929年大危机的原因大相径庭,即存在有效需求 “过度”和有效需求不足的差异。

      但是从根本上说,资本世界的各种周期爆发的经济危机并无本质差别:都是生产过剩危机从1929年大危机演变为2008年的全球 金融 危机 ,只不过是把 “皮球”从供给方踢给了需求方因为表面看此次美国的金融危机导火索不再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是有效需求过于旺盛,但是本质上是房地产业的生产过剩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为了缓解房地产业的生产过剩,通过 “透支”这一将未来收入的资本化手段来刺激消费者实现扩大需求的目的以至于一些并不具备还款能力和信用低的人通过透支满足自身的过度需求面对不断扩张的生产能力,消费也进一步膨胀,以致出现了大量缺乏应有的收入基础的过度需求从而出现了不负责任的廉价信用所导致的房地产过度膨胀的恶性循环于是,马克思生产过剩的危机的逻辑: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经济危机,经受住了现实的考验,对于时下这场肆虐全球的经济危机具有极强的解释能力  2.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适应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过剩,生产过剩源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则是资本主义的内在规定性,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的根源。

      而西方世界把经济危机的原因归结为 “华尔街的贪婪”,危机的根源最终锁定在人性的贪婪上然而这一论断并不具有说服力科技革命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同时又造成结构性问题,失业率高居不下,贫困差距继续扩大, 财政 赤字和政府 债务 持续过大、金融体制过度自由化,体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监督等 ,产生了新的矛盾,加速了社会分化而经济全球化又进一步加剧了各种矛盾鉴于这种矛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对经济体制进行调整:例如调整经济政策、建立国家宏观调控机制、调整所有制形式尽管上述的调整政策产生了一些积极的效果,但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美国人盛行借贷消费,表面来看是 文化 乃至所谓价值观问题,而实质是社会大众的 “相对贫困” (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越来越低)与 “绝对贫困” (一旦失业即会出现)导致社会购买力 日趋萎缩,而资本为了获取更多乃至超额利润,生产出远远超出大众购买能力的商品房、汽车等消费品,为了将这些 “剩余产品”转化为利润他们又生产出各种金融衍生产品,销售给购买力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