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级环评贾克敬.ppt
31页市级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市级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解读与案例分析价技术规范解读与案例分析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土地规划所20092009年年1212月月1 1. 国内外环境影响评价的历史与发展国内外环境影响评价的历史与发展 2. 市级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技术规范解读市级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技术规范解读 3. 案例分析之一案例分析之一2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31. 1. 国内外环境影响评价历史与发展国内外环境影响评价历史与发展 1.1 1.1 国际环境影响评价的历史国际环境影响评价的历史v1969年,美国国会通过《国家环境政策法》(National Environment Policy Act,简称NEPA),首次在世界上以法律的形式将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项法律制度规定下来;v此后的三十多年里,由于环境影响评价在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所起的独特作用,环境影响评价在全球迅速普及和发展起来,成为各国重要的环境管理手段;v目前,已有一百多个国家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4 1.1.1 从项目环评到战略环境评价ØEIA主要是针对项目层次的,在维护环境质量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一系列缺陷和局限性:(1)介入时间滞后;(2)评价范围相对较窄,缺乏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整体考虑;(3)无法考虑多个建设项目对环境的累计影响和协同影响;(4)无法全面考虑替代方案Ø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引入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和范围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5v从对单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发展到区域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进而发展为对政策(Policy)、规划(Plan)和计划(Program)的战略环境评价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简称SEA)v战略环境评价最早是由英国的N.Lee, C. Wood和F.Walsh等几位学者提出的v广为接受的定义是:对政策、规划或计划(PPPs)及其替代方案的正式的、系统的和完整的环境影响评价过程,包括准备评价报告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公共决策过程中(Trerivel et al,1992)6 战略环境评价的优势在于:Ø在决策层面和战略层面较早介入,从战略源头上控制环境问题产生,更加注重战略性影响;Ø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融于战略决策过程,除包括废物排放、污染效应等因素,还包括涉及自然、生态、社会、经济、文化和健康等方面的因素Ø可以在区域范围内考虑多个开发项目的累计环境影响和协同影响;Ø可以全面考虑替代方案和减缓措施。
71.1.2 战略环境评价的法律框架• •19851985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布伦特兰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布伦特兰委员会):环评应该引导政策和计划的制定委员会):环评应该引导政策和计划的制定 • •19911991年,联合国经济委员会:跨国界环境影响评估年,联合国经济委员会:跨国界环境影响评估公约(公约(《《埃斯波公约埃斯波公约》》--EspooEspoo )《《埃斯波公约埃斯波公约》》要求缔约国必须对可能产生环境不利影响的跨国要求缔约国必须对可能产生环境不利影响的跨国界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界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埃斯波公约埃斯波公约》》是第一是第一份针对跨国环境影响的国际法律文件,目前已经在份针对跨国环境影响的国际法律文件,目前已经在欧洲范围内大部分采用并生效欧洲范围内大部分采用并生效• •欧盟、加拿大、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先后颁布法律,欧盟、加拿大、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先后颁布法律,开展战略环境评价开展战略环境评价81.2 1.2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历史与发展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历史与发展Ø1979年,,中国第一次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Ø1998年,国务院颁布《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定开展区域性环境影响评价Ø2002年,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关于加强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有关问题的通知》Ø2003年9月1日起, 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Ø2003年9月1日起,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9v2005年12月,国土资源部下发了《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引》v2009年8月12日,国务院通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 10月1日起开始实施;v2009年9月30日,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国土资厅发【2009】79号)印发了《《市级土地利用总体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试行)(试行)。
102.2.市级土地规划环评技术规范解读市级土地规划环评技术规范解读2.1 2.1 关于法律要求、定位与程序关于法律要求、定位与程序 ü《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章第七条规定 :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ü 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应当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做出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作为规划草案的组成部分一并报送规划审批机关未编写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的规划草案,审批机关不予审批11Ø评价范围:评价范围:地市级以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Ø编制机关编制机关: :由规划编制机关负责组织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直接与规划同时上报Ø审查机关:审查机关:由规划审批机关负责审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篇章或说明可以征求环保部门的意见,不需要成立审查小组体现 “谁编规划,谁做环谁编规划,谁做环评;谁审规划,谁审环评评;谁审规划,谁审环评”的精神。
Ø规划组成部分:规划组成部分:贯穿于规划编制过程,不是独立于规划之外的工作Ø结合前期研究成果:结合前期研究成果:在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以专题研究形式组织好相关工作122.2 2.2 关于评价原则关于评价原则v2.2.1 客观公正 客观评价市级规划实施后对生态系统和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为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v2.2.2 结合进行 与规划修编中的基础调查、专题研究和方案编制结合进行,在规划目标的确定和规划方案的选择中充分考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要求v2.2.3 充分协调 全面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目标,与相关规划和措施相协调 v3.2.4 可操作性 从市级规划的功能和任务出发,确定评价内容和重点,采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13市级土地规划环评工作流程市级土地规划环评工作流程环境影响识别与确定环境目标/评价指标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针对最终方案提出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编写环评篇章或说明多套方案环境影响的预测、评价和比较公众参与2.3 2.3 关于评价的工作程序关于评价的工作程序14 2.4 2.4 关于评价内容关于评价内容Ø2.4.1 分析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现状ü识别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特征。
