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文学作品中的话语与权力关系.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21891649
  • 上传时间:2021-12-1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9.71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文学作品中的话语与权力关系 花振豪内容摘要:本文主要运用批评话语分析来分析E.M.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中的权力不平等现象本文通过分析,发现《印度之行》中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现实意义,在每一次人物冲突中都有政治、文化、个体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正确对待差异与冲突,共同搭建有效沟通的桥梁,才能弥补双方不平等的话语权,建立互爱互益、和睦相处、共同生存的关系关键词:《印度之行》 批评话语分析 冲突 话语与权力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各种文化和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体系也表现出趋同或对抗的状态,各种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福斯特(E.M.Foster)在小说《印度之行》通过展示不同文化、种族和宗教团体在交流中所遇到的隔阂和冲突(赵辉辉,2001),向读者展示了一种混杂的分裂状态这本小说中的人物互动充满了隔阂和分裂,看似虚构,却又特别贴近现实世界正如美国文学评论家莱昂内尔特里林(1982)所说,虽然印度的问题很严重,但福斯特的作品不仅是关于印度的,而且是关于整个人类生活的《印度之行》出版已近一个世纪评论家们已经从自由人文主义、反殖民主义、文本结构和艺术手法、后殖民主义、人类学、生态学、意象学、女性主义等不同的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了不同的研究。

      国内关于《印度之行》的研究起步很晚,主要涉及国外批评家所涉及的领域,以期取得新的突破虽然国内外的研究涉及很多角度,但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却很少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认为文学可以通过两个重要的方面来促进跨文化交际,一是通过文化表征来显示某些关系、价值观和交际方式的重要性二是将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文化适应、身份认同、种族关系等问题作为文学作品的主题《印度之行》情节和人物关系与政治、社会文化和宗教互动交织在一起因此,本文旨在通过批评话语分析对小说文本进行解读,揭示小说中权力与话语之间的关系,找到造成冲突的政治不平等根源以及社会文化语境,从而为实现东西方跨文化联结提供有效的解决办法1.批评话语分析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将语言视为一种社会行为,是社会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认为说话者在词汇和语法方面的选择是受意识形态影响的(Kress & Hodge, 1979)换句话说,CDA在起源时,主要把语言看作是一种受意识形态驱动的社会行为Fairclough(1992)首先阐述了CDA的立场,指出CDA将语言视为社会实践,注重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Van Dijk(1993)将CDA定义为一种主要研究社会权力不平等如何在社会政治语境中被文本和话语实施和抵制的话语分析研究她认为CDA主要关注紧迫的社会问题,并受到这些问题的推动综上所述,CDA关注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试图揭示语言在权力和意識形态维持中的模式机制因此,CDA的目的不同于大多数其他语言学分支,这些语言学分支致力于为该领域的科学发现创造一定的理论基础框架,而CDA力求达到揭露并最终纠正社会不公正和不公平的政治目标正如Van Dijk(1993)强调的那样,CDA的目标意味着它必须是一个多学科的努力这意味着CDA与研究社会问题和社会群体的学科如人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有着共同的关注点社会与语言之间存在着重大关联,我们可能而且可以通过语言来理解社会(屈菲,2019)2.《印度之行》中的话语权力观2.1文本再现通过对文本的详细解读,小说中由于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造成两国之间权力的不平等,因此小说人物之间的交往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吴兵,2017)市长特顿为穆尔太太和阿德拉小姐安排了一场“桥梁晚会”并邀请当地的印第安人参加,以期假架起东西方沟通的桥梁然而,晚会上缺乏平等对话和沟通的诚意,印度人只能站在草坪的另一边,有一个网球场将两大群体分隔成明显不同的部分,使得两边的人无法进行深入的交流。

      摩尔太太和阿德拉小姐没有种族偏见,所以他们走进印度人,试图与他们交流,不幸的是,由于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他们常常会产生误解事实上,俱乐部不仅是英印人的主要娱乐场所,也是英国文化和民族的堡垒随着交往的深入,小说中的人物深陷各种冲突和矛盾中,最终引发了“洞穴事件”,导致两国沟通的尝试失败事实上,阿齐兹为参观马拉巴尔石窟做了精心的准备然而,他在一开始就面临着意识形态领域的障碍首先,他必须找个人向英国人借刀、叉和其他餐具此外,英国人可能想喝甜葡萄酒和威士忌加苏打水这让阿齐兹对如何安排戈德博尔教授和其他一些人的饮食感到烦恼戈德博尔教授是一个严格遵守印度教规则的印度教徒,只吃婆罗门的米饭和蔬菜,不吃肉和蛋糕他不允许别人在他面前吃牛肉,但英国人可以吃肉或火腿更糟糕的是,由于他的伊斯兰信仰,阿齐兹不能容忍别人在他面前吃火腿此外,阿齐兹还独自带着两位英国女士参观了马拉巴尔石窟,菲尔丁和戈德博尔因为长时间的晨祷错过了火车在访问过程中,阿德拉在思考自己的婚姻问题,然后她问阿齐兹有多少个妻子,这让穆斯林阿齐兹感到厌恶,但阿德拉完全不知道这一点阿齐兹跑开,抽起烟来缓和自己的情绪阿德拉独自进入其中一个洞穴,读者不知道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

