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体解剖生理学:听、位 觉 器 官-耳的结构.ppt
23页听、位 觉 器 官耳的结构,耳是听觉的外周感觉器官 外耳: 中耳: 内耳:,概述:,外耳 中耳 内耳,耳廓 外耳道 鼓膜,鼓室 咽鼓管 乳突窦、乳突小房,耳蜗 前庭 骨半规管,骨迷路,蜗管 椭圆囊、球囊 膜半规管,膜迷路,前 庭 蜗 器 组 成,耳廓,外耳道,耵聍腺分泌耵聍,全程呈“S”状弯曲、皮肤薄、 缺少皮下组织,软骨部 外1/3 骨部 内2/3,鼓膜tympanic membrane,一、外耳,外侧壁鼓膜,松弛部:上1/4部分 紧张部:下3/4部分 鼓膜脐 光锥,上壁鼓室盖部,组成:鼓室、咽鼓管、乳突窦、乳 突小房,二、中耳,(一)鼓室六壁:,鼓室,鼓室六壁:,上壁:盖壁 (鼓室盖),后壁:乳突壁,下壁:颈静脉壁,内侧壁:迷路壁,前壁:颈动脉壁,外侧壁:鼓膜壁,两块小肌肉: 鼓膜张肌 镫骨肌,三块听小骨: 锤骨 砧骨 镫骨,(二)鼓室内的结构,一支神经: 鼓索神经,咽鼓管咽口 咽鼓管鼓室口,咽鼓管,小儿咽鼓管较宽、短 走向较横平,易发生感染,成人鼓室口高于咽口 咽鼓管走向较倾斜,乳突窦,乳突窦和乳突小房,乳突小房,三、内耳,壶腹脚(骨壶腹) 单脚,总脚,骨迷路,(二)骨半规管,上骨半规管 外骨半规管 后骨半规管,蜗轴 蜗螺旋管 蜗顶 蜗底 骨螺旋板,(一)前庭,(内容外淋巴),(三)耳蜗,前庭,前骨半规管,耳蜗,后骨半规管,外骨半规管,膜迷路,椭圆囊斑 球囊斑 椭圆囊球囊管,膜壶腹:壶腹嵴位觉感受器,(内容内淋巴),(一)椭圆囊和球囊:,(二)膜半规管,骨 迷 路 每一听丝上有一个螺旋器(科蒂器)。
螺旋器: 由内、外毛细胞、支持细胞及盖膜等构成 每个毛细胞的顶部都有数百条排列整齐的听毛,有些较长的听毛埋置于盖膜中螺旋器浸浴在内淋巴中听毛,毛细胞,听神经,螺旋器毛细胞扫描电镜,耳蜗的感音换能机制,基底膜和盖膜不在同一轴上 行波引起基底膜振动时,两膜之间有横向的交错移动 静纤毛向动纤毛移动时, 机械门控通道开放, K+内流引起去极化,反之, 引起超极化 交替产生去极化和超极化的电位,超极化引起毛细胞释放化学性神经递质,作用于听神经,诱导动作电位产生,经听骨链的传递使声压增强1.3倍;,鼓膜有效振动面积与卵圆窗面积之比为: 鼓膜的传递将使声压增强17倍;,55mm23.2mm2=171,3.鼓膜-听骨链-卵圆窗: 功能:构成传音的有效途径,具有中耳传音增压效应(171.322倍) 机制:,(一)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1.气导:,(2)中耳气导:在正常情况下并不重要,仅当听骨链损坏时才起作用,但听觉敏感度要大为减低声 波,外耳道,鼓 膜,听骨链,卵圆窗,前庭阶外淋巴,基底膜,鼓室内空气,圆 窗,鼓阶外淋巴,(1)中耳骨导: 为正常听觉传音途径声 波,外耳道,鼓 膜,基底膜,2.骨导: 声波颅骨耳蜗壁蜗管内淋巴基底膜。
骨导在正常时敏感性比气导要低得多,当气导明显受损时,骨导才相对增强助听器就是根据骨导的原理设计的 3.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特点:,正常时:气导的传音效应骨导; 传音性耳聋时:骨导气导; 感音性耳聋时:气导和骨导都减弱甚至消失声 波,外耳道,鼓 膜,听骨链,卵圆窗,前庭阶外淋巴,基底膜,毛细胞顶端膜上的机械门控阳离子通道开放,激活毛细胞底部膜电压依赖性Ca2+通道,毛细胞去极化感受器电位(微音器电位),螺旋器上下振动,毛细胞的听毛弯曲,内淋巴中K+顺电-化学梯度扩散入毛细胞内,Ca2+入胞毛细胞释放递质,毛细胞的听毛与盖膜发生交错的移行运动,听神经动作电位,(二)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耳蜗的功能之一是声-电转换的换能作用 换能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