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身体现象学对认知科学的批判.doc

13页
  • 卖家[上传人]:kms****20
  • 文档编号:41138707
  • 上传时间:2018-05-2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2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身体现象学对认知科学的批判身体现象学对认知科学的批判身体现象学对认知科学的批判来源:网络转摘 作者:徐献军1 简评认知科学 认知科学最初是对行为主义(Behaviorism)的一种反叛因为信息概念和计算机的应用,使得认知研究者们可以摆脱对心灵主义(Mentalism)的恐惧,而能以计算机为模型来理解大脑中作为行为基础的信息加工过程在早期,认知科学的大多数直接思想源于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设计智能机器的努力(即人工智能(以下简称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在它的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并且早期认知科学主要指的就是 AI简而言之,认知科学是对精神活动、精神过程,尤其是认知过程的科学研究认知科学是对认知及其在智能代理中的地位的多学科的科学研究它检查认知是什么以及认知过程是怎么样的[1]它包括的学科范围很广泛,包括哲学、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和人类学在结构上,认知科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哲学部分和工程部分哲学部分在于:认知科学家们关于认知是什么以及认知过程是怎么样的哲学构想认知科学的哲学部分就是它的研究范式工程部分在地:认知科学家们将他们的哲学构想的基础付诸工程实践,如设计智能机器人、编制程序来让计算机完成特定的智能任务等等。

      哲学部分是工程部分的基础,因此工程部分的挫折可溯源于哲学部分的错误认知科学有如下几个基本原则:[2]1. 认知科学与行为主义极端对立的是,它解释了一个有认知能力的有机体在进行认知行为时其内部的过程换言之,尽管认知科学仍然把行为作为其特定的调查对象,但打开了为行为主义所封闭的“黑箱“2.认知科学的基本假设是:黑箱中的过程是某种明晰的过程,即“信息处理“根据不同的研究范式,“信息处理“又分为符号化处理和联结主义处理3.认知科学的关键假设是:支持着认知行为的过程能在不同的层面上得到假设并且有不同的抽象程度,而其中每一层面都与一个特定学科或一系列学科相联系在最具体的层面上,解释是生物的,而在最抽象的层面上,解释是功能的在这种意义上,认知科学与严格消除主义(Strict Eliminativism)相区别,因为这种消除主义只认可存在基本生物物理层面,而排除所有其它层面4.功能层面吸收了心理和精神解释换言之,认知科学坚持认为:对有机体认知行为的信息处理活动做出功能解释和在精神意义上来解释这种行为没有实质差别5.最后,通过在功能上解释认知和精神概念,认知科学宣布:发现了一种可以解决心身问题的无可争议的唯物主义方案。

      因为它们在特性上完全是功能的,所以在本体论上,在更高解释层面上的精神特质(entities)与更低层面上的生物特质没有差别认知心灵就是具身的大脑在功能上所呈现的样子认知科学从二战末发展至今,大致发展出了三种研究范式每一种范式都体现了一种特定的有关认知的哲学思想第一种范式是“计算主义-符号化“范式,第二种是“联结主义-动力学“范式,第三种是“具身-能动“范式[3]目前这几种研究范式同时存在于认知科学中其中的计算主义范式长期居于主导地位,而且目前仍然是主导的范式这种范式以计算机为模型来研究人的认知,并认为人的认知就是一种信息处理,即按照一系列规则来操控具体符号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晚期,联结主义开始质疑作为研究对象的符号的离散本质和规则操控的适宜性,并认为认知的本质不是按照规则来操控符号,而是一种激发典型和有序动态行为(能在更高描述层面上被解释为规则)的网络系统联结主义将极端新颖和重要的观念引入认知科学中:高层结构涌现(Emerge)或较低层面上互动的实体它所要寻找的是:用完全不同于形式学科语言造就的机制,即非线性动力学语言造就的机制就此来说,联结主义在最严格的意义上不再是“信息处理“它的动态程式化中的本质概念是“涌现“。

