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音乐史课件.ppt
77页返 回,孔杜克图斯赞美至贞的圣母(13世纪初期),,第三节、经文歌,经文歌是13世纪一种重要的复调体裁,由克劳苏拉(clausula)演变而来,克劳苏拉的原意是“句子、段落”,其写作目的是为了在特定情况下用来替换礼拜仪式中圣咏的单声片断或复调乐段,一般加在花唱式奥尔加农中间二声部克劳苏拉的上声部本来是无歌词的,后来有人添加了歌词,这种上声部有歌词的克劳苏拉便成了经文歌所谓“经文歌”就是指上方声部有独立歌词的复调声乐曲 13世纪最典型的经文歌是三个声部,上方两个声部开始时还是拉丁文的,与宗教有关,后来两个声部便填入了法语歌词,形成了经文歌特有的“复歌词”的现象(圣咏声部的拉丁歌词与上方两个声部的法语歌词混在一起,有时上方两个声部的歌词内容也可以不一样,甚至可以使用不同的语言) 尽管教会费尽心机防止教会歌曲世俗化,随着复调音乐的发展,世俗歌词、世俗曲调还是不断地渗透到教会音乐中来加入的法语歌词的内容逐渐世俗化,有谈情说爱的、逗笑取乐的等 例如有一首经文歌上方两声部的法语歌词是:“寒冷的一月里,我坐在火炉边,想吃咸肉和肥壮的鹅我喜爱的东西是,一个穿着体面的夫人、唱歌、享乐、丰盛的美酒、一对没烟的炉火和牌桌。
在经文歌中,无论是音乐还是歌词,重心都在上方声部,低声部圣咏旋律只是起到基础作用经文歌逐渐从礼拜活动中分离出去,在世俗社会上流传开来,在非礼拜活动中歌唱时,低声部的圣咏常常改用乐器演奏 听赏: 经文歌有些人嫉妒爱情伤害人心慈悲经,返 回,,经文歌有些人嫉妒爱情伤害人心慈悲经,返 回,第三章、中世纪的世俗音乐,第一节、流浪艺人 第二节、法国游吟诗人 第三节、德国恋诗歌手,返 回,流浪艺人,最初,流浪艺人是一个职业艺人阶层,他们单独或结伙浪迹四方,过着无家可归的江湖生活,靠到处表演各种风趣活泼的歌曲、舞蹈,或是耍弄各种杂技来维持生活.,第一节、 流浪艺人,有一个名叫“巧手罗贝尔”的流浪艺人炫耀自己说:“我会演奏硫特琴、风笛、竖琴、风琴、潘管,也会打鼓;我还会把刀子扔到空中,再把它接住而不损伤手指;我会把桌子立起来,让桌子跳舞;我会翻跟头,用头顶着地走路 到1011世纪时,流浪艺人渐渐集中到了城市,象各行各业的人一样组成了“行会”,选技艺高潮的人当领导,称为“琴王”、“歌王”、“笛王”等,渐渐得到社会的承认,也拥有了固定的职业,做伴奏员、随从、帮手等返 回,第二节、法国游吟诗人,法国游吟诗人较流浪艺人层次较高,它的构成比较复杂,包括有才华的下层诗人音乐家、宫廷贵族、骑士阶层(以骑马作战为主要职业的人)等,他们一般自己能创作诗歌、谱写曲调,自己也能演唱。
返 回,游吟诗人的歌曲以爱情题材为主,歌曲分康佐、晨歌等多种类型, 除了短小的歌曲之外,还有比较长大的叙事体方言歌曲,如传奇、莱歌等 (更多了解),游吟诗人关于爱情题材的歌曲有以下几种形式: 康佐(canzo):是以宫廷之恋为题材的歌曲,往往写某一个游吟诗人仰慕或爱恋上了一位已婚的贵妇人,从而表白自己单相思的苦恋心情 晨歌(alba):表现骑士和他的恋人幽会,清晨时依依惜别的情景,诗歌常以骑士和守夜人对话的形式进行,守夜人不断发出“天已亮了”的告诫 田园恋歌(pastorela):内容是骑士和牧羊女在乡间不期而遇,骑士向牧羊女求爱,牧羊女作出一般性的反抗后就同意了,或者高声呼喊救命,她的兄弟或情人闻讯赶来把骑士撵走,结束时还可能会有一群小伙子前来援助,之后他们载歌载舞欢呼胜利这样一首歌曲就逐渐扩充成了一部小小的田园剧 较长大的叙事体方言歌曲主要有以下三种: 传奇(romance):是长篇叙事诗,类似对英雄的赞歌,把骑士的威猛作战和他们的爱情经历结合在一起叙事歌曲(chanson dhistoire):通常是讲述一个妇人坐在纺车旁,或靠着窗台思念她的爱人 莱歌(lai):常用来表达对圣母玛利亚的爱,其中也融入了作者对世俗爱情的向往。
