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水横冲,孕育繁盛大汉口.docx
5页汉水横冲,孕育繁盛大汉口 汉江口的独特地理条件,形成了避风的良港,有港就必有码头加之又紧依汉正街,货物聚散顺当便利,自古以来就是商家争夺的对象 武汉,依江而兴,因水得名,丰富的水资源构筑了漂亮的江城特色三镇之一的汉口,是长江、汉水交汇处的一方热土,自形成伊始,就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晚出,却充溢无穷的魅力 何为汉口?即汉水汇入长江之口汉水自陕西省东南的宁强大巴山起,自西向东踽行了1497公里,最终一头扎入滔滔东流的长江之中,汇入的不仅仅是奔涌不息的江水,更多的是汉水所承载的汉味文化,以及对汉口这方商贸繁盛之地的诠释 大水冲出来的汉口 武汉原本没有汉口,只有武昌和汉阳夹江对峙有人说是大水冲出来的汉口,此话虽说不雅,但也是地道的实话明成化初期〔15世纪下半叶之初,即1465-1470年间〕,汉水中下游连年的大水,使汉水入江段堤岸多处溃口,最终导致在汉阳的西排沙口与郭茨口间决而东下,在故道以南、鲁山〔今龟山〕之北入江也就是这次大水的原因,奇迹从今诞生,汉水故道原本呈扫帚形散乱汇入长江,河汊众多新水道的形成使无序的河水成为归一的主河床,而旧水道一带或积水为湖,或淤沙成墩,荒泽渐为陆地和苇荡。
如此一来就为汉口独立门户供应了必备的人居条件同时,也将武汉一分为三,原有的“双城”迅即演化为“三镇”新水口两岸地盘开阔,港湾水域条件良好,成为“占水道之便,擅舟辑之利”的自然良港,汉水归一的河道,恰恰处在区镇中心,给新兴的汉口镇造就了无与伦比的开展优势 靠水而居历来是人居的本能选择汉口有了居民以后,生齿日繁,起先出现商贸,形成市场 大汉口有了城市地位 大水冲出汉口后,到清末的汉口称之为老汉口,即在现武汉硚口区汉正街为中心的大局部区域也是汉口历史上的第一次崛起,商贸繁盛,百业俱兴,很快成为江南名镇 汉口的名望与汉水边另一地方湖北钟祥有极大关系,明正德十六年,嘉庆皇帝从钟祥启程回京,路过汉口,在汉口留下不少胜迹,诸如“集稼嘴〔接驾嘴〕,魏家巷〔接驾巷〕,宋家墩〔送驾墩〕等,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 汉口原本与汉阳为一体,属汉阳治辖汉水的阻隔使汉口成为独立区域,自然形成了汉口商镇在明代晚期,汉阳县设巡检司于汉口〔类似于办事处〕,直到19世纪60年头汉口的被迫开放,清政府才设立道台成立海关〔今江汉关〕,有了行政管辖机构,汉口才真正有了城市地位 汉口的开埠和汉口区域的拓展是汉口的其次次崛起。
口岸的开放,境内外的通商,以及受近代工业文明的影响,尤其是国民政府的入驻,使大汉口迅即以大都市而自居 码头——帮派争斗的营地 谈到汉口的商业文化,不能不说到汉正街,这条位于汉口北岸平行于汉水的街道,如一把扫帚上直下广,街衢巷里,犬牙交错,也就是这么一条街道,涵括的是老汉口的全部换言之,汉口首先是从汉正街开展起来的,万商云集,也只是聚集在这一把扫帚之上商贾辐辏,五方杂处,自然就会形成独特的商业文化特色来 汉江口的独特地理条件,形成了避风的良港,有港就必有码头加之又紧依汉正街,货物聚散顺当便利,自古以来就是商家争夺的对象 码头,事实上是帮派的象征谁先有了码头,谁就能执掌商贸的主动权码头的形成,一般而言是先下手为强,谁先占住一块地方,就成了谁的营地久而久之,从小硚口到集稼嘴地域,按帮口势力和宗派范围划分,形成了大大小小30多个码头码头一旦划定,外帮船只是不能随意进入的 汉口自古就有打码头之说,说白了就是争夺地盘,划界分疆,因而不自觉地形成了铁定的行规,往往以流血殒命为代价这种争斗,主要还是基于商战的自我爱护意识同乡、同行、同路者抱成一团同甘共苦,生死不计,为的是维护共同的利益。
据史料记载,清末汉水口北岸大大小小的30多个码头中,最具实力的有渔船帮、咸宁帮、黄州帮、荆州帮、汉宁帮、徽州帮、宝庆帮等 此外,码头也是贫苦者争斗的对象,船帮的营地多有扁担客,有的为了临时揽到活,也会与人发生械斗,再者,码头上行规极严无论是起坡卸货,还是下坡装船,都是各行其道,不得越雷池半步,稍有不慎也极简单引起争斗 打打斗斗是码头常见的事,一斗就是几百年,直到20世纪40年头才算告终然而码头遗留的风气在今日好像还假设隐假设现,如今汉口做生意还是以行为市,喜爱扎堆、排外扁担客仍是乡下农夫进城揽活挣钱的一种行当 茶坊酒肆——商贾的乐园 煮一壶汉江水,泡一杯香片茶旧时,坐茶馆是汉口人的一道风俗据《汉正街市场志》记载,宣统元年汉正街一带茶馆多达250余家 汉口人以茶待客是种礼节,渐渐地约定俗成,讲究章法,注意情调和情趣久而久之,茶馆被给予更深的商业内涵如苏恒泰伞店、每到腊月确定雇员的去留但凡被邀请上茶馆去喝茶的就是来年要留下的,没有被邀请的,不言自明这种含蓄的做法确实是商家为商的精明之处生意场中,邻里之间,买卖之间发生纷争,也要请出中人,到茶馆去理论上茶馆去”是汉口人每遇扯皮拉筋之事争吵不下时常说的一句话。
这种直白,也显露出世事纷争寻常事,是非曲直凭茶说的坦荡与豁达 茶馆还和地方戏结下了不解之缘,品茗听曲观戏,相得益彰黄孝花鼓戏,汉剧等浓郁地方文化在汉找到了舞台更兼有杂耍,说书者跟班赶场,既带动了茶馆业,也借茶馆传播和开展了江汉乡土文化 第5页 共5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