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例口腔护理液临床使用效果对比探究.doc
4页120例口腔护理液临床使用效果对比探究【摘要】目的:分析采用两种不同的护理液1%聚烯毗酮 碘液和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的效果及不良表现情况方 法:选择以2009年9月一2011年9月本院收治的口腔癌术 后12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及对照组60例, 两组分别采用1%聚烯毗酮碘液及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结 果:治疗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患者出现不良表现 的几率大大降低(P0. 05)o1.2方法 治疗组使用1%聚烯毗酮碘液进行口腔护理, 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笔者采取棉球擦洗法对 口腔进行清洁,基本操作手法为:使患者坐好,头部向后仰, 基本保持倾斜30° ,张开口,发出“啊”音,使得咽喉部分 露出,使用咽拭子在患者舌上、舌下、舌面、上下牙龈、颊 部、两侧腭弓、咽部进行擦拭,待处理完毕后,将拭子迅速 塞进培养管中,并密封好让患者采用温开水漱口 [3]随 后,治疗组将无菌棉球浸入1%聚烯毗酮碘液后进行口腔护 理,对照组患者使用无菌棉球并由生理盐水浸泡后进行口腔 护理均要对两组患者口腔内的牙齿内外、咬合面、硬腭、 颊部、舌上、舌下、舌面进行擦洗干净经口腔护理后,询 问患者口腔护理后的舒适度,并认真观察,患者在擦洗过程 有无出现恶心呕吐、口臭、口唇干裂等不良表现[4],并统 计人数。
1. 3统计学处理 本文中所有数据采用PEMS 3. 1统计软 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 05为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2结果治疗组出现口唇干裂、口臭、恶心、口感不舒适的人数 均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患者采用生理盐水做口腔护理 时,产生口臭不良表现的几率为40%左右,导致口腔感染的 几率为27%患者采用生理盐水对口腔进行护理后,由于水 分蒸发,使得护理液变为高渗溶液,导致氯化钠物质在口腔 黏膜上沉淀,同时由于上皮细胞严重脱水、皱缩而出现破裂、 口干、黏膜出血等症状生理盐水对于口腔内以及气管内的 环境适应性较差,无法对痰液进行稀释和溶解,一旦生理盐 水应用于口腔护理或到达呼吸道,会因水分蒸发而形成一种 高渗溶液,使得氯化钠沉积附着于口腔黏膜或气管壁之上, 再加上上皮细胞由于脱水、皱缩产生的破裂,引发膜出血, 而此时气道纤毛的运动能力会大大减弱,痰液也因极度脱水 变得更加黏稠,咳出困难,有的甚至会出现痰痂、痰栓情况, 这样一来呼吸道的防御能力将会大大减弱气道湿化程度大 大降低,会增加患者肺部感染的几率[5]此外,生理盐水 具有一种特殊的咸味,会使个别患者产生恶心、呕吐等不良 表现,因此患者治疗情绪受到影响,从而不利于护理工作的 开展。
1%聚烯毗酮碘液为近些年推出的一种新型口腔清洁 液,其氧化作用很强本文通过对采用1%聚烯毗酮碘液与采 用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效果对比研究,发现使用1%聚烯毗 酮碘液进行口腔护理后,患者出现口臭、恶心、口唇干裂、 口感不舒适等不良表现的几率远远低于采用生理盐水1%聚 烯毗酮碘液能够释放出活性碘,通过对细菌原聚蛋白中的活 性基因进行氧化作用使其发生变性,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 同时还能起到减少液体渗出、收敛创面、利于新生肉芽生长 等优势[6]经调查有九成以上的白领曾经或正在遭遇口腔疾病的 困扰,口腔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 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做好口腔护理,能够使得口腔保 持清洁,降低细菌、病毒的感染几率,保持口腔健康,从而 提高生活质量尤其是自身的免疫能力大大降低的患者,更 应加强口腔护理本文通过对比两种口腔护理方法发现,1% 聚烯毗酮碘液的口腔护理效果要明显优于生理盐水,且患者 出现不良表现几率很小,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参考文献[1] 丁小仙•两种不同口腔护理方法的临床效果比较 [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 10 (2): 302.[2] 王秋芳•碳酸氢钠溶液在重症患者口腔护理的应用 [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 10 (2): 290.[3] 朱燕华,吴振婵,梁军,等.康复新液在口腔护理 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 10 (2): 285.[4] 唐宝祥,胡茵•口腔护理液抑菌体系的选择[J]. 口 腔护理用品工业,2011, 24 (5): 23—25・[5] 房宏捷•不同药物口腔护理对牙周炎疗效的影响 [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 24 (36): 322—324.[6] 刘萍,席淑华,马静.口腔护理工具与方法新进展 [J]•上海护理,2009, 9 (1): 73—75・(收稿日期:2012—05—24)(本文编辑:王曼)。









![2019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