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美国新闻客观性的社会语境.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72221852
  • 上传时间:2022-04-0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95.67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美国新闻客观性的社会语境                    [摘要]新闻客观性是学界不断争论的话题,但对于客观性的理解较多地只能体现客观性的一个面向民主市场社会、美国的便士报、记者职业和职业标准的确立、对民主市场社会的怀疑思潮和政府管理、对抗文化等社会语境和新闻客观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了解了新闻客观性所处的社会语境,才能使我们对新闻客观性有全面的认识[关键词]美国;新闻客观性;社会语境新闻客观性作为新闻哲学的基础,对新闻界的影响极为深远有人认为,新闻客观性存在“态度和方法的谬误”,有人认为新闻客观性是一种策略仪式,有人认为新闻客观性是一种话语体制,有人认为新闻客观性是一种专业信念从这些对客观性的理解和认识上,我们可以看出客观性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它是多面的,从哪一个角度理解,都只是抓住了一个面向,而不能窥其全部,因此对新司客观性的任何界定在某个层面都是有意义的,但是要全面理解新闻客观性还需要寻其原点、观其脉络因此,在社会语境下观察新闻客观性发展的历史演变轨迹是有意义的一、民主市场社会——便士报成为客观性产生的土壤“至少从约150年前的‘便士报’开始,美国的新闻主流新闻生产已经是一门生意,新闻也因此是一种可以买卖的商品。

      在舒德森看来,便士报既成为19世纪30年代民主市场社会的代表,同时也创造了民主市场社会的文化,这个文化不容社会和智能的盲目顺从,只有在这样的土壤中才能产生相信事实而不是相信现实或者价值的客观性的信念从经济构成和政治立场来看,便士报首创以发行量来吸引广告的业绩,它不依赖订报费和政党补助,报纸出版的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广告和销售所带来的以市场为基础的收入,取代了依赖社会关系和政党关系的财源便士报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便士报拒绝担当道德评判的权威或责任者,并毫不为耻地以自身利益来捍卫自己在内容上便士报则发明了现代的新闻概念,除此之外,便士报还使新闻成为一种商品,这恰恰是民主市场社会的表现形式之一便士报在市场扩展方面做出了直接的贡献,首先便士报的广告能让更多人看到,为商品扩大了潜在市场,其次原来读报必须去俱乐部、图书馆借阅,而现在只要花一点钱就可以把报纸买回家阅读,而这恰恰又是经济生活民主化的表现之一为了在报业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有坚实的基础,独家报道成为便士报竞争的杀手锏更重要的是,在舒德森看来,便士报是以一种民主的态度对待世间事物,即任何事情,不管看来多么微不足道,都可能适合报纸刊载因为,便士报旨在反映出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不带任何党派色彩,更重要的是,便士报体现并增强了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对于以往新闻界认为微不足道的日常事件,便士报却能从中发现新闻。

      不难看出,19世纪30年代新闻业的这些变迁与广阔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埃默里父子认为, “便士报的出现与在杰克逊式民主之下平民百姓的崛起密不可分舒德森也持同样的观点,在他看来,这一转变被视为民主的市场社会的兴起,即市场经济和政治民主范围的扩大,就是由支持平等的都市中产阶层掀起的商业和政治的平民化正是为了适应这样的一种社会需求,便士报应运而生19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结构演变成为一个平等主义的市场民主国家,金钱拥有了新的势力,人的个体获得了新的地位,追求利己主义也成为一种荣耀经济生活的民主化带来态度的转变,经济收入被看成是唯一的社会目标,实际工作需要的回报与经济愈来愈密切,新兴的专业型政党并不是重建私人小团体掌控的传统党派,而是创造了新的组织形态,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石,用民主的方式实施管理19世纪30年代,商界、政界的民主化过程为我们了解同时期新闻业的革命提供了框架,现代新闻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根发芽不管便士报的政见偏向哪一方,它都是通过组织销售、招募广告、重视新闻、迎合大众、忽视社论等方式,呼吁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建立一个平等的社会在这样的以平等、民主为基石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便士报成为客观性产生的土壤了,这恰恰也印证了“在商业报纸中民主观念不仅为新闻客观性概念提供了基础,而且还提供了讲故事的意识形态的框架”。

