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儒合一的清代皇家园林艺术精神(河北师范大学学报07[1][1].11019).doc
6页最怡神即资观物 佛理原堪儒理通——“禅、儒相融”的清代皇家园林艺术精神 1赵晓峰 潘莹 张慧[内容提要]清代推行以儒为本而统领释道等各家的文化体系,佛教在清代宗教体系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和作用,并成为儒家文化的重要补充本文探析了清代皇家园林中禅、儒相融的文化旨趣,指出了“易”是清代“禅、儒汇通”的艺术精神的深层纽带,并剖析了“禅、儒、易”合一的艺术精神对道家思想的涵融和超越[ABSTRACT] The Qing Dynasty carries out fundamentally take the Confucianist thought as basic and so on Buddhist, Taoism for the auxiliary cultural system, Buddhism has the core status and the function in the Qing Dynasty religion system, and becomes the Confucianist culture the important supplemen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which in the Qing Dynasty’s royal garden the Zen and the Confucian melt, points out that book of changes is the in-depth link of Qing Dynasty’s art spirit about the Union of the Zen and the Confucian, and analyzes the artistic spirit to Taoism thought containing and surmounting.[关 键 词]禅 儒 清代皇家园林 艺术精神 [KEYWORDS] Zen;Confucian; Qing Dynasty’s royal garden;Artistic spirit宋代以后,以“儒”为本,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政治方略成为统治者的共识,清朝亦然。
如清雍正九年《赐帑银重修龙虎山殿宇并增置香田》谕旨强调指出:域中有三教,曰儒、曰释、曰道儒教本乎圣人为生民立命,乃治世之大经大法而释氏之明心见性,道家之炼气凝神亦于吾儒存心养气之旨不悖;且其教皆主与人为善,戒人为恶亦有补于治化2在三教合一的整体文化格局中,禅佛作为儒家思想最重要的补充,形成了清代禅儒相融的文化气质和艺术精神以下从皇家园林之视阈做一管窥1.“禅宁与儒异,惟欲理之安” 3:殊途同归的园林旨趣1 2007 年度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E20070000342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 ,第 8493 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年影印;3《理安寺》 , 《御制诗二集》 ,卷 70;早在东晋时期,名士孙绰就曾提出会通儒释的文化观:周孔即佛,佛即周孔概内外名之耳故在皇为皇,在王为王或者,梵语,晋训觉也觉之为义,悟物之谓,尤孟轲以圣人为先觉,其旨屯应世轨物,盖料随时周孔救极弊,佛教明其本耳共为首尾,其致不殊 4此后,释儒殊途同归几乎成了有识之士的共识清代统治者们亦赞同这样的观念,并鲜明地表现于园林现象中康熙帝就时常临幸南苑诸寺,并深有儒释于“治”理相通的感悟他在《德寿寺》一诗中说:持身崇孝理,清净契真如。
