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重庆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研究指导教师.doc
9页时间: 2004年 10月 5 H课题名称关于重庆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研究指导教师李朝彬组长陈蔼嬪姓名性别分工课题 组成 员陈蔼女青女统筹全局,组织策划各项实践活动,协助问卷 制作,关注媒体,参与•切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去人才市场进行访谈并散发问卷,负责网上的 问卷散发及统计所有调查数据,负责撰写论文, 制作报告会课件并为主要陈述人王文漪女协助问卷制作,关注媒体,去人才市场及公共 场合进行访谈并散发问卷余思若女考察政策,去人才市场及公共场合进行访谈并 散发问卷并拍摄图片资料,提供论文论点,参 与结题报告陈述,勾美仑女制作调查问卷,去人才市场及公共场合进行访 谈并散发问卷,联系并实施各种访谈,提 供论文论点,参与结题报告陈述刘源男收集大学资料,协助问卷制作,去人才市场及 公共场合进行访谈并散发问卷正 文 部 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回应公众对此问题的热切关注,对焦点人群进行人文关怀,培养组员对社会 热点进行思考和关注的习惯,树立其责任心;2倡导主动学习和实事求是的风气,磨练组员意志,锻炼其吃苦精神;3为组员提供社会实践经验,增强其团队合作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4提高组员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5使即将跨入高校大门的课题组成员对自己的前途有更清醒的认识;6为政府的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大学相关方面的提供参考;研究的方式、方法(1) 实地观摩招聘,对就业大学生进行采访或问卷调查;(2) 对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政策咨询;(3) 上网了解各大学就业情况和对此进行的指导工作,查询本题相关 研究成果;(4) 搜集各媒体对大学生就业的报道,了解就业现状和社会反响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1确定研究方向,落实定期集会制度,进行详细分工;2实地感受招聘会,采访个案,整理记录;3集众人之思完成问卷的制作;4到网上论坛招聘会和公共场合发放问卷,整理调查数据;5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密切关注相关新闻报道;6组长撰写研究报告,制作汇报课件;对研究材料的分析总结 见研究论文研究得出的结论和成果 见研究论文对研究过程的总结和反思1从着手研究开始便进入了一个自我否定自我改进的循环,期间意识到光对社 会问题有关注热情是不够的,我们努力消除自己的主观偏见,扩展自己的视野, 克服层出不穷的新问题,不断修正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方法,如今始知主动学习 以及理论联系实践之大不易;2组员自觉动手能力都有所增强,大家经过磨合从开始的各自为政到后来的齐 心协力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和深厚的友谊,但毕竟是第一次合作因而在效率 方面大有问题,社会实践也因为我们开题较晚错过机会太多而显得略少了些;3在问卷制作和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更感到时时充实自己的必要;4在调查和收集资料过程中获得的许多数据而没采用并非是否认其重要 性,但在运用各种手段方面还应增强其针对性;研 究 成 果从四个方面对就业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作出分析一见研究论文附 录 材 料研究的重要数据和材料见所收集的学习资料和论文后注明的参考资料研究成果导论2004年是全国高校扩招后第二批学生的毕业年,今年全国大中专毕业生将达到280万人,比2003年的212万增加 近70万人。
而重庆市2004年共有高校毕业生56769人,比2003年增加1万余人,其中,毕业研究生3912人,本科 毕业生为28231人,专科毕业生为14181人,高职毕业生为10445人哄虽然各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随着中国经济的 发展而水涨船高,但由于供需数量和种类之间并不能象宇宙飞船和空间站那样严丝合缝地对接,再加上企业和大学生 之间对对方期许的错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呈现一副错综复杂的姿态从大处讲,就业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前途 与社会的稳定的大问题;而从小处着眼,一个大学生就业的成功与否和他的父母当年为他进行的教育投资是否物有所 值二老的后半生是否能过得无忧无虑而他自己能否真正实现人生价值有莫大的相干面对这■切的矛盾与纠葛,我们 不能做到对问题的严峻熟视无睹而重庆,作为重工业基地的重庆,作为共和国最年轻的直辖市的重庆,处于西部大开发风口浪尖的重庆,深知人 才才是发展的原动力面对这一片朝气蓬勃的土地,我们不能做到它的需求熟视无睹而我们,一群对大学生求职辛苦的故事耳熟能详的高中学子,一群即将迈入大学即将面对专业甚至人生定位的抉 择的人,面对悬在头顶那把毕业就失业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我们不能对危机的存在熟视无睹。
于是,我们试图从政府(政策)、大学、大学生以及社会等四个方面探寻这一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解决途径关键词政府:导向、西部、监管大学:专业设置、就业指导、工作重心大学生:一窝蜂、大公司情结、自主创业、薪金社会公司:经验壁垒中介:不成熟家庭、媒体以及其他:影响或是误导正文一政府(政策):导向尚未成功,服务仍须努力政府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这一指导教育和就业的纲领性文件中明确地指出要树 立科学的人才观一一“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 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 才”而在文件中,关于人才的分类是这样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这样的定义和分类避免 了将大学以及大学文化程度以上的人才单列出来所流露的■种对文凭的过度重视,是在对中国国情的极端了解与熟悉 的情况下做出的宏观把握和理性思考但纲领性的文件中的不明确指出并不意味着不重视,在相关的对大学生的就业 流向的指导和对其就业的扶持政策中我们看到了政府的良苦用心:对毕业离校时仍未就业的毕业生,根据本人意愿,可将其户口和人事档案在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暂存2 年,存管期间免收档案管理费;也可将其户口和人事档案迁至生源地,各级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对返回 本地区的未就业毕业生,在两年内免费提供人事代理服务一重庆市招生与就业指导办公室而中央以及地方政府为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就业提供的诸如户籍、考研、报考公务员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就更多了 35。