分析当地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历史演变,明确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要素ü分析土地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和问题总结现行规划实施以来,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效及存在问题ü确定市级规划环评的环境目标针对规划可能涉及的环境主题、敏感环境要素以及主要环境制约因素,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提出环境预期目标1516卧龙自然保护区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红树林湿地沿海湿地三江源湿地17肥沃的草原草地被开垦种油菜 内蒙古退化草地 春季羊群啃食过牧严重 1819陕西宁陕县泥石流20贵州石漠化:土层瘠薄,地表水漏失贵州石漠化:土层瘠薄,地表水漏失21Ø2.4.2 分析市级规划与相关规划环境目标的协调性ü分析市级规划目标、对象、内容等与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关系ü分析拟定的规划目标与相关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环境目标的协调性,提出维持或调整规划目标的建议22Ø2.4.3 评价规划方案可能引致的环境影响 ((1)土地利用规模与结构调整的环境影响)土地利用规模与结构调整的环境影响ü农用地及未利用地:农用地及未利用地:分析规划期间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等具有生产和生态双重功能的地类面积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对水面、滩涂、苇地、沼泽地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地类面积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计算生态服务价值增加量或减少量ü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分析建设用地总规模以及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基础设施和独立建设用地等地类面积的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合腹地范围和区域资源环境容量,评价区域开发强度(建设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给区域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23 ((2))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调整的环境影响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调整的环境影响v农用地及未利用地布局调整:农用地及未利用地布局调整:结合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域和其他土地的空间配置,分析农用地及未利用地分布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各类农用地及未利用地布局对城乡生态景观格局的影响v城乡建设用地用地空间安排:城乡建设用地用地空间安排:结合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和独立建设用地的空间配置,评价城乡建设用地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城乡建设用地布局调整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和湿地保护区等生态环境敏感区域的影响v土地利用分区:土地利用分区:分析市域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和中心城区土地用途分区与生态功能区划、环境功能区划在空间上的协调性24 ((3)土地利用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安排环境影响)土地利用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安排环境影响v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分析规划安排的交通、水利、能源等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生态环境可能引致的影响。
对能够落实用地范围的水利和能源等建设项目,应分析其布局对周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对能够落实线路的交通建设项目,应分析其对穿越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v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分析土地整理复垦、土地退化防治等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实施后对修复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有利影响重点评价工程规模与布局安排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区域土地退化可能发挥的积极作用分析后备土地资源开发重大工程规模与布局安排对水土流失敏感区、地质环境脆弱区、生物多样性富集区、重要湿地资源可能产生的压力和影响v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重大工程: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重大工程:分析规划安排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大工程对区域生态系统修复和生态功能发挥的积极影响25 ((4)综合评价规划方案可能引致的环境影响)综合评价规划方案可能引致的环境影响 针对不同规划方案在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重大工程安排方面可能引致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并提出维持或修改完善规划推荐方案的建议 2.2.4 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 针对规划实施可能产生的不良环境影响,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或减缓措施 2.5 2.5 关于评价方法与指标关于评价方法与指标v推荐方法推荐方法:清单法、矩阵法、生态服务价值方法、环境敏感性评价法、空间协调度分析法等,方法可交叉。
应针对中国土地利用规划自身特点,探索研究适宜的评价技术方法26欧盟区域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矩阵评价示例欧盟区域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矩阵评价示例欧盟区域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矩阵评价示例欧盟区域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矩阵评价示例--在地区内增加--在地区内增加--在地区内增加--在地区内增加200200200200公里的高速路公里的高速路公里的高速路公里的高速路27282.6 2.6 关于成果形式关于成果形式 市级规划环评成果应在相关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提炼、编写,形成“关于本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市级规划编制说明中的一项内容或章节,与规划文本一并报送规划审查批准机关(建(建议规划大纲阶段上报)议规划大纲阶段上报) 2.6.1 关于篇章内容(篇幅适当)ü市域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特征 简述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要素、土地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上轮规划实施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效与不足29ü市级规划的环境协调性 阐述市级规划与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政策的相符性和与相关生态环境规划的协调性,说明市级规划环评所采用的方法与指标ü规划方案可能引发的环境影响 阐述规划备选方案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包括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效益和可能引致的不良环境影响。
ü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 针对规划推荐方案实施可能产生的不良环境影响,简述预防或减缓的措施 2.6.2 关于图件要求 各地可根据工作基础,编制土地生态适宜度分级图、土地利用分区环境协调度分析图等,作为规划成果的组成部分3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