岁久开金寺,时来降玉舆 5德寿寺与元灵宫、永慕寺等建筑均在南苑内,康熙在这种园林与寺庙合一的环境中悟到了儒之“孝”理与释之“真如”相契合的妙境他在另一首《法海寺瞻皇考御书“敬佛”二字》一诗中亦盛赞了乃父顺治“释儒并重”的教化方式:重来瞻御笔,怀感动心神丕烈迈前代,鸿休迈后人兴文盛礼乐,偃武息兵民法则光华远,千年照佛轮 6乾隆帝对儒释关系亦作如是观,他在《溥仁寺瞻礼》中云:“渡河策马谒花宫,耸倚峰青垣缭红两字溥仁含覆遍,千秋圣日照临中谁云佛教异儒教,试看不同有大同讵止山庄孳万户,九州恩泽被无穷 ”7在另一首《普佑寺》诗中亦云:“竺馆招提谁所筑,面势真佳幽趣足临水背山纳万景,茏葱入望饶古木飞来不数峰号鹫,初到宛如苑称鹿抖擞尘衣一礼拜其高丈六复丈六幽室三间少憩诸,小派大派纷吾目何当长复此习静,儒书释典随意读 ”8乾隆在《正定行宫叠旧作韵》一诗中干脆认为“勤于民政”就是修禅:“……弹指视来去,无心问业缘听经鸽双下,觅宿鸟相怜此际怀何托,勤民即契禅 ”9在《吴山十六景》中写道:“枕流漱石可娱志,墨名儒行何拘形” ,充分显示了他汇通儒释、超然自在的精神正是基于这样的深刻文化认同,在皇家园林中, “儒”与“禅”的交融已达到高度理性自觉的层次。
如对于“圆明园”的命名寓意,雍正解释为:4《弘明集·喻道论》卷三5 王志民、王则远校注:《康熙诗词集注》 ,第 31 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6 同上书,第 23 页;7《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御制诗三集》 ,卷 92,第 743 页;8《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御制诗三集》 ,卷 15第 358 页;9《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御制诗三集》 ,卷 12第 409 页;夫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 10这里, “圆而入神”是“君子”之儒“循机待时” 、 “治于无形”的高层次境界, “明而普照”是“达人”之禅“空明映照” 、 “澄澈圆融”的高层次境界,以“圆明”名园则蕴含了“儒释相融”的深层意境乾隆在《盘山十六景·静寄山庄》一诗中也道明了“静寄山庄”之命名的儒释相融寓意:人生而静,儒者之言也;人生如寄,达士之旨也山以静为体,其寄于天地,与人之寄于山等观山以观我生,其体不二,故寄也恒主乎静 11他在咏避暑山庄的《静寄山房》一诗中再次对此作了诠释:“六根意无定,出入刹那顷与其寄于动,宁教寄于静静固不在外,亦颇观乎境不然佛成道,奚在明星耿山房翠微间,而带清溪泂。
花木脱凡姿,禽鱼契平等大圆镜智中,吾将事清省 ”12“讵独坐祛清净界,真教道惬如仁乡 ”13这些诗文将儒释相融互补的“静寄”内涵表达得十分充分和明确在清代皇家园林的景点题名或审美解读中, “儒”与“释”相别而相融、殊途而同归已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2“买山合周孔,羲经于是注”:“易”——禅、儒汇通的深层纽带清代帝王们在园林赏析中儒释相融的文化心理更突出地表现在“禅”与“易”的沟通上从先秦时期儒家以《易传》解《易经》之后,易学日益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自魏晋玄学之后,以老庄解易与禅佛之风的兴起, “易”以其特有的哲学深度得以与禅佛的各种大乘学说在深层次上相沟通,而以“易”为“云经”之道的儒家亦可以“易学”为桥梁而与禅佛思想获得内在的融涵清代帝王们以儒学治世,以儒者自居,自然也会以“易”的理性高度去自觉地吸纳禅学在园林观照中,儒释汇通于“易”便成为君王们艺术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康熙在《热河三十六景诗·云帆月舫》一诗中写道:阁影凌波不动涛,接灵鳌蓬莱别殿挂云霄,粲挥毫四季风光总无竭,卧闻箫后乐先忧熏弦意,蕴羲爻 14康熙在这首园林景物诗的末尾以“蕴羲爻”结束,意在说明园林审美中包含着《易》的精神。
