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鲤常见疾病.doc
7页锦鲤常见疾病 1、毒性出血病: 该病又称为出血病,是观赏锦鲤与普通养殖鱼类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发生于夏、秋季,流行广泛,危害性大,可造成各种规格锦鲤的大批死亡 症状识别 病鱼眼眶四周、鳃盖、口腔和各鳍条的基部充血如果将皮肤剥开,可见肌肉呈点状充血,严重时全部肌肉呈血红色肠道、肾脏、肝脏、脾脏也有充血现象腹腔内有大量腹水打开鳃盖可见鳃部呈淡红色或苍白色病鱼游动缓慢,食欲很差发病鱼的鳍条、鳞片通常都比较完整,主要症状是出血发病原因 由呼肠弧病毒引起当饲养水水质恶化,水中溶氧量降低,总氮和有机物耗氧量增高时,使锦鲤抵抗力下降,病毒乘虚而人,导致锦鲤发病 流行及危害 病毒性出血病流行于6月下旬至8月下旬的夏秋季节,该病适宜流行水温是25二30℃当饲养水体中放养锦鲤的密度过大,水环境恶化时锦鲤就容易发病主要危害当年鱼和少数1龄鱼,最小的全长仅2.9厘米的锦鲤就开始发病出血病是急性型鱼病,可引起锦鲤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 (1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良好水质,夏、秋季节尽量稀养,对预防该病有一定的效果 (2)流行季节在饲养水体中泼洒漂白粉,使水体中的药物浓度达到1毫克/升,进行该病的预防 (3)用4~10毫克/升的红霉素浸泡鱼体15分钟有一定的疗效。
(4)注射组织浆疫苗和细胞培养灭活疫苗能有效的预防该病的发生.2、痘疮病 又叫鲤痘疮病主要危害锦鲤等鲤科鱼类,严重时可引起鱼体死亡 症状识别 发病早期病鱼的体表出现乳白色小斑点,覆盖着很薄一层白色黏液随着病情发展,病灶部位的表皮增厚而形成大块石蜡状的增生物,这些增生物长到一定大小之后会自动脱落,在原处再重新长出新的“增生物”患病锦鲤体质消瘦,游动迟缓,常沉于水底,随着病情发展而陆续死亡 发病原因 由鲤疱疹病毒感染而引起疱疹病毒可在锦鲤皮肤上皮细胞上生长,病毒复制的适温是15—20℃·,当饲养水质中有机物含量过高时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强化秋季培育工作,使锦鲤在越冬前有一定的肥满度,增强鱼体在低温季节的抵抗力 (2)加强日常管理,做好水质管理工作,经常对锦鲤投喂水蚤、水蚯蚓等动物性饵料,加强营养 (3)发现有发病迹象时,若有条件,可人为提高饲养水温,水温升高后,痘疮病会逐渐自愈 (4)用4—10毫克研红霉素浸泡鱼体15分钟,10天后再浸泡1次,有一定的疗效 (5)注射组织浆疫苗和细胞培养灭活疫苗能有效地预防该病的发生3、打印病 又称作腐皮病,是各种观赏鱼及常规养殖鱼类的多发病,病程较长。
一般不引起病鱼大批死亡,但是能严重影响鱼体的生长发育及观赏价值 症状识别 发病初期在鱼体的两侧背鳍下方或臀鳍上方出现红斑,以后红斑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接着病灶中间的鳞片脱落,坏死的的表皮腐烂,露出白色真皮患部周边整齐、分界明显,似烙印;肌肉糜烂可深至骨刺病鱼游动缓慢,食欲减退,最终衰竭而死 发病原因 由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引起防治方法 (1)饲养过程中经常换水,保持水质清新,并注意勿使鱼体受伤 (2)发现病情时,及时用1%呋喃西林涂抹患处i并用10—20毫克/升浓度的呋哺西林浸泡鱼体 (3)用10毫克/升浓度的呋喃唑酮浸泡鱼体 (4)用漂白粉遍洒,使饲养水体中药物终浓度达到1毫克/升 4、肠炎病 又名烂肠瘟,是一种流行很广的细菌性疾病能危害各种观赏鱼类及常规养殖鱼类,也是对鱼类危害最为严重的细菌性疾病之一此病常和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并发 症状识别 病鱼食欲降低,行动缓慢,常离群独游,鱼体发黑或体色减退,腹部膨大,肛门外突红肿,挤压腹壁有黄红色腹水流出拨开肠管,可见肠壁局部充血发炎,肠内无食物,粘液较多发病后期,全肠呈红色,肠壁弹性差,充满淡黄色黏液 发病原因 由肠型点状气单胞菌引起该菌是条件致病菌,在普通水体及池底淤泥中常有大量存在,也存在于健康鱼体的肠道中,但是数量不多。