返 回,第三节、德国恋诗歌手,在法国游吟诗人的影响下,1214世纪德国也开始兴起了“恋诗歌手”,成为中世纪德国世俗音乐的代表称为“恋诗歌手”是由于他们都出身贵族,所唱的歌曲大都是爱情歌曲相比之下,德国的恋诗歌手所唱的爱情歌曲要比法国游吟诗人的歌曲抽象,音乐旋律稳重严肃,有时有明显的宗教色彩除爱情歌曲外,大多数法国世俗歌曲的体裁在德国也可以见到 恋诗歌手的主要歌曲体裁是“巴体歌曲” (bar) (一种歌曲形式,结构是aab,也叫“巴歌体”),歌词的开始两行建立在同一旋律的反复aa,之后新的旋律b配以新的歌词返 回,,,,第四章、中世纪乐器,中世纪的乐器大多由东方传入,由于教会对属于异教的乐器没有好感,礼拜仪式中的教会音乐是纯粹的声乐,直到13世纪以后才用了管风琴,因此乐器主要是在民间流传,用于歌唱和舞蹈伴奏,或是靠记忆即兴演奏 中世纪的常用乐器有弦乐(拨弦、击弦、弓弦)和管乐两类 弦 乐: 中世纪最典型的拨弦乐器是竖琴(harp)、琉特琴(lute)和索尔特里琴(psaltery) 当时流行的弓弦乐器是维埃尔琴(vielle)(现代小提琴的原型),一般有两到五根琴弦,可以在肩上,也可置于膝上演奏,游吟诗人们常常用它来为自己伴奏。
此外还有雷贝克琴(rebec)、 轮擦提琴(Hurdy Gurdy) 弦 乐 相 关 图 片,,,,,,,硫特琴、竖琴、吉腾琴,维埃尔琴、雷贝克琴,硫 特 琴,轮 擦 提 琴,返 回,,,,,管 乐: 中世纪常用的管乐器有笛类(flute),包括竖笛和横笛;双簧类乐器,有肖姆管(shawn)、短号等. 允许使用于教堂的乐器管风琴,分大型和中小型类别10世纪时一位英国僧侣描绘他在曼切斯特看到的一架巨大管风琴:这架琴有400根音管,26个风箱,演奏时需70人用力鼓风才能使气体在数百根音管内充分震动起来当这个庞然大物发出声音时,在场的人不得不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除了教堂里的大型管风琴还有两种较小型的,一种是便携式,可随身携带,用一根皮带挂在脖子上演奏,左手操纵风箱,右手按键;另一种是中型管风琴,演奏时要放在桌子上,并且需要一名助手来拉风箱演奏管风琴需要通力合作,返 回,便 携 式 管 风 琴,,,第五章、14世纪法国和意大利的音乐,第一节、法国“新艺术” (一)等节奏型经文歌 (二)马肖的音乐创作 第二节、14世纪意大利音乐 (一)意大利14世纪音乐的重要体裁 (二)兰迪尼,返 回,,新艺术音乐的重要变化之一,是这一时期大量的音乐创作与礼拜活动分离,作曲家把宗教复调技巧与世俗音乐语汇相结合,从而导致了在作曲技巧及音乐形式上的一系列变化。
14世纪经文歌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创作手段也越来越复杂,这时作曲家开始寻找一种有效的曲式方式来保证经文歌能有一个统一的理论基础,这样便培育出一种带有智力游戏性质的等节奏手法的试验 等节奏技术特征是:通常在低声部运用固定音列和固定节奏这两个要素周期性的反复出现,使经文歌建立于一种统一的逻辑结构 所谓固定音列,是固定地使用一段被称为“克勒”(color,不包括节奏因素只有音高的音型)的旋律音列固定节奏,是预先设计的被称为“塔里”(talea,不包括音高的节奏型)的节奏型 在创作经文歌时,塔里和克勒的长度常常不相等,因此反复也不是同步的,时而会形成交叉现象将克勒和塔里结合起来,并以不同的变化方式灵活运用,就构成了等节奏技术的基本内容第一节、法国“新艺术” (一)等节奏型经文歌,谱 例 说 明,返 回,,,,,返 回,,“克勒”和“塔里”结合在一起构成等节奏,在下例中, “克勒”和“塔里”以不同周期循环,在循环若干次后,两种要素刚好同时结束,但在实际运用中并不一定要求同时结束,这样在“克勒”和“塔里”中形成交错重叠二)马肖的音乐创作,马肖是十四世纪法国的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出生于法国北部的香槟省,很早就成为神职人员,20岁时当过波西米亚国王的大臣,后来凭其才华进法国宫廷服务于法国国王,晚年成为教士,在隐修生活中去世。
