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悠久的鱼胶食用历史.docx
2页我国悠久的鱼胶食用历史话说世界诞生之初,一片混沌,盘古开天辟地咳咳,好像扯远了今天,我们来讲讲鱼胶这一神奇的食物的来源开始先说说什么是鱼胶鱼胶即鱼肚,花胶,古称鱁鮧(《齐民要术》),鱁鯷、鱼白、鳔(《本草拾遗 》) ,鱼胶( 《三因方》),白鳔(《普济方》),鱼脬、縼胶(《纲目》),鱼肚(《 医林纂要》)说的通俗一点,就是鱼的呼吸器官而食用鱼胶这一事,最早可以追溯到 1600 多年前,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载有汉武帝食用石首鱼鳔 《齐民要术》卷八:“作鱁鮧法:取石首鱼、魦鱼、鰡鱼三种肠肚胞,齐净洗空,著白盐,令小倍咸,内(纳)器中,密封置日中,夏二十日、春秋五十日、冬百日乃好,熟时下姜醡等 ”如此看来,这种制作方法类似于腌制,不知这个味道汉武帝当年觉得如何?在今日看来,可能大不如我们的草鱼鳔炆白菜啊!再后来,到了南北朝时期, 《南史》有记载齐朝帝酷爱“压胞”,“以蜜浸之, 一食数升” 鱼胶在唐代成为贡品 《新唐书·地理志》载:吴郡(今苏州市)每年贡“压胞”七斤明代,由于石首鱼渔业发达,鱼鳔产量骤增,为民间广泛食用,普通人家也能一饱口福到了清朝,鱼胶被列为补品八十年代以前,潮汕地区、福建、浙江一带的人家,家里经常会挂着一个个的鱼胶。
鱼胶具有补血、止血等作用,等到女儿或者媳妇生产的时候,就会拿出来给她们补一补身子在潮阳,金钱胶因其极高的药用价值更被人们称为“救命胶” 说到鱼胶,就不得不提到潮汕人潮汕地区因为濒临海洋,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潮汕人在海洋经济的发展和实践中,对鱼胶也有了比其他城市、其他地区的人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与其它沿海地区相比,潮汕人可以说是最了解鱼胶的,因此潮汕人在鱼胶的贸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清代开始,潮商就已经在香港经营南北行了,而在南北行的贸易当中自然也就包含了燕翅鲍参肚之类的海味干货改革开放以后,汕头作为最早开放的沿海城市,国外大量的鱼胶通过香港进入潮汕地区,进而转销全国各地实际上不管是哪个海域获得的鱼肚,全世界的鱼肚最终都会汇集到华人世界中来,而这当中的商人又十有七八会是潮汕人据老一辈回忆,潮汕人一直把鱼胶作为珍贵补品,平常一般不舍得食用,通常会购买、收藏一些作为儿女婚嫁的聘礼或嫁妆,只有大富大贵之人家才会经常食用在以前的 60、70 年代,中国本港的石首鱼类(如金龙鱼 、鮸鱼类等等)曾经数量很多,特别是金龙鱼(我国当时著名的经济鱼类,数量当然多了) 在那个年代,潮汕、福建地区很多居民家里都吊着一大布袋的鱼胶。
现在的一些叫法:湛江赤嘴、阳江赤嘴、台山赤嘴、浙江大耳等等正是以当时鱼胶的产地命名的但是由于环境污染、过渡捕捞等问题,到了 70 年代中后期,中国沿海的石首鱼类数量已经大大下降,没有形成渔汛所以,像小须金钱(学名:黄唇鱼) 、金龙鱼和本港赤嘴等鱼种从濒临绝种到现在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了,现在的野生鱼胶基本都来自国外的海域,国内几乎只有养殖的鱼胶改革开放后,国外的鱼胶得以进入国内的市场,当时的政策是“番客”每人可以带 10 斤鱼胶1980 年前后,当时的斗湖胶、北海胶、赤嘴胶都是 50 多元一斤,数量不多;国内也有一些远洋船只带来的鱼胶,数量也很少,价格也是差不多;而当时的小须金钱(最贵重的鱼胶)价格是几百元一斤几十年前人们食用鱼胶多采取油炸的方式,炸后熬白菜熬成一锅对于一些好的鱼胶,人们常常会留起来,留着“救命”用,象产妇血崩、大出血等等,民间流传并记载鱼胶有止血作用慢慢的,鱼胶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知道鱼胶除了有止血作用,还有很多其它的作用,如滋阴补血、养肝补肾等等,鱼胶的食用才开始慢慢讲究起来近年来,鱼胶由于其营养价值、药用价值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已开始深入全国市场,并逐步顶替燕窝、鱼翅、鲍鱼等作为最贵重的食材走上餐桌。
——资料整理自网络参考资料《我国食用鱼胶有着悠久的历史作者:汕头市鱼胶海味协会会长 陈淡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