当锦鲤生活环境条件恶化,鱼体抵抗力下降时,该菌则可以在肠道内大量繁殖,导致发病病原菌随病鱼及带菌鱼的粪便排到水中,污染饲料,经口感染 流行及危害 此病在水温18℃以上开始流行,流行高峰在水温25—30℃,发病严重时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 防治方法 (1)发病初期用1毫克/升漂白粉遍洒,或10毫克/升浓度的漂白粉液浸泡,消毒鱼体及饲鱼工具 (2)在饵料中拌入药物投喂病鱼,用量为:每千克饵料加入0.2克磺腤脒或5~10克呋喃唑酮,连续5天,每天投饵量占鱼体重的1%左右 (3)对发病严重已不摄食的鱼,每天腹腔注射卡那霉素500—1000国际单位,连续3~5天或直至症状消 5、赤皮病 观赏鱼及多种淡水鱼类均可患此病,一年四季都有流行,运输后,细菌性赤皮病最易暴发流行 症状识别 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充血发炎,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及腹部最明显背鳍、尾鳍等鳍条基部充血,鳍条末端腐烂或感染水霉有时病鱼的上下颌及鳃盖也充血发炎 发病原因 由荧光假单胞菌引起当鱼体表完整无损时病原菌无法侵入,一旦鱼体因机械损伤或冻伤,或体表被寄生虫寄生而受损时,就容易被病原菌感染而引起发病 流行及危害 锦鲤的赤皮病一年四季都可以流行,但是以水温25—30C时为流行盛期。
鱼体受伤后易患此病 防治方法 (1)在饲养管理中,一定要注意谨慎操作,尽量避免鱼体受伤 (2)防治该病时,室外大池可用漂白粉1毫克/升全池遍洒 (3)使用10毫克/升呋喃类药物浸洗鱼体6、竖鳞病 竖鳞病又称松鳞病、鳞立病主要危害锦鲤及其他鲤科鱼类发病后能导致病鱼大批死亡 症状识别 病鱼体表粗糙,部分或全部鳞片竖起似松果状鳞基水肿,其内部积存着半透明或含血的渗出液,以致鳞片竖起在鳞片上稍加压力时,就会有液体从鳞基喷射出来,有的病鱼伴有鳍基充血,皮肤轻度充血,眼球外突病鱼离群缓游,严重时呼吸困难,反应迟钝,浮于水面 发病原因 由水型点状假单胞菌感染引起该菌是条件致病菌,当水质污浊,鱼体受伤时经皮肤感染 防治方法 (1)加强锦鲤越冬前的月巴育工作,尽量缩短停食期,早春水温回升后,投喂水蚤、水蚯蚓等活饵料;增强鱼体抵抗力,能有效预防此病发生 (2)用2%浓度食盐溶液浸洗鱼体5—15分钟,每天1次,连续浸洗3~5次 (3)用呋喃西林浸洗鱼体水温20℃以下时,浓度为15—20毫克/升 (4)用链霉素腹腔注射,每尾锦鲤5万一10万国际单位 7、烂鳃病 是流行于高温季节的一种疾病,可引起锦鲤和其他饲养鱼类的大批死亡。
症状识别 病鱼鳃丝腐烂处带有污泥鳃盖骨内表皮充血,有时被腐蚀成圆形的透明区,俗称“开天窗”有时鳃丝尖端组织腐烂,造成鳃丝残缺不全因鳃丝破坏造成病鱼呼吸困难,在水面呈浮头状病鱼食欲减退,反应迟钝,体质消瘦 发病原因 由柱状嗜纤维菌引起带菌鱼以及带菌的水是该病的传染源病鱼在水中不断散布病原菌鱼体与病原菌接触,尤其是鳃部受损后特别容易引起感染饲养密度过大、水质较差的环境中容易发生该病 流行及危害 细菌性烂鳃病一般在水温在20℃左右开始水温下降到15℃时病鱼逐渐减少该病能使锦鲤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 (1)用5—10毫克/升的呋喃唑酮浸洗鱼体15分钟 (2)在饲养水体中泼洒利凡诺,使水体中药物终浓度达到1.0~1.5毫克/升 (3)用2.0毫克/升的红霉素浸泡鱼体15分钟 将大黄捣碎,用大黄20倍量的0.3%氨水浸泡过夜,提高药效后,连水带渣泼洒,使水体中药物终浓度达到2.5~ 3.7毫克/升浓度 (4)用三氯异氰尿酸(含有效氯85%)泼洒,使饲养水体中药物终浓度达到0.4—0.5毫克/升6)将五倍子磨碎后用沸水浸泡,泼洒在饲养水体中,使水体中药物终浓度达到2—4毫克/升 8、肤霉病 又叫水霉病、白毛病。
