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大学生急性应激障碍的危机干预报告.docx
11页一起大学生急性应激障碍的危机干预报告 罗维 戴悦 刘朋 李越雅摘 要:目的:干预11名由于亲历同学死亡事件引发急性应激障碍的学生,使其恢复心理健康方法:在建立良好支持系统的同时,纾解学生负面情绪,借助心理稳定性技术的安全岛、保险箱方法,采用团体、个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干预结果:有效化解了心理危机,历时3个月的跟踪中,学生没有出现明显心理问题结论:心理稳定性技术对于急性应激障碍危机干预具有良好的意义和价值关键词:急性应激障碍 心理危机 心理稳定性技术 想象放松灾害事件会对经历者造成重大心理伤害,初期以茫然为主要特点,注意狭隘、意识清晰度下降,随后出现多种症状,茫然、愤怒、恐惧性焦虑、抑郁、绝望,或者自主神经系统亢奋,如心跳加速、出汗、震颤等异常心理反应,称之为急性应激障碍,又称为急性应激反应(Acute Stress Reaction)[1]ASR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为直接原因,发生于无严重躯体或明显精神障碍的个体[2],1小时之内发病,2天至4周内应激反应持续存在,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
发病见于各个年龄期,多见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大学生处于成年早期,生理发育接近完成,但心理尚未成熟,当出现一些重大刺激时,会扰乱他们正常的生活秩序和心智,从而导致出现心理危机并致使个体生活状态紊乱,影响个体社会功能如果危机不能得到及时干预和缓解,长时间的应激状态会损害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引发不良事件稳定化是一种情感耐受性训练,包括安抚技术和分离技术,旨在尽早、有针对性的帮助个体将感受和记忆保持适当的距离,可以帮助个体恢复对日常生活的掌控,重建心理创伤后的躯体、社会、心理稳定化的一组治疗方法本文探索一起由于亲历同学死亡事件导致11名学生集体出现急性应激障碍的危机事件,并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以期积累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经验,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1.事件基本情况6名女生,5名男生,大学理工科二年级本科生,年龄19—21岁两个宿舍12名学生关系较好,常一起活动当天一起聚餐期间,一男生突发疾病,送至医院后,病情曾一度稳定,但出现反复,四个小时后因医治无效死亡警方经过调查认定为自然死亡11名学生亲历事件始末,受到惊吓,无法正常学习、生活2.学生心理状况判断经员老师叙述和咨询师的初步接触(事发后第二天)发现,亲历同学死亡事件始终对于11名学生来说为重大创伤性事件。
根据有关创伤的研究,7名学生亲历了同学死亡这一创伤事件,为初级受害者由于11名学生在同学死亡后参与警方调查,出事后8 小时才回到学校,事发后48小时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生理症状和心理反应,根据DSM-IV中的标准,可诊断为急性应激障碍反应2.1诊断依据2.1.1年龄特征 11名学生年龄均在18-20岁,青年初期,为急性心理障碍高发年龄阶段2.1.2亲历创伤[来自www.lw5u.CoM]事件 学生目睹同学突发疾病死亡始末,并参与警方调查,对其刺激较大2.1.3出现分离性症状 不愿重提创伤事件,自责情绪严重,出现麻木、发呆,对周围人、事的认识能力降低,感觉世界很不真实,认为人的生命过于脆弱,拒绝相信同学已经去世的事实2.1.4闪回,不断体验创伤事件、思想、梦、闪回发作,在脑子里挥之不去的不断回忆创伤性事件发生时的种种场景,闭上眼睛就会出现当时的场景,感觉自己还在救助现场2.1.5回避创伤刺激 回避与创伤有关的刺激,不愿与他人交流,低头不语,或痛哭流泪,个别学生眼神空洞麻木,表现为“情感麻痹”,拒绝谈论、回忆,不愿意待在宿舍,发抖、出冷汗,无法正常生活、学习2.1.6明显的焦虑或警觉性增高 持续性的焦虑和警觉性水平增高,出现睡眠障碍,事发后28小时内学生均没有食欲,无法入睡,后睡着不足4个小时但没有困意,易惊醒,在睡梦中不断梦到当时的情景,注意力不集中,警觉性高,易受惊吓,坐立不安。
