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盛世王朝.docx
6页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指中国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 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文景时期,重视“以 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 粮仓丰满起来了,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了舱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 多年不用了,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历史上称这一时期 的统治为“文景之治”汉武盛世中国古代,号称有三大盛世(汉武盛世、开元盛世和康乾盛世,康乾盛世) 公元前140年,年仅16岁的刘彻即位,他就是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武 帝汉武帝在位54年期间,励精图治,对内广揽人才,创设制度,发展经 济;对外征伐四夷、开通西域,从而使汉王朝走向鼎盛汉武帝是一位有 雄才大略、富于进取精神的帝王,在我国历史上,他第一次确立了儒家在国 家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第一次实现了中西方大规模文化交流与融合 班固在《汉书•汉武帝》中这样评价,“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兴太 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礼百神,绍周后,号令 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 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在历史 上把这段时期称为汉武盛世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 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净臣;并采取 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 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当 时年号为“贞观”(627年一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 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开元盛世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 (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 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共29 年仁宗盛治宋仁宗(西元1010年一1063年),名赵祯西元1022年至1063年在位,明道 二年(西元1033年)开始亲政在历史上“仁宗盛治”在人民的影响并不亚于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在众多学者文人的眼里甚至要超过“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清朝的小说无名氏写的《东坡诗话》这样形容仁宗盛治:“宋 朝全盛之时,仁宗天子御极之世这一代君王,恭己无为,宽仁明圣,四海雍熙, 八荒平静,士农乐业,文武忠良。
真个是:圣明有道唐虞世,日月无私天地春 这代表了几百年来“仁宗盛治”在民间世人眼中的地位永乐盛世1421年,明成祖正式将明朝的首都迁到了北京从那时起,北京就一直是中国 的政治中心了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发展经济,他统治期间 社会安定、国家富强,由于成祖年号为“永乐”,后世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 世”仁宣之治仁宣之治是明成祖朱棣以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了宽松治国和息 兵养民的政策.明初社会经济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的恢复发展,到仁宗、宣 宗两朝,出现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仁宗时“停罢采买,平反冤滥,贡赋各随物资 产,陂池与民同利”宣宗时实行重农政策,赈荒惩贪仁宣两朝,内阁大学士 杨士奇、杨溥、杨荣执掌朝政,多有建树他们在位期间成为明朝皇帝历史上少 有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期后世称之为“仁宣之治”,比之于 西汉“文景之治”康乾盛世“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是我国封建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繁盛社会 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 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康乾盛世”的到来,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是由于康、雍、乾三位皇帝的个人素质,他们凭借自己的才能延缓了封建 社会衰败的进程但是却改变不了其衰败的命运,“康乾盛世”的繁荣可以 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落日余晖。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Sino-British Opium War),中国近代史上一共有两次鸦片战争:第一 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1860 年10月两次鸦片战争使旧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第二次鸦片战 争中国战败后,清朝廷被迫于1858年先后与俄(6月13日)、美(6月18日)、 英(6月26日)、法(6月27日)签订《天津条约》,与沙俄签订《瑷珲条约》, 1860年又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 的重要转折点,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开始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 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道光二十二年 (1842年),清朝在与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清政府代表在泊于南京 下关江面的英军旗舰康华丽号(亦译作皋华丽号)上与英国签署《江宁条约》, 又称《中英南京条约》在此次条约中,清政府正式将香港割让给英国中日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1894 年(光绪二十年)爆发按中国十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Sino-Japanese War)。
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大清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 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继《南京条约》后,又一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又 一次,把中华民族带入了灾难的深渊辛丑条约《辛丑条约》,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议定书》,是中国清朝政府与英 国、美国、日本、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在 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和平协定被认为是中国自第 一次鸦片战争后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之一条约签定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洋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 一说《辛丑条约》的签订,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还损害了国 家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 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 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 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 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 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因此戊戌变法 也叫百日维新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 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1911年清政 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1911年10 月10日,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武昌起义,接着各省纷纷响 应,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 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 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亦可指自19世纪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廷统治在中国出 现的连场革命运动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 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 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三民主义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由民族主义 (Principles of Nationalism)、民 权主义(Principles of Democracy)和民生主义(Principles of People's Livelihood)构成,简称“三民主义”是中国国民党信奉的基本纲领三民主 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它是中国人民 的宝贵精神遗产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 革新运动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 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 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 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 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 端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 的坚决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运动抗日战争中国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 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是指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 开始,由日本帝国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两国军队鏖战 八年,至1945年9月2日,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华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中国的 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的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 杀、抢掠、强奸等战争罪行。
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 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在大屠杀中有20万以上至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 军杀害,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而日本学者则众说纷纭,但有部分 人却试图抹杀事实八一南昌起义八一南昌起义,常简称南昌起义或者八一起义,又称南昌起事,国民党称南昌暴 动、南昌兵变,是指1927年8月1日于中国江西省南昌,由中国共产党势力的 军队针对中国国民党的分共政策而发起的武装反抗事件由周恩来、谭平山、叶 挺、朱德、刘伯承等中共人士和贺龙领导贺龙在事件后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 人当中还有第20军的苏联军事顾问库马宁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一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 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是欧 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争霸性质的掠 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1939年9月1日一1945年9月 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国(及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 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 的战争。
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 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 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 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 进步而告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