是一种危害鱼卵、幼鱼及成鱼而具有广泛流行性的疾病,对水产动物是一种继发性的疾病,对水产动物是一种继发性感染,严重时可导致鱼体死亡 症状识别 病鱼体表或鳍条上有灰白色如棉絮状的菌丝,故俗称“白毛病”,严重时菌丝厚而密,鱼体因负担过重,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发病原因 由水霉和绵霉等两个属的真菌寄生引起流行及危害 当鱼体因操作不慎而受伤,或因寄生虫破坏鳃及体表,或水温过低冻伤皮肤时,水霉趁机侵人机体,当水温适宜(15℃左右)时,3—5天就长成菌丝体,若伤口继发感染细菌,则会加速病鱼死亡 防治方法 (1)饲养过程中谨慎操作,避免鱼体受伤,这对于预防肤霉病的发生尤为重要在越冬以前用药物浸泡鱼体杀灭寄生虫,可以有效地预防此病 (2)用400—500毫克/升食盐溶液和碳酸氢钠(小苏打)400—500毫克/升溶液合剂全池遍洒 (3) 用孔雀绿0.1%一1%浓度水溶液涂抹伤口和水霉着生处 (4)用孔雀绿1/15000浓度浸洗病鱼3~5分钟 (5)锦鲤繁殖时用1/15000浓度孔雀绿浸洗鱼卵(连同鱼巢) 10~15分钟,可以预防 (6)口服维生素E,每10千克鱼体重,每天用0.4~0.6克(制成颗粒药饵投喂),可以增强锦鲤对水生真菌的抗菌力。
上述药物和处理方法,对预防和治疗轻度、早期的水霉病效果显著9、鳃霉病 鳃霉病是由于被统称为鳃霉的真菌寄生在鱼体鳃丝或鳃小片中而引起的 症状识别 病鱼失去食欲,呼吸困难,游动缓慢,鳃上黏液增多,鳃上有出血、淤血或缺血的斑点,呈现花鳃样病情严重时,病鱼高度贫血,整个鳃呈青灰色· 发病原因 初步认为是由水霉目的血鳃霉和穿移鳃霉所引起的流行及危害 通过孢子与鳃直接接触而感染主要流行于高温季节,尤以5~7月为甚,当水质恶化,特别是水中有机质含量过高时,容易暴发此病,在几天内就可以引起病鱼大批死亡 防治方法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主要是采取预防措施 (1)清除池中过多淤泥,用450毫克/升生石灰或40毫克/升漂白粉消毒 (2)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3)加强饲养管理,注意水质,尤其是在疾病流行季节,定期灌注清水,每月饲养水体遍洒1~2次生石灰(20毫克/升左右),必要时可全池泼洒1次漂白粉(1毫克/升).10.孢子虫病 由孢子虫类的多种粘孢子虫引起的疾病,危害观赏鱼类及常规养殖鱼类,可引起病鱼大批死亡,即使未死亡的患病鱼也完全丧失其观赏价值和商品价值 症状识别 病鱼的皮肤和鳃有明显的变化,皮肤上隆起芝麻状大小的白点或泡状物,是粘孢子虫孢囊。
鳃丝被孢子虫的成熟孢子和发育的营养体所充塞,影响病鱼呼吸或使鳃丝破裂出血引起死亡发病原因 由鲫碘孢虫、中华粘体虫、吉陶单极虫、鳃丝球孢虫等孢子虫类所引起防治方法 粘孢子虫病至今仍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只有积极预防,经常的进行消毒、隔离 (1)发现病鱼应及时清除,深埋于远离水源的地方 (2)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鱼体抵抗力 (3)饲养容器中遍洒30~40毫克升的福尔马林,每隔3~5天1次,连续3次11、小瓜虫病 又名白点病从鱼苗到成鱼都可拟患此病,经常造成患病鱼体死亡 症状识别 小瓜虫寄生处可以形成1毫米以下的小白点,故叫白点病病鱼体表、鳍条和鳃上有白点状的囊泡,严重时病鱼全身皮肤和鳍条布满白点和覆盖着白色的黏液病鱼瘦弱,鳍条破裂,多数漂浮水面不游动或缓慢游动,最后病鱼呼吸困难而死 发病原因 由纤毛虫类中的多子小瓜虫寄生引起水体中小瓜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