2.1.7症状时间 症状明显,持续2天以上2.2鉴别诊断2.2.1与应激反应相鉴别: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 stress)是个体在某种外在环境刺激作用下由于客观要求和应对能力不平衡时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症状一般这种刺激强度较小,对个体是叠加性的影响,与此次创伤事件的性质不同,故可以排除应激反应2.2.2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相鉴别: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是指个体在遭遇重大压力后,其心理状态产生失调后的后遗症,发病原因包括生命受到威胁,目睹亲人的忽然死亡,症状包括噩梦、情感解体、麻木感、失眠、逃避引发创伤回忆的事物,易怒、过度警觉、易受惊吓此次危机干预距离事发后3天,尚达不到PTSD的至少一个月的病程要求3.干预过程与主要措施根据心理危机反应发展阶段的不同变化,此次干预持续3个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3.1建立校园支持系统支持系统的有效建立是此次危机干预顺利进行的保证和前提咨询师在创伤事件后第一时间召开紧急会议,探讨干预方案,迅速对学院后续工作的开展进行沟通和指导,要求学院密切关注2个宿舍学生的动向,调动班委24小时陪伴、照顾饮食起居,劝说但不勉强,不主动谈论创伤事件,不进行价值判断和评论,为学生创造舒适、宽松的环境。
3.2建立温暖安全的环境,帮助学生发泄负面情绪观察发现3名男生、1名女生一直处于震惊、逃避期,麻木、进食少、睡眠少、少话为了防止学生负面情绪过度爆发,无法控制,也为了更有效的进行干预,咨询师决定11名学生事发后第3天分批接受心理咨询师采用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咨询理念,本着无条件积极接纳、关注的原则,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塑造温暖、安全的环境,避免提到敏感词汇,帮助学生及时发泄负面情绪,减少身体伤害3.2.1对男生干预同宿舍的5名学生走进心理咨询室时,面容憔悴,脚步沉重,无力,坐在沙发上低头不语2位咨询师为每位学生送上一杯开水,备好纸巾,开始进行引导咨询师(语调低沉、缓慢、关切、融入共情后[来自WwW.lw5u.cOm]的伤痛):“我知道你们经历了一些本来不应该在这个年龄承受的事情,现在有很多种感受……这个事件的影响和震撼对你们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虽然我可能无法完全体会,但只要你们愿意,会有很多关心你们的人陪你们一起度过这段困难的时间……我知道这对于你们来说,并不容易……在这里你们可以放心的诉说你们内心的感受,不管是害怕、难过、伤心、后悔、自责还是什么,我会跟你们一起承担,并为你们保密……”在咨询师引导的过程中,3名学生开始默默流泪,然后1名学生自愿抬头交流,诉说与去世同学的关系,出事当天的情景,他们的经历和感受,现在的担心和自责。
4个学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抽泣,难掩悲容,但还有1名学生表情麻木痛哭后,学生表示感觉好了很多后经落实,2名学生出事后第一次哭泣,在咨询室一直表现麻木的学生,当晚在宿舍大哭半小时3.2.2对女生干预鉴于女生感性、胆小、害怕,情绪表达细腻,两人一组,由一位咨询师进行女生进入咨询室时低头不语,神情黯淡,咨询师仅做了简单的引导,女生便开始落泪,诉说内心感受,偶尔抬头发现眼圈明显发红、发肿出现发抖、手发凉、呼吸不均匀、胃痛等生理现象经过干预,11名学生均出现较为明显的改善,及时发泄了不良情绪,说明咨询师取得了学生的信任,帮助从“否定期”进入“面对期”,接受同学去世的事实3.3采用稳定性技术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与治疗学生诉说时不断出现明显自责情绪:“如果当时我……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咨询师引导学生宽恕、包容自己的无能为力,正视现实,形成合理认知此次经历使得学生遭受巨大冲击,充满无力感,觉得生命不可预期,对生命的意义产生质疑,故采用稳定化技术进行干预[3]采用想象法改善和稳定个体情绪,应用打包封存技术将影响个体情绪的因素去除,缓解个体的身心状况安全岛”技术[4]指导来访者尽可能具体和详细的想象一个真实或凭空想象的“安全岛”,舒适而惬意,受到良好的保护,具有很好的边界,岛上没有压力,只有保护、支持、爱和惬意。
