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本教学计划.doc
13页校本课程授课计划(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课程,推行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要旨,表现学校特色的有效路子,推行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够有效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依照这些特拟定本学期的授课计划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为指导,表现时代的要求,表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依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为前提,将培养学生人文涵养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适应本校学生的成长需要二、学情解析:我校的学生对校本课程比较感兴趣,所以在授课中有必然的优势我知道孩子们会喜欢现自己学校的课程我会激励学生更努力的学习三、教材解析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敬爱学生,相信学生,指导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生动爽朗的发展,培养自尊、自强、自立的有独到个性完满人格,有创办精神的人才四、详尽措施(一)确实做好授课准备工作先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我经过自学、和别人交流等多种形式学习,为校本课程的授课创办有利条件摸清学生的实质情况,依照各年级不同样情况选择不同样方法进行授课二)确实组织好学生显现1/12依照不同样年级所学校本课程内容的不同样,如期组织学生进行显现评比活动,检测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收效,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使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校本课程的授课,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供应更广阔的空间xx 基小学xx2008.8篇二:校本课程授课计划学校课程授课计划依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领》,从我校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学生共同开发、推行的原则,推行学校课程授课一、学校课程开发的目的意义:我校学校课程的开发是依照学校地处农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事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优势,结合我校的传统和特色,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自主开发的合适我校的课程学校课程的开发要提升课程的适应性和实效性,适应学生发展的兴趣和需要,适应学校、社区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师供应了专业发展的机遇和条件,也为学校培养办学特色创办条件,有利于完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填充其限制性二、提升认识,领导重视,全员参加学校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一种课程,是指以某所学校为基地,在理解国家课程设置的基础上,依照自己特色和资源,组织并开发推行的课程学校将创办讲座,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校本课程的理论,使教师领悟校本课程推行的要领,掌握校本授课的基根源则精选文档学校课程的推行是一个长远的过程,必定使所有的教师都参加到课程推行中来。
我校科技制作、历史教育、手工制作、编织等科目,涉及的知识面宽2/12广,内容丰富多彩,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地提升了所以全校教师都要参加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推行三、学校“学校课程开发与推行”领导小组成员:组长:xx副组长:xx成员:xxxxxxxx学校课程是由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学校自行决定、自主开发的课程,开发主体是学校教师所以,我校学校课程授课坚持依照以下原则:1、合作性:课程开发、授课是一种集体配合的事业,学校课程的推行更是这样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校长、其他同事、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等共同努力,发挥集体智慧2、民主性: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组成学校教育的“共同体”,成为学校课程授课的主体学生需要学什么,喜欢学什么,“共同体”里教师、家长最清楚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广泛听取他们的建议,形成一个民主气氛3、选择性:学校课程授课要有利于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获取充分友善的发展,使个性获取张扬所以,授课时尽量为学生供应多样化、可供选择的内容,适应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经验4、开放性:学校课程授课时,在资源方面要充分利用所有能够利用的资源,包括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面的资源;在主体方面要充分调动校长、教师、家长、上级领导、参加的积极性,共同进行课程建设。
