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岩煤矿初设(终).pdf
149页1 前言一、概述洋岩煤矿位于贵州省桐梓县北部羊蹬镇境内,桐梓县城北 120km处,行政区划属桐梓县 羊蹬镇所辖矿井地理坐标为东经106o 55'53"~106o 56'41",北纬 28o 42'30"~28o 43'08"矿区范围由8 个拐点圈定,走向长约2.05km,倾斜宽 0.20~0.50km,面积约 0.8910km2,开采深度由 +1200至+400m标高洋岩煤矿始建于2003 年,原生产能力为30kt/a 2006年四川鑫福集团收购了该矿80% 的股份,成为该矿的控股股东我院受鑫福集团的委托, 承担了该矿井生产能力由30kt/a 扩建至 150kt/a 的初步设计任务洋岩煤矿为阶梯平硐开拓方式,矿井现有主平硐标高为 +490m ,中平硐标高为 +663m ,回风平硐标高为 +853m 由于受地形条件限制, 主平硐、中平硐和回风平硐井口均在井田东翼边界2003 年 4 月由贵州省地矿局一0 二地质大队编制提交了 《贵州省桐梓县洋岩煤矿勘查地质报告》 根据该报告提供的资料, 矿井现有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 (333)为 3770kt,预测的潜在资源量 (334?)2690kt 。
矿井可采储量为2604.4kt ,按扩建后矿井 150kt/a 生产能力计算,尚可服务 13.4 年,符合规范要求二、编制设计的依据(一)设计委托书;(二)采矿许可证;(三)贵州省地矿局 102 地质大队 2003 年 7 月提交的《贵州省桐梓县洋岩煤矿勘查地质报告》及相应图件;2 (四)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贵州省桐梓县洋岩煤矿勘查地质报告》评审意见的函(黔国土资储函[2003] 第 183号)”五)贵州工业大学勘察设计研究院2005 年 10月编制的《贵州省桐梓县羊蹬镇洋岩煤矿安全专篇》及黔煤安监二字[2003]263号贵州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对桐梓县凤华煤矿等九家煤矿安全专篇的审查意见》六)《煤炭工业小型煤矿设计规定》和《煤矿安全规程》三、设计的指导思想(一)充分利用和依托区内公路、电网及其区内公用设施,简化矿井生产、生活环节,提高矿井建设的综合经济效益二)建立精干高效的管理机构,简化管理层次三)根据煤层赋存及开采技术条件,尽量提高采掘机械化程度和应用先进技术,提高工作面单产和单进水平,减少井下作业人员,提高经济效益四)矿井按高瓦斯矿井设计五)原煤不进行洗选加工,经简单筛分和分级后直接外运销售。
四、设计的主要特点(一)矿井采用阶梯平硐开拓方式,运输大巷、总回风巷和集中上山均布置在 C1煤层底板以下 30~40m的底板灰岩中二)全井田每个水平布置一个采区,采用区段式布置进行开采三)地面原设施尽量予以利用,不足部分予以补充新建地面贮装系统、排矸场、辅助生产设施和行政福利设施四)在 C6煤层采用伪倾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在C1煤层采用走3 向长壁俯伪斜分段走向密集支柱采煤法五)安全设施按高瓦斯矿井设计六)瓦斯抽放采用移动抽放系统四、矿井设计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150kt/a;日产原煤 455t;服务年限 13.4年(二)井巷工程量 8569/51509.2m/m3;(三)全员工效 1.5 t/工;(四)建设总投资 5675.71万元;(五)吨煤投资 468.66元;(六)建井总工期 21.2个月五、存在的问题与建议(一)该井田未作煤层瓦斯测定工作,建议应补作二)井田内沿煤层露头线附近老窑甚多,已无法取得采空区资料,建议对井田浅部的小煤窑采空区和积水情况进行调查,并标注在井上下对照图上。