只有来访者知道,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出入安全岛保险箱”技术[5]指导来访者将负面情绪放入想象中的保险箱中,将创伤性材料打包封存,信息受到绝对保护,钥匙由来访者保管,并在有能力的时候,自己决定是否打开,重新触及封存的记忆及相关事件学生在咨询室肆意发泄情绪,沉溺于悲痛中咨询师引导学生进行放松,学生闭上眼睛后情绪激动,呼吸急促,难掩悲痛,眼泪滚滚落下咨询师要求将注意力集中到深呼吸上,情绪稳定后,结合“安全岛”和“保险箱”技术,引导学生在安全岛上放置保险箱,将事件中的记忆、物品锁入其中,然后引导学生关注目前所需做的事情,相互支持和帮助,走过这段困难的时间在此基础上,咨询师还对3名自愿沟通的学生进行个体咨询,以指导解决个性化问题学生均表示现在不愿在同学面前表现悲伤情绪,不愿跟家人提及此事,希望尽快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状态3.4采用团体哀伤治疗,接纳和宽恕自我,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经过前3个阶段的干预,学生均进入恢复期第五天11名学生相聚对逝去的同学进行祭奠学生们回顾过去,肯定逝者,相约互相支持,共同面对现实生活咨询师与学生一起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激发积极正向力量11名学生由于个体易感性、应对能力、性格特点、与死者的关系远近亲疏不同,每个人危机舒缓的程度不同。
在此后的3个月中,咨询师与学生保持联系,如遇问题随访,及时化解学生的负面情绪,调整认知,使学生顺利度过应激期4.效果评估4.1学生自己评估本起针对初级受害人的急性应激障碍危机干预取得了明显效果学生普遍反映可以照顾自己,正常学习、生活,与其他同学、老师的关系良好,偶尔出现负面情绪时,可自行调节化解4.2周围人评估员认为咨询效果明显,学生经过后,学习、生活状态良好,情绪较为稳定,只是性格更为内敛、深沉,但能够专心听讲,部分学生办理缓考,其他学生考试成绩良好4.3咨询师评估学生及时发泄和排解了不良的负面情绪,自责情绪减少,内心冲突减弱,自我接纳程度明显增强,社会功能良好,心理危机基本解除通过此次事件,学生得到了成长,重新解读了生命的意义,心理健康状况明显改善5.总结5.1危机干预要及时有效,抓住“黄金72小时”[6]专家认为危机干预的最佳时间为24—72小时本起急性应激障碍危机的干预为事后48—72小时时间的选择结合了咨询师以往的干预经验,当事人有较长时间的自我稳定、面对和调整,能够回归理性认知,有助于干预的实施5.2危机干预方式灵活,团体和个体咨询相结合此次意外事件中的11名学生第一次直面死亡,且是身边朝夕相处的同学历时不足四小时出事,亲历始终使他们难以接受。
事发后参与警方调查增加了学生的应激程度此次危机干预中,咨询师不断相互交流和探讨,积极探索危机的有效解决方式,采取团体和个体咨询的方式,使学生获得同伴支持,并解决学生的个性化深层次问题,效果良好5.3建立安全、有效、专业的支持系统,防止二次伤害[7]当个体遭遇心理应激事件后,如果没有得到专业、有效的支持,可能会引发个体的二次伤害,增加应激事件对个体心理的影响此次危机事件出现后,专业人员在第一时间对问题进行定量、定性判断,指导周围的同学、老师正确对待当事学生,帮助他们平缓心情和情绪,有利于后续专业干预的顺利开展此起心理危机干预事件有其特殊性,事件发生率低,同类报导并不多见总的来说,危机干预效果明显,有效避免了学生由于遭遇危机事件可能出现的校园不安全事件,保证校园秩序的井然有序参考文献:[1]Mar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