对于前一种为其解决后顾之忧的政策,大部分大学生心存感激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52. 9%的大学生表示“不 断推新的就业政策从时间、地域、结构等方面一定程度地缓解了就业压力”,而新闻记者在重庆去年那届双选会上的观 感也使他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两相比较,说到“到西部去”,大学生的热情就冷了许多在我们的调查中,只有11. 8%的大学生选择“会响应政 府的号召,学习祖国最需要的专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排除关于专业的干扰,再在调查得来的选择西部就业的 大学生占50%的数据中取个平衡,估计还是不太理想而之所以我们的调查中会有那么多的大学生选择在西部就业,这 与重庆本身的地理位置不无关系,毕竟在家乡拥有的人脉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资源(接受我们调查的大学生中20. 8%的人 在求职中动用了自己的社会关系),而本地的户籍也成了大学生就业后获得配套的保险以及福利待遇的可靠保证再看 “前程无忧”组织的“2004年大学生求职趋向调查”,“38. 51 %的毕业生首选去上海,钟情北京的占21. 62%, 选择去珠三角地区(广州和深圳)的占15%” 2,孔雀或者凤凰还是一如既往地向东飞,服务西部不过是停留在口号阶 段。
为什么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西部对大学生还是如此缺乏魅力了?为什么今年来重庆从事1到2年的教育、卫生、 农技、城建以及青少年中心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还是只有杯水车薪的730人了 3(并 且重庆的就业环境在西部应是比较好的那种)?究其原因,那让无数学子挤破头的东部提供的薪金、培训和整体发展 机会等等“梧桐树”是西部在短时间内无法赶超的,我们不能要求人人都成为2004年的年度志愿者冯艾,不能责怪 大学生看不到隐藏在西部贫瘠的表象下更有作为的广大天地(大多数接受我们调查和采访的人都认为现在的大学生越 來越“现实”)现实是没有第一批、第二批乃至第N批的志愿者,曲部的经济不可能腾飞,就业环境也难以得到真正 的好转(这不光是政府的政策所能解决的),而就业环境没有好转,就吸引不来大学生这似乎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而 问题的根本还在于大学生观念的转变,所谓服务社会不是一句空话,到西部來不是为了考研可以加分,而艰苦环境的 历练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我们需要的是真正“捧着一颗心來,不带半根草去”的志愿者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漫长 的过程,是社会整体文化道德层次的提高的过程,是大学教育真正地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业前教育转为终身教育 的过程,而政府现在所要做并且所能做的是进一步落实对服务西部的大学生的允诺一一有媒体报道,上海六十多名志 愿者因为在西部服务而错过了黄金应聘时段,导致其中四十人不能就业,政府是不是应该在这些方面工作做得更细致 些?唯有这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所确定的“引导人才向西部地区、基层和艰苦地 区等社会最需要的地方流动”的方针才能不流于理论。
在我们的调查中,大多数大学生对中介机构提供的服务很不满意,谈到原因又大部分觉得中介机构太“假”一一 对于“假”,我们的分析是中介机构提供的公司信息含水量太大、中介机构借职介之名骗取大学生金钱以及个人信息的 意思而关于中介机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表示要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休系…… 努力形成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运行格局”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条件下,市场应该在人才资源的配置中决定性作用,政府有力的宏观调控是保证市场的公平、公正的前提 对于不法的中介机构,政府就应该运用法律的手段严厉打击,这样不仅促使指挥型政府尽快完成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更有助于完善市场机制,使人才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化,为纷繁复杂的就业形势提供一个良好的解决途径综上所述,政府目前在引导大学生就业的地域流向上所起的作用实在有限,经济基础决定的不仅仅是上层建筑 而加大相关政策落实(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等限制,疏通公有制与非公有 制组织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发展人事代理业务,改革户籍、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放宽户籍准入政策 等J和法律法规建设的力度,加强市场监督(如重庆人才中心建立的行政许可、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公开投诉和 服务流程27)无疑有利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缓解和最终解决。
二大学:许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吧不只一个受访者在回答我们关于如何看待中国目前的人才结构性矛盾的问题时指出,这是中国大学教育与实际需 求相脱节造成的,最主要的是专业设置方面出了问题以重庆为例,现实需要的某些专门人才太少一一许多大油山在 重庆那场双选会前两三天就到学校去“抢”石油专业的毕业生5,而來自重庆奉节县4所重点中学的校长在双选会上埋 怨,基层尤其差地理老师(他们这次只招到1个),本来仅重师设有此专业,可近些年摇身变成“旅游”后,所培养的人 才实在不敢冒昧录用6东边日出西边雨,管理类、文科类、纯理科类专业的学生就业状况却普遍不太理想7除此之 外,“学生在课堂上学的东曲相对来说比较死,跟社会差距比较大” 8的责任也不能完全推卸到学生身上,教与学毕竟 是件互动的事专业设置与教学方式的改进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如去年召幵的“2003年重庆市高等教育工作会”上重庆市教委表 示的,要在五年内对重庆高校的专业机构进行调整,“优先发展符合国家当前和长远发展战略需要的信息科学、生命科 学、新材料科学等高新技术类本科专业;发展重庆经济建设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专业;支持开办应用文科专业和新兴人 文社科专业支持办好一批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