那么, 《易》的精神是什么呢?《系辞》说: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明人张居正在《答胡剑西太史》中亦说:“圣人涉世妙用,全在此书,自起居言动之10 雍正《圆明园记》 ,见《日下旧闻考》卷八十;11《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御制诗三集》 ,卷 39,第 903 页;12 《御制诗三集》 ,卷 1613 同上,卷 32;14 《康熙诗词集注》 ,第 585 页;微,至经纶天下之大,无一事不有微权妙用,无一事不可至命穷神 ”可见,揭示客观世界的规律以经世致用,是《易》之根本清代君王们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去体“禅”与“儒”的谐调性的康熙在《夏日山庄》诗中便反映了这种境界:“日永炎风盛,纯阴在内含扶阳求物理,避暑岂幽探山静清歊热,泉潆照碧岚随时驻步辇,无著亦无贪 ”该诗前半部充满了“格物致知”而通于“易”理的思想,后半部则将这种精神探寻与禅者“无暑清凉” 、“无执着心” 、 “无贪妄心”联系起来,深化了园林审美境界这种文化理解在乾隆的园林审美得以更广泛的体现:前者周程后者朱,同归何碍却殊途深知天地理数蕴,不作语言文字儒 15阴阳动静互为根,智水仁山众妙门。
楼上雅宜读周易,当前成性契存存 16仰观俯察皆羲象,含粹从窥注易精 173.“何必方莲海上寻,林泉咫尺有清音”:“禅、儒、易”合一的艺术精神对道家思想的涵融和超越“禅”的大乘精神与儒家、易学的治世精神殊途同归,是清代帝王们能体悟“禅悦”的根本原因然而,当他们渐渐深入到禅的境界中,他们便越发为“禅”这一高妙的思想工具所吸引,这又反过来进一步促成了“禅、儒、易”合一的文化艺术精神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 “儒”与“禅”拥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这尤其表现在它们对道家思想的涵融和超越上乾隆在《心远阁秋眺示大学士及南书房翰林等》 18一诗中便是这种文化倾向在园林审美中的体现:一指当人前,不见泰山高离娄闭目时,讵可察秋毫至人用心镜,万物不能逃王者明四目,智烛良独操北阁名心远,寓意岂在遥结构山之巅,俯仰近云霄……伊余有远思,匪恋有远思,匪恋物华撩或情有壅蔽,或民嗟苦劳或贤当登进,转令在下僚或时虽小安,遽益志气骄见理有不周,愆尤自此招辩言有来当,是非致混淆心远之谓何?岂谓盻荒郊?即事因自儆,此乐非游遨诗中“至人用心镜,万物不能逃”一句,显然有禅学思想的痕迹,宋明儒学心学的相契合,与下面一句“王者明四目,智烛良独操”共同构成了“内圣”的层面;而下文之“去壅蔽” . “嗟民苦” 、 “招贤士”等皆是“外王”的层面。
这种“内圣外王”的儒释合一思想又借“心远阁”这一景点托喻出来,为了避免歧义,乾隆进一步诠释“心远”之意:15 《御制诗二集》 ,卷 21, 《题安乐窝》16 《御制诗三集》 ,卷 2, 《题互妙楼》17同上书,卷 16, 《含粹斋》18《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御制诗初集》 ,卷 4,第 450 页;“心远之谓何?岂谓盻荒郊?即事因自儆,此乐非游遨 ”说明“心远阁”的文化意义绝不是道家式“心游万仞” 、 “精奦八极”的逍遥游,而是用以“明目达聪”的王者之道这种以儒、释超越道家的思想在乾隆的咏景诗文中屡见不鲜:道润何须药,心闲只合真蓬瀛方寸内,不必问沧津 19湖上构洞轩,四面沧浪意凭栏搴白芷,沙棠不须试卧波虹饮练,倒影山澄翠怡性翰墨芳,乐志智仁备水周拟虚舟,浅言具深意,常凛荀卿论,匪慕庄生致 20楼台号瀛阆,池沼即沧溟漾舟匪求仙,爱此沧浪清…… 21(湖水清甘,鱼乐国也石矶临流,无心垂饵相忘之适,当非濠上所知 )出水轻鯈乐意洋,临矶欣觉会心长由来万物天机适,安用劳劳辨惠庄 22何必方蓬海上寻,林泉咫尺有清音淮南讵似东平好,鸾举无妨寄傲心 23莫道鱼无知,亦有在沼时莫道鱼无乐,亦有浮而跃。
鱼自乐鱼自知耳,知乐否乎辨可已月在天心风在水,不言之中存至理 24杯水无殊覆坳堂,堂如舟亦芥堪方蒙庄原谓胶舟者,安识须弥个里藏 25嵒迳既曲折,精室亦宛委入深心与澄,得旷望因美虚故白斯生,白乃虚所以玩象离之中,其明不外此可悟南华言,津逮实易言 26不但如此,甚至一些带有典型道家文化的景点,也被乾隆以儒、释思想进行了改造性解读如《暮春瀛台泛舟》 27一诗云:游龙捩舵镜中天,太液春光剧可怜绿柳红桥原恰当,落花流水自便娟图书左右怡情久,翡翠兰苕浴浪鲜活泼泼真无尽藏,化机岂待鱼和鸢瀛台位于西苑南海中,其命名显然属于“东海仙山”的道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