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准负债”治理效应下的经理人薪酬和盈余稳健性研究.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人***
  • 文档编号:454664132
  • 上传时间:2024-01-0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68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准负债”治理效应下的经理人薪酬和盈余稳健性研究 摘要:文章借助Cscore指标,直接度量了上市企业的盈余稳健性,在对经理人现金薪酬“准负债”治理效应的分析基础上,检验了二者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现金薪酬的“准负债治理”效应不但存在,而且受预算软约束的影响,在民营企业中的效应显著强于国有企业  关键词:现金薪酬;代理成本;盈余稳健性  一、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Jensen Meckling(1976)对薪酬契约和债务契约理论中相关经理人偏好假设的不一致早有觉察,作者敏锐地提出了因为存在破产情况,债权人有权终止经理人的雇佣,所以也就终止了其以人力资本方法获取的未来工资收益,所以“经理人的工资协议含有债务的特征,这一隐含的债务特征使得经理人含有将财富从股东手中转移给债权人的激励,这似乎能够解释为何在大型公众持股企业中,经理人似乎愿意规避风险而采取不利于股东的行动”一样,Begley Feltham(1999)的经验证据也表明,当经理人的现金薪酬越多时,其本身的利益更可能和债权人而不是股东的利益一致,因为当现金薪酬越高,越会促进管理者采取保留不滥用自由现金流量,和避免企业陷入破产危机的决议,进而影响本身薪酬的获取。

        可见现金薪酬可能存在着相机激励经理人的债权人利益偏向效应这一后果可能是什么呢?首先在薪酬契约的传统理论框架中,设计高额现金薪酬起到的是试图使经理人的行为动机和股东利益趋于一致的激励作用,尽管是股东为了激励经理人而不得不付出的成本,不过其目标在于减轻股东经理人的代理冲突其次,现金薪酬含有某种程度的“准负债”特征,即该类薪酬只有在企业不面临财务危机,破产风险等前提下才可实现,所以当现金薪酬增加时,这种“准负债”效应将上升,经理人的利益和债权人协同性增加由此对于股东而言,假如现金薪酬的准负债治理效应存在,那么伴随现金薪酬的增加或在整个薪酬结构中的百分比增加将拉近经理人和债权人的利益距离  在现有的薪酬契约理论中,现金薪酬被认为是以短期激励为其目标指向,所以其引发经理人机会主义高估盈余的动机伴随现金薪酬的增加而增加,这也是传统研究盈余稳健性和经理人薪酬契约的关键假设,不过并未得到一致的经验证据而假如“准债务”的治理效应确实存在,那么在薪酬契约框架里的经理人行为决议将会缓解经理人和债权人之间的代理冲突,进而降低对稳健性的需求  基于盈余稳健性的代理成本假说和现金薪酬的“准负债”治理效应假说,能够预期现金薪酬和盈余稳健性之间的关系会表现为现金薪酬(或比重)越高,则盈余稳健性越强。

        由上述分析,基于现金薪酬的“准负债”效应,建立以下假设:  H1:经理人现金薪酬和盈余稳健性成正比  不过即便上述假设得以证实,能作为现金薪酬的“准负债”效应在中国存在的证据么?因为相关经理人高估盈余以获取薪酬的传统的机会主义假设也会产生类似的结果幸运的是,中国的特殊制度背景为识别这一效应的存在是否提供了研究机会目前中国上市企业的股权结构以国有控股和民营控股两种情况为主而因为预算软约束的存在,国有企业的现金需求并不迫切,其能够借助于政府的“父爱”或“行政支持”从银行获取甚至是免息的资金而民营企业则不一样,其是否能获取银行的认可,需要的限制条件远大于国企,有研究表明,债务治理远不能在国企中起到真正的约束作用所以能够推出,因为国企的银行等债务资金便捷,所以准债务治理效应在国有控股和民营企业间的效应应有显著区分即当现金薪酬增加时,其在民营企业中产生的债务治理效应更为显著,民企经理人的债权人偏向应该大于国企债权人偏向,由此降低了理性债权人的约束力度,即间接降低了债务代理成本,从而深入减弱对稳健性的需求据此分析,则可深入建立以下假设对“准负债”效应加以检验  H2: 民营企业经理人现金薪酬越高,稳健性需求相对于国有企业较弱。