5、灵便性:校本课程授课时,不求全求大求新,立足本校实质,量力而为,渐渐完满四、学校课程推行计划1、学校课程的推行方法学校课程的推行经过三个角度来进行:3/12分层:依照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和个人意愿,组建授课班,进行分层次授课分组:按课程种类、学习内容、学习程度、授课目的等采用多种授课形式以推行课程计划研究性课程以实验班进行为主,班内分组进行学校课程的老例管原由教育处负责,主要负责排课教师的授课设计检查、教师上课情况的检查、均衡学生选修科目和班级的选择,督查学生上课的情况对学生上课的管理,由班主任负责,由教育处负责检查学生的上课情况要请教育处的老例管理方法讲究科学,工作要认真入微,保证学校课程的正常运作学校课程在解说的内容上执行校本教材,在解说方法上不同样于国家课程,要侧重学法指导,重申学生思想的开启,重申知识的拓宽,课堂气氛要轻松快乐,授课方法要不名一格xx 中学2010.9篇三:校本课程授课计划校本课程授课计划( 2012-2013第一学期)xx 逸夫学校xxxx校本课程作为新课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又是促使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重要路子,它能够最好的表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所以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但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为此,我校校本课程授课内容丰富,我们选精选文档用了以下内容:《国学经典朗诵》《认识满族风情,走进满乡》《太极扇》《计算机应用及绘画》《书法与美术》等4/12依照我校实质情况,定《国学经典朗诵》《认识满族风情,走进满乡》《太极扇》《计算机应用及绘画》《书法与美术》,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教师依照本班学生实质情况,自选课程内容,现就其详尽情况作一简要介绍以《国学经典朗诵》之《中学生古诗朗诵》为例)一指导思想依照新语文课程理念,在对获取显然教育收效的“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的基础上,本课程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根本目的,结合当地区的历史和人文现状,立足于学生的文学积累、感情熏陶、明理启智,提升他们的文化品味和思想境地我校作为一所青龙基础教育最大的寄宿制学校,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加强学生的人文涵养,结合我校的办学理念,针对学生的实质情况,着眼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我们特开设这一课程二整体目标古典诗歌作为中华民族难得的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中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此时如能熟读背诵必然量的名家名篇,必然对学生的一生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也许他们此时此刻其实不完好懂得诗歌的内涵,但是随着年龄的增添,生活经历的扩大,知识面的拓展,他们自然会心会诗的真谛为此,我们希望经过几个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故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加强自己的民族骄傲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三课程名称及结构课程名称:《初中古诗文鉴赏》《走进满乡》(目录按教材章节)课程结构:目录以下第一单元友情篇(送别诗)第二单元友情篇(送别诗)5/12第三单元乡情篇(思乡诗)第四单元乡情篇(思乡诗)第五单元xx篇(xxxx)第六单元xx篇(xxxx)第七单元边塞篇(xx)第八单元边塞篇(xx)四课程的组织和推行1 班级安排:七、八、九年级所有班级2 时间安排:20课时每周一课时,共20课时3 推行过程古典诗歌,由于年代长远,加上语言的差异,客观上给学生的学习理解带来必然的难度,无形之中拉开了和学生的距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此时此刻,老师如能经过灵便多样的活动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何愁这一古老的文化瑰宝不能够走近学生的视野之中呢本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在活动课中,拟穿插运用以下方法:为诗配图,配乐朗诵,旧韵新唱,诗歌改写等,在上学期学习基础上,连续分类学习古诗词,(送别诗、田园诗等)经过一精选文档学期20节课的学习,务必使学生的着手能力写作能力获取加强,个性获取发展,形成必然的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文化涵养获取提升。
五议论与改进教师方面:授课备课活动,准备相因的课件图片,对学生活动情况的解析小结6/12学生活动议论标准:1、为诗配图(10分)①可否和诗的内容吻合(6分)②有没有出现诗中没有的光景,你认为这样设计合理吗?(2分)③可否和诗的境地吻合(2分)2、配乐朗诵(10分)①运用一般话正确流利(字音读准,逗留,节奏掌握得好)地朗诵(6分)②有感情地朗诵(2分)③选择的背景音乐可否合适(2分)3、旧韵新唱(10分)①选的曲调可否合适(6分)②演唱可否吐词清楚,富饶感情,可否和诗的感情基调吻合(清唱标准参照②)(4分)4诗歌改写(10分)①可否理解诗句的含义(或不过翻译句子)(4分)②有没有想象的成分(4分)③改写后部分可否畅达(1分)有文采(1分)议论方式:议论应以激励,必然为主,期中、期末举行两次全年级朗诵,默写比赛,对于成绩突出的应恩赐必然的物质奖励或张榜宣告改进建议:在授课活动过程中,我们希望和学生一道共同试一试一些新的活动方式,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获取更好的收效校本课程推行方案——《初中xx朗诵欣赏》7/12xx 逸夫学校xxxx一、课程背景二、开发理念我们认为,将朗诵中华古诗文活动作为学校一项特色进行创办,吻合现实背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既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给这些国家的民族文化传统带来了挑战。
担当文化传承任务的学校教育应当采用有效措施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深层次的性格,是民族文化精髓的集中表现我们的青少年要面向世界、首创未来,就必然要让他们站在五千年中华民族文化这个历史巨人的肩上,在纯净空廓的心灵里,激倡导一世的文化向往,使他们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才能成为真切的中国人三、课程的一般项目: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