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寻》读后感7篇.docx
9页《追寻》读后感7篇 《追寻》读后感篇1 ?追寻生命的意义》是一部令人鼓舞的杰作,本书作者奥兰克尔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人,我深信信任何读过此书的人,都能从他无比痛苦的经历中,获得拯救自己的经验他因犹太人的身份,被德意志纳碎关进了臭名昭著的集中营,漫长的牢狱生涯,使得他除了一息尚存之外别无余物他毕生视为生命的手稿,被挺进队员撕毁他的双亲,兄弟姐妹、新婚不久的妻子,不是死在牢营里,就是被送进煤气间像这样一个丧尽一切,饱受饥寒,随时都可能死亡的人,凭借着超人的精神意志追寻着生命的真谛,不断的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因此,他的话必然值得我们洗耳恭听 书中处处流露着他真实的自我,有大多的感悟,值得我们去学习 1、意志和精神是任何抉择的根本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有待抉择的事情,随时随地都会有的,人无时不刻不在做出抉择而你的抉择,恰恰决定了你究竟会不会屈从于强权,任其剥夺你的真我及内在的自由从这个角度上说,一个人之所以变成怎样的人,其实是他内心抉择的结果,而非纯是环境因素使然环境只能影响人,但不能决定人。
任何人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根本上都可以凭他个人的意志和精神,来决定他要成为什么样的子 2、痛苦存在的意义 如果人生真有意义,痛苦自应有其意义痛苦正如命运和死亡一样,是生命中不可抹杀的一部分没有痛苦和死亡,人的生命就无法完整 一个人若能接受命运及其所附加的一切痛苦,并且肩负起自己的十字架,则即使处在最恶劣的环境中,照样有充分的机会去加深他生命的意义,使生命保有坚忍、尊贵、与无私的特质否则,在力图自保的残酷斗争中,他可能因为忘却自己的人性尊严,以致变得与禽兽无异;险恶的处境,提供他获致精神价值的机会,这机会他可以掌握,也可以放弃但他的取舍,却能够决定他究竟配得上或配不上他所受的痛苦 3、懂得“为何”而活 一个人如果懂得为何而活的人,那么他几乎“任何”痛苦都可以忍受看不出个人生命有何意义、有何目标,因而觉得活下去没什么意思的人,最是悲惨了这种人很快就会迷失,而这种人一听到鼓励的话,典型的反应便是,“我这辈子再没什么指望了”因此,我们应该认清一个事实真正重要的不是我们人生有何指望,而是人生对我们有何指望我们不该继续追问生命有何意义,而该认清自己无时不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问。
面对这个追问,我们不能以说话和沉思来答复,而该以正确的行动和作为来答复到头来,我们终将发现生命的终极意义,就在于探索人生问题的正确答案,完成生命不断安排给每个人的使命不仅如此,每个人都必须认清:即使身在痛苦中,他也是宇宙间孤单而独特的一个人没有人能替他受苦而解除他的重荷,他唯一的机遇就在于他赖以承受痛苦的态度 4、追寻生命的意义 一个人不能去寻找抽象的生命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天职或使命,而此使命是需要具体地去实现的他的生命无法重复,也不可取代所以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也只有他具特殊的机遇去完成其独特的天赋使命生命中的每一种情境向人提出挑战,同时提出疑难要他去解决,因此生命意义的问题事实上应该颠倒过来人不应该去问他的生命意义是什么他必须要认清,“他”才是被询问的人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 纵观全书,书中的故事,其实就是在探讨人类最深切的问题书中没有干涩的说教和无病呻吟的呐喊,打动我的是那些赤裸裸的生存境况和闪耀其中的人性光辉 《追寻》读后感篇2 最近读了一本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写的《追寻生命的意义》,感触颇深。