三)由于矿井地质勘探工作程度不够,所提供的资料不能完全满足设计要求,建议今后应加强地质工作4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第一节井田概况一、交通、位置贵州省桐梓县洋岩煤矿位于桐梓县城以北,约120 公里,隶属桐梓县羊磴镇所辖地理坐标:东经106°55′53″~106°56′41″,北纬28°42′30″~28°43′08″矿区呈北东~南西向展布, 南起石灰岗,北止赵家湾,全长约 2.05km,倾斜宽 0.20~0.50km,面积约 0. 8910km2矿区以东约 2km处有松坎至重庆南川县公路经过, 矿区有公路相通,羊蹬镇至 210 国道 49km ,由矿区至重庆市赶水镇岔山火车站35km ,交通方便,见交通位置图1-1-1二、地形、地貌矿区属高原中低山丘陵浅切割地貌,矿区最高海拔1327.5m(矿区南部) ,最低海拔750m (北部赵家湾),相对高差577.5m矿区北面约1km的羊磴河河谷标高370m为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 矿区内山脉走向整体为北东~南西向, 主要受区内岩性和构造控制, 地势表现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三、气象、地震与水系矿区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 年均气温 14.73°C,降雨量 1057mm 。
根据黔城设通发 [1992]230号《关于公布贵州地震烈度新区规划的通知》 ,本区地震烈度为Ⅵ度羊磴河从矿区北面约1km处由东向西流过,河谷最低标高370m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羊磴河河谷标高370m应为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矿区北西侧溪沟较发育,溪沟均由南向北径流,后汇入羊磴河,汇合处5 标高为 370m 四、矿区内煤炭开采现状矿区采煤历史悠久,长期以来煤层露头附近有不少小煤窑开采,大多以采烤火煤为主,部分开采后以原煤销售随着矿业秩序的整顿,矿区内所有小煤窑均已关闭矿区北东侧滴水岩煤矿已成规模开采, 南西侧立蓥煤矿正建设之中,不久将投入生产五、矿区电源、水源及通讯(一)电源矿井为双回路电源线路供电,一回路供电电源接自复兴镇水坝塘10kV变电所,从该所以 10kV的 LGJ-70 型架空线接入本矿井变电所,线路长 6km ,二回路供电电源接自万盛10kV变电所,从该所以10kV的LGJ-70 型架空线接入本矿井变电所,线路长2km 二)水源该矿井生活用水可取自附近的羊蹬河,生产用水一部分可用经过处理的井下水,不足部分由取自羊蹬河的生活用水补充三)通讯井口综合楼设置在工业场地,同时考虑有矿办公楼、单身宿舍、住宅楼等,根据本矿井人员配备以及居住用房设置情况,设计考虑设置60门市话解决矿井对外及相互间通信联系,不设置行政交换机,但建议形成内部虚拟网,以降低通话信息费用。
在工业场地调度室内设置数字程控调度交换机一台,容量 60门,主要供井下和地面各生产部门使用,生产调度总机与矿井生产安全监测室合建,在调度室设话务台进行生产调度6 第二节地质特征一、地层矿区出露地层有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 ) 、上统龙潭组( P2l ) 、长兴组(P2c) 、三叠系下统夜郎组( T1y) 、茅草铺组( T1m ) 现将各地层由老到新简述如下:(一)二叠系下统( P1)矿区仅出露茅口组( P1m )的一部分,为浅灰~灰白色厚层块状细晶灰岩,夹少量白云岩、 白云质灰岩团块, 偶夹燧石团块 厚度大于 100m 二)二叠系上统( P2)1、龙潭组( P2l ) :是矿区的含煤地层,厚55~65m ,与下伏茅口组(P1m )呈假整合接触根据岩性组合、含煤性可分为三段:上段:上至长兴灰岩底界,下至C6煤层底界,厚 20~38m 上部为薄层状生物灰岩夹泥岩及粉砂质泥岩:下部为泥岩、粉砂质泥岩夹生物灰岩及煤该段含煤2~3 层,其中稳定可采煤一层(C6) 中段:上至 C6煤层底界,下至C3煤层底界,厚 12~25m 上部为泥岩、粉砂质泥岩夹薄层状菱铁矿(岩)及煤线;中部、下部为中厚层状生物灰岩夹泥岩及粉砂质泥岩。
