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鄂教版五年级上册全册科学教案.docx
60页鄂教版小学五年科学上册教案1我们的身体 第一单元 走进树林 1林中的树 2树木中的纹路 3蘑菇 4林中的鸟 5谁吃谁 6茅草及锯子 自由探讨 第二单元 池塘群落 8 鱼 9 蛙 10 龟和鳖 11 池塘中的植物 12 池塘生物的互相联络 13 做个小生态瓶 自由探讨 第三单元 马路 14水泥及沥青 15盘山马路 16桥 17车的运动 18自行车 自由探讨 第四单元 农田 19常见的农作物 20农作物及土壤 21农作物及化肥 22大棚蔬菜 23防治病虫害 自由探讨1我们的身体(鄂教版科学五上第1课) 教学目的 1.知道青少年时期,人的身体在不断生长变更不同的人生长状况有差异 2.知道男、女生的生长状况有差异,女生从10岁开始,男生从12岁开始生长速度加快 3.能依据自己的探讨成果科学预料自己今后的生长变更状况 4.能通过实际的测量来搜集数据并分析数据,发觉规律 5.乐于及同学合作,擅长在沟通中及同学共享探讨成果。
6.在测量和分析过程中具有细致细致的科学看法 教学准备 1.老师准备:体重身高测量仪〔或体重秤〕,皮尺,学生三、四年级体检表等 2.学生准备:近期全身照,三、四年级生长状况数据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近两年来自己身体外部特征方面的数据、照片或其他资料,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1.导入,沟通一年来的身体变更状况 2.测量并进展数据分析,制作生长记录卡 〔1〕回忆四年级时对身体进展生长状况测量的工程和测量方法 〔2〕分小组进展合作测量,记录测量数据 〔3〕沟通测量数据,分析自己的生长状况和主要特征 〔4〕制作身体生长记录卡学生可以依据教材上供应的图表完成自己的记录卡,也可以在科学笔记本上自我设计 3.搜集整理3~5年级的身体测量数据,探讨自己的身体变更 〔1〕“我们测量了身高、体重等方面的数据后,通过探讨数据就可以发觉自己长高了,体重增加了〞引导学生从数据变更的角度来视察身体的变更 〔2〕提问:“你们有什么好的探讨方法呢?〞引导学生设计表格,整理完成三、四、五年级身体生长数据记录表 〔3〕分析数据记录表,发觉问题。
4.比较分析男、女生生长状况的差异 〔1〕整理男、女生比照分析数据表 〔2〕探讨:男同学和女同学在两个时期内的生长状况有什么不同? 〔3〕科学预料自己将来一年的身体变更 5.课外拓展 〔1〕接着搜集关于自己身体变更的数据、照片等资料,检验自己的预料是否科学精确 〔2〕查阅资料,理解五年级学生生长发育的特点2 林中的树(鄂教版科学五上第一单元走进树林第1课) 教学目的 1.植物所需的主要养料不是来自于土壤,而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 2.解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同时释放出氧气 3.知道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学会运用显微镜视察植物细胞和和细胞中的叶绿体 4.能利用已经学过的学问对植物养料的来源作出假设,能依据结论进展推理 5.具有对科学探究的爱好和敬重证据、严谨细致的科学看法 6.敢于提问,乐于沟通 教学准备 1.一盆天竺葵〔或月季花〕,两张大小一样的黑色卡纸或锡箔纸〔大小依据所选植物叶片的大小而定〕,曲别针 2.显微镜〔每小组一台〕,用韭菜叶下表皮制作的植物细胞装片 3.光合作用挂图或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问题导入 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如:动物要吃食物,植物靠什么生存呢?〔学生可能给出很多答案:植物须要水,常常浇水植物就可以生存;植物须要养料;植物还须要阳光照耀等〕 出示单元主题图:走进树林,树木郁郁葱葱,树木生长所须要的养料从哪里来呢?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索,提出自己的假设 1.理解海尔蒙的试验 〔1〕讲解并描绘:在300多年前,有一位科学家也思索了这个问题,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通过谈话,激发学生的新奇心和探究爱好〕 〔2〕阅读海尔蒙的试验探讨的故事思索:①海尔蒙是怎样揣测的?他的试验是怎样做的?从海尔蒙的试验中你有什么发觉?〔引导学生理解海尔蒙是怎样思索和试验的,以及怎样依据试验现象得出结论〕②海尔蒙的探究过程给你什么启示?依据海尔猛试验中的发觉你什么进一步推想?〔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依据结论进一步推理:海尔蒙在完成了试验之后,他推想植物生长的养料是从雨水中得到的,你同意他的推想吗?在学生思索提出观点的过程中,要引导他们陈述理由,重要的是学生在思索〕 2.探究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的方法 〔1〕演示试验:课前将一盆生长良好的天竺葵带进教室,选择一片生长良好的叶,用黑色的卡纸将这片叶正反两面密密层层地遮盖,然后将整株植物放在教室向阳的窗台上。
