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监测结果及分析汇编.doc
7页高台黑河湿地生态监测成效显著一、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一)地理位置及自然概况 高台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的黑河中游下段,地处东径98°57′32″—100°06′44″,北纬39°03′50″—39°59′40″;东接临泽县,西邻酒泉市,南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相连,北与金塔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接壤,东西长99km,南北宽107.3km,全县总土地面积663.8万亩,其中耕地31.56万亩黑河从东南至西北纵贯全境,在县境内径流长度达87.9公里,年径流量15.8亿立方米,横穿县城和七个镇,黑河沿岸湖泊和水库星罗棋布沿河绿洲内地势平坦,海拔1260-1440米,属大陆性温带干旱荒漠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干热,春季多风,全年无霜期150天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103㎜,蒸发量2000㎜左右年均气温7.6℃,全年日照时数为3088.2小时,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干旱、干热风、沙尘暴、霜冻等二)湿地类型的特征、分布和数量 高台县的湿地类型主要分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类,湿地总面积2.95万公顷(44.2万亩),占张掖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71.57%,其中核心区1.06万公顷,缓冲区1.05万公顷,实验区0.84万公顷。
天然湿地主要包括黑河永久性河流湿地、羊达子河季节性河流湿地、宣化镇乐三村官湖季节性淡水湖、黑河两岸河滩泛洪平原湿地以及沼泽湿地中的草本沼泽和灌丛湿地;人工湿地主要包括黑河沿岸大小水库19座、鱼池等水产池塘、灌溉渠系、盐田等,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黑河为主体,湿地类型多样,湿地资源丰富三)野生动植物资源 黑河湿地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湿地区域分布的野生植物有187种;脊椎动物133种,其中鱼类15种,两栖类2种,爬行类7种,兽类23种,分布的鸟类有86种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一级鸟类有黑鹳、金雕和白尾海雕等,二级保护鸟类有大天鹅、疣鼻天鹅、白琵鹭、灰鹤等保护区地处我国候鸟三大迁徙途径西部路线的中段地带,是多种珍稀濒危鸟类迁徙途中的停留栖息地和中转站,每年有几十万只候鸟从这里迁徙二、黑河湿地生态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 1.健全监测队伍、落实工作职责由于我县湿地面积大,资源丰富,每年有成千上万只候鸟在我县栖息、停留和繁殖,为了认真搞好湿地野生水禽的监测工作,在候鸟活动聚集的大湖湾水库、马尾湖水库、后头湖水库、明塘湖水库、天城湖水库、黑河湿地公园段6个地方设立了野生水禽定点监测点,聘请了6名野生水禽观察员,各监测点观察员每天对野生水禽的种类、数量和活动情况进行常规监测,并以形式上报当天的监测情况。
2.加强宣传教育、扩大监测覆盖面设置永久性的宣传牌和结合“世界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爱鸟护鸟志愿者行动”等活动,采用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印发宣传资料、出动宣传车、电视采访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湿地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教育,动员全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到野生水禽的保护队伍中来,通过广泛宣传,在全县上下营造了关爱、保护湿地野生水禽的良好氛围,为搞好湿地监测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精心准备,合理设置样带样点样地根据我县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实际地形,合理设置了野生动物监测用样带6条、23.5公里,设置样点35个,设置湿地植被监测固定样地16个,为湿地野生动植物监测工作提供了有利保障 4.积极开展湿地生态监测,准确掌握湿地生态变化基本信息一是充分发挥野生水禽观察员的作用,积极开展了野生水禽疫源疫病的监测工作每天下午五时前将各监测点的鸟类活动情况,通过监测网络直报系统上报监测信息,及时掌握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疫情动态,全年共开展监测上报350多次,监测上报率达到96﹪以上,确保疫情不迟报、不缓报、不瞒报、不错报二是坚持定期巡查制度,每周星期五有监测站组织相关人员,按照制定的巡查路线对湿地野生动物进行一次全面的巡查监测,并做好巡查监测记录,全年共开展巡查监测45次以上。
