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课标解析--物质的化学变化.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16790582
  • 上传时间:2017-11-0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5.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课标解析 --物质的化学变化王培信 郑州八中 对物质所发生的化学变化的学习和研究是化学学科的永恒主题学习化学反应的知识对于帮助学生形成有关化学变化的观念,理解化学变化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增进对化学与生活、技术、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实践探究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新的课程标准对物质的化学变化这个主题学生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作出了明确、细致的要求,本文就对新课标中这一主题做以简要分析一、本主题内容及知识特点新教材中本主题的重点内容如下:有新物质生成(宏观)化学变化的特征反应物分子分裂,原子重新组合(微观)化合、分解、置换、复分化学变化的种类 解反应物质的化学变化 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 化学变化的表示有关方程式的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的规律 金属活动性顺序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本主题内容多、涉及面广、理论性规律性强、分布又比较分散,这给初学化学的同学们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很好的把握课程标准,理解三个二级主题层层递进的关系,从而使用好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主题的内容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熟知的物质变化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认识两类不同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认识化学变化的特点和伴随的现象,理解现象和本质间的联系。

      通过各种生动的事例使学生认识自然界中的化学变化,了解人们如何应用化学变化实现能量的转化和物质、资源的合理利用在认识化学变化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逐步扩大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学习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等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初步了解置换反应遵循的基本规律,要求学生能利用这些反应知识,解释说明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了解人们怎样利用这些变化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此外,本主题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去认识化学反应所遵循的质量守恒定律,学习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知识,学习简单的化学反应计算本主题内容是以各种物质间发生的化学反应为载体展开的因此,各种反应的原理、规律以及应用情况介绍,都和具体物质的性质、变化知识互相联系,也和生产生活中的的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二、新旧教材对比按照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在本课题内容的选材和安排上,更加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不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更加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学生日常生活或平时实验中常见的物质,通过实验来说明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规律同时,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讨论、调查与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训练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新教材注意体现科学·技术·社会(STS)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新教材还体现了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的思想例如:新教材第十单元课题 1 在介绍酸和减的化学性质时,采用了探究式的写法,以活动与探究的形式展开的因为有些反应学生已经学过,如酸与金属的反应、氢氧化钙与二氧儿碳的反应、酸碱与指示剂的反应等,为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打下了基础教学中利用活动与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回忆、类推,并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归纳和小结酸的化学性质主要是酸与指示剂的反应、酸与金属的反应、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方程式已给出) 在碱的化学性质时,分以下几步:与指示剂的反应:实验现象(验证)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回忆已知 Ca(OH) 2 + CO2提供资料 NaOH + CO 2联想类推 NaOH + SO 3归纳 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酸和碱各具有相似性质的解释酸、碱理论的发展酸和碱的通性;课程标准没有作出具体的要求,教材只是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从学过的几种物质来进行简单归纳,教师可在教学中进行指导,并在课题小结时做适当总结注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浓硫酸稀释的操作(实验 10-4 和 10-5)指定由教师演示;浓硫酸稀释时和使用氢氧化钠时的注意事项用醒目的黑体字标注出来,这些都是注重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体现人文精神,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

      新教材中,从生活常识引入,通过实验从性质上分为酸和碱(酸碱指示剂实验)——介绍常见酸(盐酸、硫酸) 、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具体性质和用途——不同的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不同的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从分析为什么的角度,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来剖析酸和碱的本质旧教材中,从化合物来引入(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从组成上将物质分为酸、碱、盐,然后给酸、碱、盐下定义——介绍常见酸(盐酸、硫酸、硝酸) 、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具体性质和用途——介绍酸和碱的通性四、本主题在中招考试中的题型、题量、难度从 2004 年一些教改实验区的中招考试试卷来看,对本主题内容的考查体现出了全面、量大、重基础、求创新的特点对本主题内容的考查选择、填空、简答、计算等各种题型的题目都有出现以 2004 年大连(实验区)中考化学试卷为例,试卷共有 42 道题,其中有 13 道题与本主题内容直接相关具体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化学变化的特征、化学反应类型的判断、化学变化中的能量转移、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微观原因、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根据方程式的计算等此类试题的一个明显特征是仍以“双基”和能力考查并重,但命题紧密联系实际,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置于实际生活的问题中,或用实际生活问题等创设新的情景,更真实的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类试题的另外一个明显的特征是题目有不断创新的趋向比如,在问题前先通过若干材料向考生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信息,然后分几个小题目进行设问,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和高层次进行考查此类试题的第三个特征就是更重视对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例如,2004 年大连市中考第 40 题:“碳酸铵[化学式:(NH 4) 2CO3]可用作氮肥在试管中加热碳酸铵能生成三种化合物,其中一种是氨气(化学式:NH 3)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猜想另外两种生成物各是什么物质,并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 试题从实验的角度考查物质所发生的化学变化,要求学生既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作出合理的猜测,还要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氨加以证明,难度是比较大的考生们可能只想到铵盐与碱共热能生成氨气,而没有遇到过单独加热氨盐的例子如果考生能从盐形成的角度逆向思考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五、针对本主题的教学、学习方法针对本课题的知识内容特点,要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的设计、学生的学习方法都要做好及时的调整以获得较好学习效果1、 要明确本主题内容的重点学习化学反应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有关化学变化的科学观念,理解化学变化与人类文明的关系,而不是要求学生记住几种反应类型,说出几种物质变化的现象,背出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化学反应知识的同时,体会物质变化的规律,了解研究化学变化的基本方法,认识利用化学变化知识可以帮助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学习酸与碳酸盐、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的作用,要密切联系酸雨对建筑物的危害、酸性食品对金属器皿的腐蚀、用酸去除铁锈、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等事例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要联系燃料的燃烧、烟花和照明弹、光合作用、化学电源等日常事物,启发学生思考,归纳物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能量的转化形式2、 要注意知识的衔接本主题内容在教材和教学过程中是分散安排的本主题内容和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的衔接,处理得当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是使学生的学习遇到困难比如,过于集中的学习本单元内容,与元素化合物知识脱节,可能使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变的抽象、难于理解相反,不注意本单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应有的呼应和联系,将使本单元的知识变的支离破碎,使学生不能获得对化学反应知识较为全面、系统的 认识,影响化学反应观的形成3、 要准确把握本主题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九年级学生学习的化学反应知识是非常粗浅的,要求的水平也是比较低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关结论不要过分追求推广,以避免增加学生的负担例如:教师只要引导学生从常见的反应实例(如盐酸和石灰石反应)认识某些酸和盐能发生反应就可以了,不要去讨论所有的酸和盐是否都能发生反应课程标准对复分解反应仅定位在“初步认识”的水平,不要拓展深化4、 要重视学习情景的创设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化学变化的现象比比皆是,要善于运用这些生动的素材来创设学习情景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从化学变化的角度观察、研究自然和社会实际问题例如,生活中适应于本单元的情景素材有:·往新制的生石灰中加水能“煮熟”鸡蛋;·照相底片的感光;·石灰岩溶洞和钟乳石的形成;·用石灰石或贝壳烧制石灰;·中国古代的“湿法冶铜” ;·用碱液处理树叶制成“叶脉书签” ;·酸、碱废液的处理;·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5、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可以从自然现象、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发现和提出有关化学反应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或设想,帮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去检查自己提出的假设或猜想,得出结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