下段:上至 C3煤层底界,下至茅口组顶界,厚5~15m 与下伏茅口灰岩呈假整合接触上部为黑色炭质泥岩、粉砂质泥岩及煤层(线),下部为灰色含黄铁矿粘土岩该段含煤2~3 层,其中可采煤层一层( C1) 2、长兴组( P2c)灰至深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层间夹炭泥岩,含燧石结核、条带厚 65~75m 三)三叠系下统( T1)1、夜郎组( T1y)7 按其岩性可分为三段,现从老到新简述如下:沙堡湾段( T1y1) :灰绿色、黄灰色泥岩、钙质泥岩,局部夹极薄层状泥灰岩厚 5~15m 玉龙山段( T1y2) :深灰色、灰色薄至中厚层状微至细晶石灰岩、泥质石灰岩及含泥质灰岩,顶部见鲕粒灰岩厚140~160m 九级滩段( T1y3) :按其岩性组合分为三个亚段:第一亚段( T1y3-1) :杂色泥岩为主,间夹钙质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下部夹生物碎屑灰岩薄层或透镜体厚度130~145m 第二亚段( T1y3-2) :灰色、灰白色中厚层至厚层状细晶灰岩,局部地段顶部为鲕粒灰岩, 下部为碎屑泥晶石灰岩, 偶夹钙质泥岩或泥岩薄层厚 90~110m 第三亚段( T1y3-3) :浅紫色、紫灰色、灰绿色钙质泥岩、泥岩,中部及下部偶夹灰岩及泥灰岩。
厚60~90m 2、茅草铺组( T1m )矿区内仅出露其下部的一部分,为灰色薄层至中厚层状微至细晶石灰岩、泥质石灰岩厚度大于100m 二、构造矿区位于松坎向斜北西翼北段松坎向斜位于木瓜~松坎一线,向南与官店向斜、茅石向斜相接松坎向斜轴向为北东~南西向,其西翼地层层序正常,产状较陡,倾角一般40~80°,东翼局部地层倒转,为一不对称紧闭向斜矿区内整体为单斜构造,地层倾向120~158°,倾角 40~72°,一般为 50~60°矿区内未见有断裂构造, 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三、煤层及煤质矿区内含煤岩系为上二叠统龙潭组,含煤岩系总厚55~65m ,平均8 60m ,含可采煤层两层,平均总厚3.56m,可采煤层含煤率5.93%一) 煤层区内含可采煤层2 层,现将可采煤层分述如下:C6煤层:产于龙潭组上段底部,上距长兴组灰岩底界20~30m ,厚2.0 ~3.0m,平均厚 2.45m该煤层结构简单,一般无夹矸,具粒状、鳞片状结构,开采后以粉状煤为主区内稳定可采C1煤层:产于龙潭组底部,下距茅口灰岩顶界2~5m ,上距 C6煤层20~35m 该煤层结构简单,一般无夹矸,具鳞片状结构,开有后以粉煤为主,厚 1.08~1.15m,平均 1.11m。
区内稳定可采可采煤层特征见表1-2-1表 1-2-1 可采煤层特征表煤层编号厚度 (m) 煤层结构顶底板煤层倾角平均 ( °) 煤层稳定性煤层 ( 区间值 ) 间距 ( 平均值 ) 平均值 (m) 顶板底板稳定性C62~3 简单无夹矸粉砂质泥岩泥岩泥岩粘土岩稳定60 稳定 2.45 20~35 C11.08 ~1.15 简单无夹矸粉砂质泥岩泥岩粘土岩稳定60 稳定 1.11 (二)煤质1、主采煤层物理性质经肉眼观察、测试,矿区主要可采煤层物理特征见表1-2-2表 1-2-2 主采煤层物理特征表观察项目主采煤层颜色条痕光泽硬度比重断口脆度组织结构C6亮黑色深黑色油脂状性软1.42 粒状及介壳状较软块状亦有呈层状疏松C1黑色黑褐色油脂状性硬1.42 介壳状及粒状性脆污手层状疏松2、煤岩特征9 据原有资料,各煤层显微结构呈条带状及少数均匀状,亮黄、灰白等透明度较差的凝胶化基质与丝炭化基质为煤的主要成份,亮黄白、灰白黄色丝炭、半丝炭物质含量亦较大,煤炭类型为半亮型、半暗型,成因类型为陆植煤该区煤岩中矿物成份主要有粘土、黄铁矿及石英3、煤的化学性质经取样作原煤分析,其工业分析结果见表1-2-3。
表 1-2-3 煤质特征表分析结果煤层编号Wf(% )Ag(% )Vr(% )SQg(% )QDTf(焦耳 / 克)最小~最大最小~最大最小~最大最小~最大最小~最大C6原煤1.47 ~1.92 17.85 ~ 22.16 8.72 ~9.46 1.87 ~2.35 27791~29438 C1原煤1.14 ~1.84 16.49 ~ 19.21 8.75 ~9.86 1.42 ~2.15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