      二、记者成为一种职业——客观性理念并不存在记者是19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社会发明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新闻业逐渐成为美国城市内一个注重自我、荣华显贵的职业,记者们不仅从事同样的工作,而且对如何开展工作拥有共同的理念一方面,报纸内容需要生动、多彩、娱乐十足;另一方面,又要保证报道的真实性记者们坚信,自己的工作就是既要报道事实,又要使事实新鲜生动虽然记者作为一个职业已经形成了共同的职业理念,但此时客观性这一理念并没有形成客观性理念之所以没有形成与当时政治专家崛起、工业科学管理的发展、文学现实主义的繁荣,在哲学、社会科学、历史和法律领域出现的反形式主义气氛等社会原因有关系19世纪90年代的记者在某种程度上视自己为科学家,比前人更大胆、更准确、更现实地发掘工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真相同时,19世纪90年代起,许多记者都接受过科学方面的教育,或者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记者们无论自视为科学家还是艺术家,都深信作为记者就必须要现实从写作和采访角度来看,观察一词在19世纪90年代的记者和现实主义小说家心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受科学实证主义的影响,他们认为外部现象受制于物理因果定律,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能够做出证明,世界不再是个谜。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科学不再简单地被认为是科学普及,人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这种科学转变推动了现实主义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政治民主理念和制度的发展、城市居民阶级的出现是科学以人类自身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环境,也是报业生存的环境新闻从业者对认识事实充满了自信,对科学的追求和对自我认识能力的肯定,使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世界的不可知以及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虽然当时记者十分重视事实,但是客观性的理念尚未确立有学者认为, “科学思潮的茁起对新闻客观性理念而言,无疑多了一项理论上的依据因为,科学最终的目标是为了公益服务,客观新闻等于使商业报刊成为公众启蒙的主要社会机构但恰恰是科学使记者有足够的自信和能力去认识和发现事实,而对自身并未产生怀疑既然能向科学那样去描述事实,就等于能够反映社会真相,记者就发现了自己立足的根基,那就是报道事实,开启显露社会真相的窗口三、新闻职业标准的确立——客观性的实践1896年,阿道夫·奥克斯接管《纽约时报》后提出“不偏不倚,不畏惧、不询私,不受任何政党、教派和利害关系左右”的办报方针这成为以后美国新闻业的标准在黄色新闻泛滥的报业环境中, 《纽约时报》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向世人证明了这种客观报道方式的商业价值,这种客观思想也借助于《纽约时报》的巨大影响力推向社会,逐渐为整个报业认同,更重要的是新闻的采集有了一套程序和做法,以保证不仅报道的是事实,而且还是公正的。

      因此,施拉姆这样概述当时的情况, “报纸记者认为,他们的工作需要一种超然的态度,他们要成为时下各种争论的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新闻是原始记录,必然与评论截然分开在大多数美国报纸上,评论仅在社论版出现客观报道理论成为美国新闻工作者引以为豪的一项职业理念,他们将报道‘当日事实’作为自己唯一的职责施拉姆虽然认为当时的记者已有了可关心的理念,但仔细分析,他所指的客观性理念实质是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中所坚持的报道原则和手法新闻被赋予了不偏不倚、清晰、中立地表达外部世界的潜能,新闻工作者可以把事实与观点、价值判断区别开来,其工作就是准确、公正、平衡地反映真实世界而且,新闻记者作为独立的观察者能站在客观世界的事件之外,能够把事件的真相和含义通过运用诸如标准报道格式(如倒金字塔结构写作)这样的报道技巧和中性的语言传达给读者四、对民主市场社会失去信心——客观性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民主市场社会的价值和其内在逻辑遭到质疑,这时新闻界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的领军者才意识到民主和市场带来的极端怀疑主义,这也印证了客观性理念是新闻界在对自身不信任的前提下产生的客观性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普遍而有效的标准,它建立在事实和价值完全分割的基础上,它最终表达的不是对事实的信任,而是声明为一个连事实都不能相信的世界设计一个方法。