      当阿齐兹回到火车站时,被警方逮捕,并被阿德拉指控性暴力这一事件引发了巨大的骚动,加深了英国人和印度人之间的冲突和误解总之,不同个人或群体之间的各种冲突迅速发酵,这些冲突在这个多宗教的国家混合爆发2.2社会与政治根源在跨文化沟通中,冲突在社会的不同文化区域中普遍存在,这些冲突表现在政治、文化、个体差异等多方面(潘一禾,2007)首先是政治权力不平等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小说中人物之间的交往发生在英国殖民统治的印度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两国人民之间正常的交流同时,地理特征和气候对人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也有显著的影响古老的地貌、马拉巴尔洞穴的神秘回声、炎热季节的明媚阳光,都对阿德拉和摩尔夫人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影响,成为阻碍阿齐兹与阿德拉和摩尔夫人有效沟通的障碍这些社会政治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是最为直接其次,不同的文化体系有其复杂性和多样性文化差异,特别是价值观体系、宗教信仰、世界观、民族或传统习俗的差异,使人们很难相互理解,从而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不同宗教的人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宗教信仰,或否认其他宗教例如,穆斯林阿齐兹渴望理解印度教,但他无法理解上帝诞生仪式的含义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在东西方之间,还是在印度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都很难实现有效的沟通。

      第三,个人或群体的偏见、刻板印象、思维方式、沟通能力等因素也是影响沟通的重要原因首先,语言障碍和认知水平的差异会导致交际中的误解其次,偏见、刻板印象和民族中心主义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当阿齐兹被送上法庭时,英印混血警察卡伦达声称有色人种总是把贪婪的目光投向白人女性此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就导致了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和方法上的差异这些因素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冲突,其后果往往非常严重,有时甚至是悲剧性的贾玉新,1997:55)2.3冲突化解的可能性小说的第三部分(《神庙》)中,阿德拉和菲尔丁先后回到英国,熟悉英国的文化和习俗,重新审视和反思洞穴事件洞穴事件发生两年后,摩尔夫人的儿子拉尔夫在戈德博尔教授主持的上帝诞生仪式上见到了阿齐兹不同的是,虽然有船只相撞,但没有引起冲突与此同时,菲尔丁与阿齐兹见面,消除了他们之间的误会小说中指出:“男人和女人都达到了他们诚实、理智、甚至微妙的力量的顶峰他们说着同样的语言,有同样的观点他们忽略了年龄和性别的差异事实上,每一种文明和文化体系都有其自身的历史基础和合理性,也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人们必须通过对话和沟通,在实践中寻求相互理解,达成共识。

      冲突将永远存在,但在不同文化相互渗透的背景下,应尽量避免政治地位的不平等,摒弃不同文化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在跨文化交流中找到共同的道德文化基础,以真诚的愿望和学习的态度寻求共性,才能迅速进入“第三空间”(Bianco 1999)在小说结尾,福斯特也向读者暗示,换个时间、换个地方,换一个社会环境,英国人和印度人可以成为朋友3.结语从话语与权力的关系重新审视这部小说,我们可以发现,跨文化联结不可能的根源在于各种冲突,国家之间、宗教之间、个人之间的冲突人们普遍认为,只要个人或团体积极参与沟通和对话,误解、矛盾和冲突是可以解决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沟通和对话非常重要,但不是解决冲突的灵丹妙药,沟通的结果可能是造成新的冲突发生权力产生话语,话语体现权力,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们必须从新的角度正确对待差异和冲突,建立有效溝通的桥梁,只有在平等的话语权基础上谋求互利共赢,东西方和睦共处才指日可待,从而构建关系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参考文献[1]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2]潘一禾. 西方文学中的跨文化交流[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3]屈菲.文学阐释的话语分析方法:范式与反思[J].学习与探索,2019(06):180-185.[4]吴兵,张之燕.福柯话语权力视角下的英印关系——以《印度之行》为例[J].名作欣赏,2017(17):88-90.[5]赵辉辉. 联结与隔阂——E.M.福斯特作品《印度之行》赏析[J]. 学术论坛,2002(2).[6]Fairclough, N.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2.[7]Hodge, R., Kress, G., &Trew, T. Language and control[M]. Routledge & K. Paul., 1979.[8]LionelT. E.M. Forster[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9]Lo Bianco J A & Liddicoat C C. Striving for the Third Place: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through Language Education[C]. Mellbourne: Language Australia, 1999.[10]VanDijk, T. A. Principle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J]. Discourse & society, 1993, 4(2): 249-283.(作者单位: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