      [4]联结主义的动态机制和涌现的思想,被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所继承了下来但是,联结主义与计算主义仍有一个共同点:它们同样坚持未经质疑的表征主义(Representationalism) ,而根据表征主义,内在实体代表或关联着世界属性和事件,并且智能就是对内在表征的操纵换言之,二者的核心概念仍然是“表征“(representation) ,而且二者同样都忽视身体在认知活动或者说智能活动中的作用这正是为具身认知所反对的无身认知的核心思想所以本文将认知科学研究范式分为两种:无身认知和具身认知2 无身认知的源起及其不同版本无身认知的思想源于图灵机检验和物理符号系统假设图灵机检验认为,如果机器通过了图灵机检验,那么就可以认为机器具有人一样的智能,并且能够像人一样思考图灵乐观地认为,机器能够像人一样具有智能物理符号系统假设将人类的意识、知觉和行为都看作是物理符号事件,而这样就可以把人的心理和行为事件置于与物理事件同样的理论体系中来探讨和研究,从而说明了人脑和人工系统(如计算机)中智能的存在,并将它们看成是可以客观描述和研究的具体过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考虑如何让人造物具有智能时,不考虑人的身体方面。

      换言之,机器所要模拟的是人的理智方面,所以根本不需考虑人的身体方面因为智能是以符号为基础的,而符号是由物质的任何可操纵的排列来表示的用以区分符号的是特定的排列方式,而不是组成它们的特定物质因此完全不同的物理质料可以表达相同的符号和符号结构就是这样一个思想为计算机获取人的智能铺平了道路,并由此形成了无身认知研究范式无身认知得到了当代哲学中的功能主义的直接支持普特南提出了新的心灵哲学--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 他认为,精神状态可以根据它们与感官输入、运动输出和其他精神状态的抽象因果联系得到定义另外,这些关系在原则上能够根据计算术语得到定义虽然他没有讨论具体的 AI 程序,但是他详细讨论了图灵机器并且喜欢软件-硬件区分与心和身区分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计算机是以下观点的实证证据:抽象因果功能可以被给予纯粹物理符号系统,并且特定功能(如精神状态)能够在物理上以许多不同方式得到执行功能主义在哲学圈内的影响不比在心理学中小即使是在今天,它和它的 AI 伙伴: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仍然有很大影响的[5]无身认知的思想也常常被一些学者称作是认知主义[6]:即可以根据符号操控来解释在思的心灵的中心功能,而且符号操控遵循着清晰的规则。

      另外,还可以称认知主义为心灵的信息处理模型或表征主义认知主义有三个基本要素:表征、形式主义和以规则为基础的转换认知主义最重要的两个观点是:认知的核心是表征;存在着独立于情境的、可辨识的、内在的状态或过程,也就是说,符号的系统和功能作用是代表特定事件或事态第一个观点认为,正如在现代逻辑中一样,以规则为基础的转换的基础是符号的形式而非符号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表征的必要条件是这样的形式抽象:即在我的精神词典中,对“绿色“的记号本身不是绿色,也不享有绿色其他的特性由于记号与被记号者之间的关系是武断的,所以符号的内在世界与意义及行动的外在世界之间有很大距离第二个观点向人们许诺:存在清晰可定义的思维规则这个许诺切断了符号形式与其意义的联系,因为它排除了内容-敏感过程的可能性,因此要求用形式规则来完成从一个认知状态到另一认知状态的转换简而言之,认知主义认为:认知是遵循清晰形式规则的抽象表征的操控这一思想从产生那天起,一直是 AI 及认知科学的其他学科中的主导思想在哲学中,一般认为对无身认知最有力的批判中来自哲学家塞尔(John Searle)提出了的“中文屋论证“(Chinese Room Argument) 。