他不仅是音乐家,当时也以诗人著称马肖的作品几乎涉及14世纪所有重要的音乐体裁 1、宗教作品 马肖写有23首,他继承和发展了前期经文歌创作的传统,主要采用三个声部,持续声部常由乐器担任 马肖更多地以法文作为歌词;在创作技巧上非常重视等节奏技术的运用;他晚年时创作的经文歌还附加了一个新的“对应持续声部”(无歌词,与持续声部同处在低音区),以四声部取代了通常的三声部织体2、 世俗作品 马肖创作的世俗作品主要是世俗歌曲 他曾明确声言:“我创作世俗歌曲是出于我的爱和感情,而非别意无论谁,如果他不是根据自己的感情来创作,他的诗词和音乐都是虚假的 马肖的世俗歌曲包括单声歌曲和复调歌曲,其中一部分单声歌曲如莱歌、维勒莱(virelai)等,继承了法国游吟诗人的传统,节奏更加复杂 马肖的歌曲创作中最有影响的是世俗复调歌曲,大部分世俗复调歌曲歌词在高声部,下方两个声部多由乐器伴奏 马肖的世俗复调歌曲突出了新艺术时期的创作特征,如重视两拍的地位,旋律常出现不规则的切分节奏,歌曲中的持续声部多是自由创作的旋律,注重表现歌词的内在感情等返 回,第二节、14世纪意大利音乐,(一)意大利14世纪音乐的重要体裁,14世纪的意大利和法国的国情有很大不同,法国有着中央集权,强大而稳定,而意大利多年出于分散和混乱的状态之中,决定了它受宗教的影响相对较少,更世俗化一些。
相比中世纪晚期的法国音乐家的创作,意大利音乐家更注重旋律的流畅和歌唱技术,在内容上更多地与城市的市民现实生活有关猎歌(caccia)是一种有标题的世俗多声部歌曲,一般有两个声部,以卡农式的同度轮唱,歌曲性格活跃,常常与狩猎情景有关,描绘出打猎和吆喝的情绪效果,有时也表现集市上的叫卖、喧闹 牧歌(madrigal)多为二声部,偶尔是三声部,低声部是新创作的旋律,并非取自圣咏通常所有的声部都有歌词,表现内容大多是田园诗和爱情诗 巴拉塔(Ballata)原指舞蹈伴唱歌曲,13世纪是单声世俗歌曲,14世纪是意大利的复调世俗歌曲,通常为二或三声部返 回,(二)兰迪尼,14世纪的意大利出现了许多有影响的音乐家,其中以盲人音乐家兰迪尼(Landini Francesco, 1335-1397)最为著名兰迪尼因患天花从小失明,后来曾在佛罗伦萨的几个教堂任职,他在音乐理论、天文、哲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兰迪尼流传至今的作品全部都是世俗音乐,有154首作品,绝大部分都是巴拉塔他的音乐以甜美、抒情见长,不追求复杂的创作技巧,著名的“兰迪尼终止式”(Landini Cadence)(指导音下行到第六音后再进入主音,即在终止音之前出现其低二度和三度音),是兰迪尼独特风格个性的体现。
听赏: 兰迪尼 巴拉塔她决不怜悯,返 回,,,,,,,兰迪尼 巴拉塔她决不怜悯,返 回,概 述 第一章、从文艺复兴早期到若斯坎,第一节、英国音乐 第二节、勃艮第地区的音乐 第三节、法弗兰德作曲家,第二章、16世纪的新趋势 第一节、世俗声乐音乐的兴起 第二节、16世纪的器乐音乐,第三编、文 艺 复 兴 时 期 音 乐 (约公元14501600年),返 回,第三章、16世纪的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的音乐 第一节、 16世纪宗教改革的音乐 第二节、16世纪反宗教改革的音乐,概 述:,“文艺复兴” (Renais-sance )原意是“复活”、“再生”, 用这个词概括这一时期,是出于当时很多的思想家、艺术家们崇尚古代文化,认为自己处在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时代这只是狭义的观点 事实上,“文艺复兴”的意义更多的是“新生”的一面,因为这一时期相比中世纪来说,文化上有着令人惊异的觉醒!是在以一种新的时代精神打破教会的精神统治和思想上的禁锢, 借助对欧洲传统文化的复兴来创建新的文化,是长期以来为宗教神学思想所束缚的理性的觉醒和人性的复苏,是一场新的文化建设运动 “人文主义” 是文艺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