三是坚持定时定点监测制度,严格按照野生动物野外监测技术规范要求,每年对设置的6条样带、35个样点,在不同季节采用直观监测法、样带监测法和样点监测法对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野生动物进行了定点监测,并把所看到、听到的野生动物的种群名称、数量、实体遇见数、痕迹遇见数、分布格局、干扰类型、干扰遇见率等指标,以及动物时空变化和生活习性、鸟类生存的小生境等因子进行详细记录四是对设置的3个乔木型优势植被类样地、4个草灌结合型优势植被类样地,9个草本型优势植被类样地采用样方法,重点对黑河湿地范围内不同海拔、不同地形地貌生长的植被进行了监测,主要包括群落结构、生境状况、种群结构、种群动态、物候观测、植物资源利用和人为干扰等类型,具体包括植物种类、个体数量、郁闭度、密度、平均高度、平均胸径、盖度、多度、高度、年生长量、株数、灌丛数和种群密度、种群高度、更新状况、物候期等指标五是对黑河流域湿地土壤养分进行了化验,每年3月和9月在黑河湿地采用GPS定位、S形布点、随机多点混合采集0-20㎝耕层土壤土样5个,土样经过风干处理后进行化验,化验结果显示土壤PH测试平均值为9.15,按照全国土壤酸碱度分级标准属强碱性土壤;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8.67g/㎏,按照全国土壤养分含量分级标准为六级,丰缺程度极低水平。
六是对黑河干流六坝桥断面地表水采用玻璃电极法、离子色谱法、多管发酵法、原子荧光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等监测方法,进行了每月1次的监测分析,监测结果显示pH、氨氮、氟化物、总磷、总氮、汞、硒、铅等指标均 5.积极开展救护,实施侯鸟人工喂养通过加强日常巡护、紧密联系和依靠群众,积极开展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救护工作今年3月份我站精心组织相关人员,对明塘湖受伤的候鸟进行救治,成功救治了天鹅1只、灰雁2只、针尾鸭2只每年春秋季节,我局多方筹措资金购买玉米、小麦等鸟食,分别在侯鸟聚集的明塘湖水库、马尾湖水库、大湖湾水库、湿地公园等地撒放,吸引侯鸟觅食,补充能量,恢复体力,为迁徙做准备 6.严厉查处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积极协调公安、工商、城管执法等部门对县内的畜禽交易市场、宾馆、酒楼、养殖场等野生动物经营、运输、养殖及候鸟活动聚集的重点区域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打击非法猎捕候鸟等野生动物和非法收购、出售、加工、运输、走私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违法犯罪活动对典型的案件及时曝光,震慑了违法犯罪分子,教育了广大群众三、监测结果及分析(一)监测结果1.植物监测通过监测,我县黑河湿地境内湿地植被结构为乔、灌、草结构,草本植物盖度较大,优势种主要有二白杨、新疆杨、胡杨、沙枣、垂柳、柽柳、芦苇、艾蒿、冰草、芨芨草、马蔺、车前、灰绿藜、罗布麻、甘草、蒲公英、小香蒲、长苞香蒲、三棱草、水葱、水菖蒲等25科、187种,植被生长良好。
初步掌握了湿地固定样地现状、植物种类、生长状况、物候期、干扰因子及强度等情况,为加强湿地植物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2.动物监测通过监测发现我县黑河湿地境内的野生鸟类有大天鹅、小天鹅、黑鹳、金雕、白尾海雕、遗鸥、鱼鸥、红嘴鸥、棕头鸥、普通燕鸥、凤头鸊鷉、白鹭、琵琶鹭、苍鹭、草鹭、池鹭、夜鹭、灰雁、白骨顶鸡、赤麻鸭、赤膀鸭、绿头鸭、斑嘴鸭、白眼潜鸭、针尾鸭、灰椋鸟、红脚鹬、黑翅长脚鹬、猎隼、红隼、普通鸬鹚等8目、12科、86种其中一级保护种类有黑鹳、白尾海雕、遗鸥;二级保护种类有天鹅、白鹭、白琵鹭、鸬鹚等;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的有黒鹳、遗鸥,附录二的23种;甘肃省重点保护动物7种;保护区鸟类数量最多,主要以黑鹳、天鹅、赤麻鸭、灰雁、白鹭、白琵鹭、鸬鹚、鱼鸥数量众多,经常可见成百上千的种群活动,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濒危野生动物黒鹳种群数量达到300多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天鹅种群数量达到500多只基本掌握了湿地内野生动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境、生长现状、干扰因素及强度等情况,为湿地野生动物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资料二)结果分析 1.在鸟类监测中发现,湿地面积或水面较大的区域候鸟数量相对较多;植被生长良好,富于生态多样化的湿地区鸟类数量多且种类也多;湿地小生境营养物质丰富(鱼、虫、微生物)区域,候鸟聚集较多;远离人群居住地的湿地鸟类分布相对较多,而人为破坏干预过多的湿地鸟类分布较少,候鸟产卵孵化较少,保护性珍稀候鸟停留休整期短且数量较少;候鸟迁入迁出时间及种群数量与区域气候变化规律有关。
2.在植物样地监测中发现,干扰因子主要为放牧、开垦湿地、旅游、采砂、开排阴沟、基本建设等人为破坏严重,干扰强度较大,且干旱缺水现已导致部分湿地植物生长衰退、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特别是黑河河道采砂活动,如果再不制止将河床挖漏,将导致大量水资源流失,已严重影响到湿地保护的可持续发展3.监测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随着人为活动的加剧,湿地野生动物能够发现的数量很少分析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人为开垦湿地、破坏湿地泥碳层等人为活动,致使湿地野生动物及鸟类的栖息环境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大,且湿地动物资源监测也因人为活动影响,使野生动物和鸟类越来越远离人类活动区域,监测结果还不能完全真实反映实际情况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