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3年基层干部应“好好说话”2篇.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135****zxb
  • 文档编号:342956453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2.94KB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基层干部应“好好说话”2篇基层干部应“好好说话”篇1基层干部身处一线,和群众直接打交道,语言既是敲门的砖更是连心的桥言为心声,话风即人说话的能力是一个人知识积累、思想水平、人生感悟的综合反映广大基层干部只有与群众“好好说话”,才能拉近与村民百姓的距离、增强与人民群众的情感,成为群众可亲、可近、可信的人 接地气,多说上情下达的“大白话”,让基层“群众语言”更透彻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若基层干部宣传政策时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群众就会感觉“听不懂、太复杂”,久而久之就会消极应付或有意回避,从而影响和制约到具体工作的贯彻执行基层干部与群众打交道,提高“翻译”政策的能力是关键,把政策文件中群众不明白的书面术语、专业名词转化为适应群众口味的本土语言,通过“大白话”形式展示出来,解释清楚,让群众一听就懂、一学就会这种简单易懂的“群众语言”,往往更能直观地让群众了解政策,群众愿意听、听得懂,才能达到政策入脑入心的效果因此,基层干部要多向基层群众学习喜闻乐见的一些富有生活智慧的俗言俗语,并对“群众语言”改进升华,围绕群众的实际情况释疑解惑,打通语言“壁垒”,讲起话来才能不跑题、不走调,真正讲到群众心坎里。

      转作风,多说以心换心的“家常话”,让基层“群众语言”更亲切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语言能传递感情,增强理解与信任,若和群众沟通没有共同语言,“话不投机半句多”,沟通起来群众就会反感讲“家常话”是拉近基层干部与群众距离的有效手段,基层干部只有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多换位思考,多关注人民群众的家事,多与群众话家常,用心去感受老百姓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人民群众才会拿出真情,与群众的距离有多近,离实情就有多近因此,基层干部要学会和群众“拉家常”,做群众的“贴心人”,说出群众心声和期盼,把群众当亲人,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才能真正地了解实情学会坐着小板凳与群众拉家常,和群众“面对面”“心贴心”沟通,虚心请教意见,耐心倾听抱怨,诚心接受批评,走进田间地头与群众交心,和群众做朋友,这样才能培养同基层群众的深厚感情 传正气,多说实事求是的“真心话”,让基层“群众语言”更坚定实话三言两语,胜过虚话千句讲真话是赢得群众信任的基础,不仅是满足群众知情权的需要,更是与人民群众开展深入交流的必备条件如果违背了群众的意志,说的话掺“水分”,不仅群众不愿意听,而且还会损害党员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基层干部要尊重客观事实,多讲真话实话心里话,多对群众“晒家底”,多让群众“提意见”,沉下身子担当作为,对关系群众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要“打破砂锅说到底”,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短板、不足,把群众不满意的问题、不舒心的措施“反映”上去,防止让“真话”成为掺了“水分”的满意度,变成“你好我好大家好”式“烟幕弹”。

      同时要充分地保障群众知情权、话语权,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群众的“满意”,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基层干部应“好好说话”篇2古人云“一言可以丧邦”“一言可以定国”“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既是人们沟通交流、表达情意、增进了解的重要纽带,也是体现一个人内涵修养、综合素质的重要窗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说过:“人生不外言动,除了动就只有言,所谓人情世故,一半儿是在说话里可见,具有高超的说话能力,是一个人获得社会认同的最便捷、最有效的手段党员干部作为党的事业骨干、人民的公仆,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的形象,要接受群众的监督,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更要注重语言技巧,有效规范个人言行,以语言推动工作开展、以语言拉近干群关系,做到“好好说话”强化学习据理说一、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中,难免遇到一些复杂、具有迷惑性的问题、难题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完善的知识储备、充足的理论素养,则很容易出现漏洞百出、脱离工作实际、以个人观点代替官方立场等引起公众误解的不当言论为防止上述现象发生,党员干部必须不断强化政策理论、业务知识学习,进一步巩固理论武装、提升综合素质,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自己在面对问题时能充分把握话语的主动权,让说话有理有据、对答如流,进而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二、摆正姿态礼貌说一个人待人是否谦逊有礼、谈吐是否真诚大方,直接影响着别人对其的综合评价目前,极少数党员干部与群众交流时喜欢摆官架、耍官腔、说官话,解答问题时拐弯抹角、说不出重点,对群众不谦逊、不礼貌、不耐烦这种行为虽谈不上违纪违法,却会极大损害党的形象,破坏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需要及时规范制止党员干部从政为官,就必须建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和事业观,找准政治定位,以“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思想指导开展工作在与群众交流时,要摆正姿态,温和待人,多从群众的角度出发,找到对话的共通点,不断拉近与群众的关系;解答问题时要抓住重点、简明扼要,在明确告知答案的同时注意稳定好群众的情绪;要遵从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注重言行细节,多用“你好”“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以文明的言行展现共产党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三、考虑场合恰当说优秀的党员干部懂得在合适的场合说合适的话在公众场合时,党员干部要提升自控力、懂得把握分寸,知道哪些话能讲,哪些话不能讲要综合考虑场合、时间、对话人员类别等客观因素,注意说话内容和说话方式,提高对话质量,把话说到对方的心里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三个把握”一是把握身份要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不管在任何场合都要保持鲜明的政治属性。

      要做到严守政治底线,绝不在公众场合发表、谈论、传播任何涉及诋毁、侮辱、破坏党的形象的言论和受保密法保护的党内机密、秘密在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党员立场、观点和方法,在言行举止上处处维护党的利益和形象二是把握场合要对场合的总基调和自己在该场合中的角色定位有个清晰明确的把握在尊重场合的基础上,让自己扮演好角色应该承担的责任,不说不符合自己角色定位的言论三是把握对象语言交流是个互动的过程,需要交流对象之间互相应答、你来我往才能得到沟通的目的若是对谈话对象没有清晰的认知,讲话不分对象、不合时宜,如对老年人大讲最新的潮流时尚、对贫困人员大讲奢侈产品、对上级领导大倒工作苦水等等,则会让对话难以进行下去,不仅难以增进情感交流,还会给人一种“相处不来”的不好印象所以,党员干部在与他人交谈时要注意谈话的对象,要找准谈话的切入点和立足点,有针对性地找到两人的共同话题,激发起对方的交谈欲望,提升谈话质量,防止出现没话找话或“相看两无声”的尴尬局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