他以自身在集中营里的悲惨经历,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关押在集中营里的囚徒对待生命的表现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在集中营这样环境中能生存下来,而有些人为什么又放弃生命!集中营里毫无人性可言,生活在里面的人,时刻都在死亡的边缘,生病或者受伤,只要失去了劳动能力就会面临死亡这样一个生与死只在一念之间,并且饱受各种折磨的让人痛不欲生的集中营里,选择放弃生命的不占少数,但是也有人一直坚持活着!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总结为以下三方面 活着,只为过去美好的回忆佛兰克尔在进入集中营以前是一名医生,每当他回忆起那些治病救人的情景,他就感觉特别好他想活着,哪怕集中营里的生活再痛苦,当回忆起那片刻的美好,便会整个人都兴奋起来,多想一直这样沉浸在里边,更不舍的离开这个世界 活着,只为现在的爱与被爱弗兰克尔在集中营里的时候,他并不知道妻子的死活,但是每当他想起妻子,他就仿佛在和妻子对话,他爱着他的妻子,他也知道如果妻子活着也一样在牵挂着他是牵挂,是爱,让他一次又一次的坚持,直到活着离开集中营 活着,还有对未来的希望有的时候,我们总会想明天会怎么样?在集中营的他们一样,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念头,支撑着他们活下去。
因为谁都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但对于一个乐观的人来说,未来一定是充满希望的,是希望和乐观让他们坚持活着 而如今生活在这个浮躁世界的我们,就真的明白我们为什么活着吗?就真的去思考过生命的意义吗? 或许,当你静下心来、闭上眼睛,想起儿时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情景,是不是会觉得特别美好;想起每次离家时爸爸妈妈的叮嘱,回家时他们高兴的样子,心里总是特别的温暖;想起和朋友一起谈理想时候的情景,对未来总是有那么多期待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或许就是我们生命的意义 或许生命的意义就是这么简单,或许人本来就是这么简单,或许这个世界也不复杂!思考生命的意义,才会懂得珍惜生命;懂得生命的意义,才会去做最真最善最好的自己;而追寻生命的意义,就存在于生活过程本身! 《追寻》读后感篇3 尼采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在维克多《追寻生命的意义》的这本集中营自传小书中,叙述了奥斯维辛俘虏的苦难生活,以及表达“意义治疗法”的积极态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个普通人的一生将要追寻其独特的理想,普通人自有他所存在的意义那假如是换成一个每天生活在集中营里的俘虏,失去了人身自由,经历了各种磨难,那他的人生还要追寻所谓的生命意义吗?而维克多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那些集中营的俘虏们的心理历程与人生故事。
初到集中营的俘虏,从受一段时间集中营磨难后的挣扎到冷漠,最后是麻木不仁的绝望心境人性不能简单地分为善与恶,尤其在极端恶劣的环境最深处的人性极其容易暴露出来,善与恶的边界变得如此模糊不清恶劣的生存环境往往扼杀生存的希望,人在绝望之中走向死亡 “每当看到狱友吸烟时,我们就知道他已经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勇气一旦失去,几乎不可能再挽回为什么人要活着?什么是人生的意义所在?维克多没有直接给我们答案,也因每个生命体的独特性而存在意义有所不同,但他阐述了三种方法:创造或从事能体现生命价值的工作,体验爱与被爱,忍受并超越痛苦的积极态度 前两者人们容易理解并接受,但忍受并超越痛苦,也是生命存在的意义吗?我们为什么要活着?活着就是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采取积极态度追问自己的活着的意义,便是一种自我精神上的升华了 《追寻》读后感篇4 生活中,我是个容易迷茫的人,亦可是想得太多记得在我们小时候,常喜欢看一些动作片,那时我们叫武打片,当然大部分结局都是正义战胜邪恶,以坏人死为结局,这也是大家喜欢的圆满结局但也不知道为什么,看完这些我不是在为正义的圆满而庆幸,而是在为死了的人难过,为他们见不到明天太阳而怜惜,让我认识到死亡是人生的终结,突然害怕一天我也要死,害怕明天的太阳与我无关。