      由此可见,客观性建立的基础并不牢靠20世纪30年代对民主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悲观情绪扎根于20年代公众、人性、传统价值和知识获取的怀疑20世纪之前西方文化的主流旋律是信心,但20世纪信心的缺失却贯穿始终在这种情况下,新闻业内外产生了一股怀疑主义思潮,李普曼是这一时期新闻界怀疑思潮的代表者之一李普曼认为,客观报道是新闻成为专业的必要条件,但是他并不认为这样的条件是自然生成的,原因是世人本身与社会上各种组织与机构的特性并不利于客观报道的实现首先,李普曼质疑知识论有关“可报道事实独立于观察者主观意识之外”的假设,他认为任何报道不过是“知者与被知对象之间的共同产品”,人与情景的因素都不能完全去除因此,我们眼见的事实取决于我们所在的地点,以及我们观察的习惯,而我们的观察又受制于我们的刻板印象李普曼批判了朴素的现代主义事实观,但却从未想过要否认新闻报道客观性之必要,相反他是战后新闻界客观性理想最睿智、最强势的代言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化思潮可以说是对民主市场社会危机的响应一方面,民主和市场经济继续在形式上成长壮大,另一方面商业和资本所有权的扩张似乎反而将民众与权力隔离开民众对民主和市场经济的信心已经开始动摇,人们不但开始怀疑这些基础制度,也不再相信独立的个体通过民主投票能够做出正确决策,不相信独立个体以随机方式揭示事实就真的能够挖掘到真相。

      控制着供需关系的不是个体而是大公司,监管着投票选举的不是选民而是机器,指导着新闻业的不是对真相的追求而是有权势的出版商和大众娱乐需求,此时新闻从业者之所以如此信奉客观性,一方面是因为想要这样做、必须这样做,另一方面在大众深深怀疑和无所适从的情况下,他们需要一种逃避20世纪30年代的客观性理念虽然是一个很流行的新闻学专业价值观,被李普曼极力推崇,但它的产生却备受质疑,同时新闻界的记者也意识到新闻报道中的主观性是无法克服的由此,按舒德森的观点,客观性就沦为一种纯理想作为一种理想,客观性常被用来掩饰权力以民主市场社会为渊源的客观性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而存在时,更多的是用来遮掩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的失落感,这种失落感包[来自www.LW]含着记者的不自信五、政府管理和对抗文化——令人迷惑的客观性20世纪60年代,客观性成为侮辱性的词汇在30年代,攻击客观性的批评家认为生硬地获取事实已经不合时宜,他们将解释性报道推崇为维护新闻专业性的方法但到60年代,专业主义的目标本身就受到质疑,新闻业的客观性理念原来还被视为对抗偏见的良方,而现在则突然变成了最阴险的偏见,因为客观报道营造出的社会现实拒绝审视权威和特权的基本结构,在30年代的反对派看来,客观报道只是不完整,而现在它成了扭曲事实,它与来路不正、饱受争议的机构狼狈为奸。

      60年代,报纸仍被指责屈从于报业老板的利益.在社论中有意掺入主笔的偏见,这些批评多数是有道理的但过去十年最多的批评是在强调,新闻从业者无意识或不情愿就是政治的,新闻从业者的政治影响不在于公开声明支持什么,而在于不加检验地遵守他们职业活动的基本原则,即遵守客观报道的传统从这个角度来看,客观性就不再是一个理想,而是一个令人迷惑的东西,新闻的偏颇不在于有意的偏见之中,而是在于新闻采集所遵守的客观性准则强化了官方所建构的社会现实推动新闻业的新一轮批评,唤起了对报纸内容变革的渴望第一,政府对新闻的管理曰益普遍,新闻业也日益警觉,普遍的看法是,政府都撒谎组织有序、财力兼备的政府新闻管理,其实仅有60年的历史,只是到了二战之后,处于对国家安全和“帝国总统”的重要性和相对独立的考虑,政府才制定了新闻政策,特别是。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