      他提出心灵有心智的或语义的内容,因为计算机程序遗漏了心灵的本质特点应该说塞尔的批判是有力的,但他仍然忽视了计算主义纲领最大的局限性,即在考虑认知或智能活动时不考虑身体的作用根据身体现象学[7],在思考什么是智能以及如何体现智能时,不能不考虑人的身体和社会环境智能不仅是表征的、心灵的、语义的,更是非表征的、身体性的、情境化的,而人造物能否具有人一样的智能、像人一样去进行认知,在于人造物能否具有一个人一样的身体3 无身认知的三个哲学假设AI 在无身认知思想的指导下,在专家系统、机器翻译、模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常识问题、机器人运动等领域展开了研究但是他们在这些领域所取得的成果距他们所期待的成功相去甚远在2003 年,明斯基(Marvin Minsky)更是出人意料地承认:AI 在面对常识问题时已经脑死亡了[8]研究者们一度认为他们所遭遇的挫折是正常的,因为科学研究道路上不可避免地会有各种失败所以面对种种难题,他们始终保持着乐观主义,而没有想到他们所信仰的无身认知思想是问题的实际上,在身体现象学看来,AI 在技术上遭遇挫折的原因在于:无身认知所倚赖的哲学思想是错误的现象学家德雷弗斯(Hubert L. Dreyfus)把这些哲学思想简要概括为三个哲学假设:心理学假设、认识论假设和本体论假设。

      [9]这三个哲学假设是 AI 赖以建立的核心思想,并且延伸到认知科学的其他领域,而成为无身认知的核心假设1.心理学假设心理学假设认为,在人脑中存在着一种信息加工层次,并且在这一层次上,思维运用诸如比较、分类、查表等方式来处理信息,而大脑可被看作是一种遵循形式规则来加工信息的装置;由于这种信息加工过程是一种第三人称的加工过程,所以人的主观性没有实质性的作用这其实就是认知心理学的主要观点,而且这种假设受到逻辑经验主义哲学的支持在 1952 年的美国物理学会大会上,卡尔纳普应邀发表了关于概率和归纳理论演说他提出:归纳与逻辑的结论一样,由离开人的客观必然性决定,而且人的主观性不起作用,因而归纳可以由计算机来执行[10]从身体现象学来看,无论如何也看不出,可以不用人来做转化工作胡塞尔主张:主观性是一切奇迹中的奇迹,而且主观性是一切意义的源头著名的计算机专家渡边慧(Satosi Watanabe)也支持这样的观点[11]他认为不具备主观性的机器与具备主观性的人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机器可能具有目标,但不可能具有价值人是执照非特定、情感性的价值系统做出评价的,而机器只能按照特定的表来做出评价那么这种价值性评价有什么用呢?众所周知,归纳是从个别命题推出一般命题,其结论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概率上,都没有一义性。

      那么,从许多可能的一般命题选出少数或者一个时,人们就会援引逻辑外和证据外的条件,而这些归根结底就是价值性评价由于机器没有价值,所以机器无法独立完成归纳推理实际上,心理学假想缺乏充足的实证证据的支持即使纽厄尔和西蒙本人也坦陈他们的程序是非通用的,因为可用的证据不包括模式识别和自然语言的使用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计算机提供的证据反而说明,人的认知过程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是非常不同的由于缺乏实证证据,从事认知模拟(CS:Cognitive Simulation)的 AI 研究者们又诉诸先验论证,而认为心理学假设是一个哲学公理先验论证指:如果心理学假设要成立,那么“任何对行为的完整描述都应作为一套指令,换言之,这一套指令就是引导所描述行为的计划“,[12]或者说,必须使任何对行为的解释可以表示为一种可以编程为计算机程序的指令序列德雷弗斯认为,纽厄尔和奈瑟尔等人诉诸的是一个古老的哲学传统:柏拉图认为,任何有意识的行为,即非任意的行为,都拥有某种可用理论来表达的规则,而且任何做这种行为的人都要遵循(至少是暗中遵循)这套规则对柏拉图来说,这些指令已经在头脑中,在以前的生活中就预先编制为程序了如果人们同意柏拉图的这种思想,那么人们肯定会同意认知模拟论者的假设,而相信完整的行为描述是一套给数字计算机的精确指令,而且这些规则实际上可被用来为计算机编上程序,以产生所说的行为。

      [13]这种观念正是为海德格尔所反对的[14]这种先验假设的近期灵感来自现代物理学因为现代物理学确保我们能用精准的定律来对一物理物体的行为作出完整描述如果将这一定律用作计算机指令,那么在原则上计算机可以模拟这一物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