岁月如梭,人已中年,但是关于人生依然有诸多不释,萦绕左右在空间看到《北大清华推荐的经典书籍,有时间多看看书吧!》时,特别是推荐第一本书便是《追寻生命的意义》,即便是书名已把我征服 准备买书时才知道此已绝版,只能买复印版,虽然书的质量不太好但也不影响阅读但是作为翻译读物,总难免存在翻译的硬伤,加上书本身的逻辑性与理论性,有些地方让人读起来还是存在涩感,只可惜我外文太差,无法阅读原汁原味的文字此书是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创始人弗兰克尔所著,作者以在二战集中营经历为例阐述意义疗法,以及其心理医学与精神学的理论 对于这样一本书,像我这样一个门外汉,读一遍说皮毛也沾不到边一点也不过分弗兰克尔是精神学与心理医学教授,他是从医生的角度来阐述自己治疗理论与理念他的目的是治疗,并不是我最初想象的那样,但是读完此书我还是明白了为什么会迷茫,因为我以前一味追求抽象的生命意义,总以为有那么一条金科玉律能让我立刻找到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总在变化,但是从未停止,意义疗法说有三种途径可以发现生命的意义,第一是通过创造一种工作或做一件实事,第二是体验某件事或遇见某个人,第三是通过选择我们这不可能避免的痛苦的态度。
这段话读起来简单,但是却很难理解弗兰克尔是这样解释的,第一条是指成功与实现的途径(在我理解其实应该就成就感与满足感),意思十分明显,第二和第三需要加以解释 在生活中发现意义的第二条途径是通过体验某些事物——如真、善、美——通过体验自然、文化,或体验一个人——通过爱他在意义治疗中,爱是与性一样的初级现象,正常情况下,性是一种表达爱的方法但当性一旦成为爱的载体,也只有在成为爱的载体时,性才是合理的',甚至是神圣因此爱不应仅仅理解为是性的副产品,相反的,性是一种用来表达被称之为爱的最亲密体验的方法 发现生命的第三条途径是经受苦难当我们面对绝望的情景时,当我们面对无法改变的命运时,我们也能发现生命的意义因为那时可以最大程度地证明人的独一无二的潜力,它可以将一个人的悲剧变成一场极大的成功,把一个人的困境变成一种人类的成就当我们不再能够改变一种情境时,我们将会面对改变自己的挑战当我们改变不了命运的时候,受难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对待命运的态度,找到受难的意义人关注的不是获得快乐或避免痛苦,而是发现生命的意义当然受难并不是发现生命的意义的必要条件,只是说在受难的情况下,意义也是存在的。
生命的短暂性是无法改变的,生命的终极意义是完全超越了人的有限的智力悲观主义者就像一个人,他看着日历每天撕去一页,随着一天天的过去越来越簿,而因为过去没有意义而害怕与悲伤相反积极处理生活问题的人,每天从日历上撕下一页,将生命的意义写在其背面,并整齐仔细排列起来,对这些记录能够做出骄傲而愉快的反应 如果他注意到他正越来越老,当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他有什么理由去嫉妒年轻人所拥有的可能性呢?与可能性相比,我有过去的现实,不仅有已经完成的工作和被爱者的爱,而且还有勇敢承受的苦难这些苦难甚至是我最自豪的事情,尽管它们是不能被引起嫉妒的事情 《追寻》读后感篇5 ?追寻生命的意义》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是精神医学家、心理医生、犹太人,二战时期被投入奥斯维辛集中营出狱后他根据狱中经历,总结出一套意义疗法,用于治愈神经官能症,效果很好这本书就由这两部分组成:狱中的劫难和意义疗法介绍 读这本书缘于吴伯凡的推荐,在我眼中吴伯凡属于博古通今、世事洞明的大家他每年要读三四遍的书,自然地引起了我的兴趣 只是读到现在仍然不知道吴伯凡为什么如此钟爱这本书,但某些事还是触发了一些我的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