        假如假设2得到证实,那么能够深入支持现金薪酬和稳健性负相关的关系更多是由“准负债”效应驱动,而非管理层机会主义高估动机的表现  在研究现金薪酬的“准负债”治理效应时,还必需关注经理人的身份,是否当其兼任董事长时,经理人可能不会在债权人和股东偏好之间游离呢?此时薪金薪酬的“准负债”治理效应将不再显著或存在所以,深入作出以下假设:  H3:两职合一的企业现金薪酬和盈余稳健性的相关性弱于两职分离的企业  二、 样本选择和研究设计  1. 样本选择和数据研究样本包含2021年2021年在深沪两市进行交易的A股企业,剔除了金融类企业、当年IPO的企业、当年的股票收益率一年之内变动异常超出100%和关键变量不完整的观察值后,得到的观察样本的个数为3 756个数据关键源于深圳国泰安CSMAR数据库,数据分析采取SPSS16.0  2. 模型设计要研究盈余稳健性和薪酬之间的关系,首先要能计量盈余稳健性出于避免研究设计中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本文参考Watts Khan(2021)的的设计思绪,采取两个步骤分析盈余稳健性和经理人薪酬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估量企业年度的盈余稳健性(CScore),然后将其和经理人现金薪酬 进行回归分析。

        步骤一:从Baus(1997)的经典方法入手,先利用模型(1),分别得到各企业及其各年度的λ系数,然手利用模型(2)分别估量2021年2021年各年度及混合年度横截面上的CScore,以其作为盈余稳健性的度量指标,该指标越高,盈余稳健性越强  NIi,t=β1,t+β2,tDi,t+Ri,t(μ1,t+μ2,tSIZEi,t+μ3,tM/Bi,t+μ4,t LEVi,t)+Ri,t×Di,t(λ1,t+λ2,tSIZEi,t+λ3,tM/Bi,t+λ4,tLEVi,t)+εi,t(1)  CScorei,t=λ1,t+λ2,tSIZEi,t+λ3,tM/Bi,t+λ4,t LEVi,t(2)  步骤二:利用模型(3)将CScore和经理人现金薪酬及其它控制变量进行回归   CScorei,t=α0+α1tCashcompi,t+α2tDUALi,t+α3tGYFi,t+лi,t(3)  利用中国制度背景的研究优势,基于预算软约束之于国有、民营上市企业的不一样影响和两职是否分离给企业治理带来的效应分析,分别建立了以下模型逐步检验现金薪酬的准债务治理的特征  CScorei,=α0+α1COMP i+лi, (4)  CScorei,=α0+α1COMPi+α2GYFi+α3COMPi* GYFi+лi,  (5)  CScorei,=α0+α1COMPi+α2DUALi+α3COMPi*DUALi+лi,  (6)  CScorei,=α0+α1COMPi+α2DUALi+α3GYFi,+α4DUALi*COMPi+α5GYFi,*COMPi+α6DUALi*GYFi,+α7DUALi*GYFi,*COMPi+лi,t(7)  3. 变量界定。

      详细的变量定义如表1所表示  三、 描述性统计和实证结果  1. 描述性统计经过表2,能够发觉,和其它研究文件研究一致,2021年2021年的盈余稳健性的均值和中位数均展现逐年上升的势头2. 回归结果分析如表2所表示,当未考虑现金薪酬的准负债效应时,模型4中显示出,Lncomp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现金薪酬规模越大则稳健性越弱因为稳健性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应代理成本的需求而增强,所以假如考虑现金薪酬的的“准债务治理”效应,表明其其规模越大则对应会减弱管理者和债权人的代理冲突,因此降低了代理成本  为了区分管理者机会主义的竞争性假设,我们引入预算软约束的制度特征,国有企业因为较少受到债务约束,进而也不太可能受到现金薪酬的准债务治理效应的影响,而民营企业则不一样,所以交叉项GY*Lncomp的系数均显著为正,表明相比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经理人现金薪酬越高,“准债务效应越强”,对稳健性的需求更小另外,从回归结果来看,经理人是否同为双元控制者对现金薪酬的准债务治理效应没有显著影响  四、 结论  相比于已经有研究文件,本文经过建立盈余稳健性程度的直接计量值(Cscore),提供了现金薪酬和盈余稳健性关系的直接证据。

      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1)中国上市企业的稳健性展现逐年递增的趋势2)经理人现金薪酬和盈余稳健性和之间展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能够从“准负债治理”效应角度加以解释,即伴随现金薪酬的增加,“准债务治理效应”更显著,经理人的行动愈偏向于债权人,造成代理成本的降低,则稳健性需求降低3)因为预算软约束,国企中的现金薪酬的“准债务治理效应”显著低于民企,所以,现金薪酬规模增加时,民企对盈余稳健性的需求显著低于国企,这也间接表明了债权人对于上市企业控股性质的歧视态度4)经理人的两职是否合一对二者联络没有显著影响  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当增加经理人的现金薪酬规模时,同时也给其带来的一个“准债务”约束,这一约束力假如为债权人所认可,则会降低其约束企业的若干条款,进而降低了代理成本,由此会减弱对盈余稳健性的需求不过这一效应的实施效果受到预算软约束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件:  1. Joy Begley, Gerald A.Feltham.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relation between debt contracts and management incentive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9,(27):229295.  2. Jensen,M.C., 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205260.  3. Khan,M., Watts,R.L., Estimation and validation of a firmyear measure of conservatism. SSRN,2021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