〔2〕探讨并推想:几天之后,叶片可能会发生什么变更?〔让学生把自己的推想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下节课一起来视察试验结果,看谁的预料是正确的〕 〔3〕课外活动:①爱护好教室里的试验植物②自己在家里和父母合作也做一做这个试验第二课时 1.接着探究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的方法 〔1〕沟通分析试验现象 ①请在家里做了试验的同学沟通自己的试验过程和发觉 ②视察课堂试验的天竺葵叶发生了什么变更,看看自己在试验前的预料是否正确 ③探讨:这片叶子可能发生了什么变更?你认为及什么有关系呢?〔期望学生能分析出问题的结论是不现实的,但是要引导学生从试验的过程中去找寻相关因素,让他们意识到变更是有缘由的〕 〔2〕用显微镜视察植物细胞和叶绿体 ①指导学生相识显微镜的构造,讲解运用方法 ②分小组视察植物叶片细胞,并描绘细胞的样子,指导学生相识叶片细胞中的绿色颗粒叫叶绿体 ③讲解: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最小单位 〔3〕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老师利用挂图或者多媒体资料,形象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沟通并明确以下问题: ①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须要什么条件? ②植物主要用什么器官制造养料? ③植物制造养料的原料是什么? ④植物制造养料的原料从哪里来? ⑤人们常说:植物生长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1.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
〔1〕探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除了为自己制造了养分物质,还为动物和人的生存供应了哪些物质? 〔2〕沟通共享探讨结果 2.总结及拓展 〔1〕小结本课学习的收获 〔2〕课外搜集有关树木生长的资料3树木中的纹路〔鄂教版科学五上第一单元走进树林第2课〕 教学目的 1.知道树木的横截面上有年轮,视察年轮可以知道树木的年龄 2.知道树木的年轮可以告知我们树木生长状况,年轮的变更可以反响树木生长的环境、气候等多方面的信息 3. 能对视察对象进展细致细致的视察,并发觉问题,提出问题 4. 能通过阅读教材供应的资料进展学习 5. 具有参及科学探究的主动性,情愿及人合作 教学准备 一块有明显纹路的木版,每组三种不同的树的横截面,视察记录表,有关年轮的图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 出示带纹路的木版,提问:你们从木板上看到了什么?这些纹路从哪儿来?你还在哪儿看到过树木中的纹路?我们把树木中的这种纹路叫什么?〔这个过程事实上是沟通学生经验的过程,通过沟通导入新的探究过程〕 2.视察树干横截面,激发学生发觉问题。
〔1〕老师给每个小组供应一块用树干锯成的横截面,学生分组视察要求小组在视察中记录自己的视察发觉和疑问老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记录表发给小组,也可以让学生干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2〕沟通发觉,提出问题 3.视察其他树的横截面 〔1〕给每个小组再供应两块树的横截面,小组视察:有什么新发觉?你还有什么疑问? 〔2〕沟通及质疑老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随堂板书,引导学生整理问题:看一看,这些问题中,哪些我们可以在刚刚的视察中找到答案?哪些可以同学们互相解答?把已经解决的问题做上标记然后给剩下的问题进展分类 4.理解年轮的形成 〔1〕阅读教材上的小资料,思索:年轮是怎样形成的?年轮跟树木的生长状况有什么关系?你从这段资料中又解决了哪些疑问? 〔2〕沟通 〔3〕为学生补充一些相关资料,丰富学生的相识 5. 理解更多的来自年轮的信息 〔1〕视察年轮图,估算树的年龄〔五年级的学生一般都知道通过数年轮的圈数可以知道树的年龄,假如只是简洁地去数数意义就不大了,因此老师要启发学生思索:怎么数、为什么数出圈数就是树的年龄〕 〔2〕视察:同一个年轮的宽窄都是一样的吗?不同年轮的宽窄、颜色一样吗? 〔3〕探讨:同一个年轮的宽窄不同,不同年轮的宽窄、颜色不一样可能及什么有关? 〔4〕记录探讨结果并沟通。
〔5〕你还知道年轮可以告知我们什么信息? 6. 课外拓展 〔1〕接着视察伐木留下的树桩或者锯下的树干截面上的年轮 〔2〕搜集有关树木年轮的资料,读一读,把学到的学问及同学沟通4蘑菇〔鄂教版科学五上第一单元走进树林第3课〕 教学目的 1.知道蘑菇是真菌类生物,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另一类生物 2.相识蘑菇的特点,知道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3.理解细菌和病毒的特点,知道细菌对人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4.能通过视察发觉蘑菇的特点,比较蘑菇和动植物的异同 5.能通过调查活动理解生活中的食用菌 6.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能辨证对待身边的事物 教学准备 1.搜集关于蘑菇、细菌、病毒的挂图或视频资料 2.供学生视察用的构造完好的蘑菇〔每组1~2种〕,放大镜、小刀、白纸等 3.生活中常见的真菌类生物:木耳、银耳、平菇、金针菇、香菇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蘑菇的资料 1.导入 〔1〕老师可以实行实物导入的方式:看一看,试验桌上放着什么?在自然界中,哪些地方会生长蘑菇? 〔2〕利用教材插图或挂图等引导学生小结蘑菇的生活环境。
〔3〕提问:你还知道关于蘑菇的哪些学问? 2.视察蘑菇 〔1〕视察一个完好的蘑菇老师指导学生运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方式全面、细致地视察 〔2〕用小刀把蘑菇纵向切开,用放大镜视察切开的菌盖、菌盖上的菌褶、菌柄 〔3〕沟通,描绘视察发觉:从整体看,蘑菇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什么特点,我有什么重大发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