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联机系统调试要求.docx
4页多联机系统调试要求.冷媒管路吹污1. 冷媒管吹污必须使用氮气,不允许用其他气体代替2. 冷媒系统管路长且分支管路多,应分段进行吹污,吹污时所有阀门(除安 全阀 外)处丁开启状态以保证吹污效果排污口选择在系统最低处3. 将氮气瓶通过减压阀与冷媒管一端相连,向系统充〜 的氮气,另一端用手 或其 他材料堵住,压力升高到无法抵住时,快速放开,反复多次,可将杂物活理干 净4. 迅速放开管口时,应注意操作安全,防止吹出的污物伤人5. 系统检查可用白布放置在排污口 300〜500mm 处观察 5 分钟,无污物则认 为 合格6. 冷媒管焊接过程中如管内铜氧化膜产生的过多, 可用活洗的方法进行处理, 活 洗采用无水洒精或四氯化碳,无水洒精易挥发、吸水,最好采用四氯化 碳活洗气密性试验1. 气密性试验使用氮气,不允许用其他气体代替2. 气密性试验应在不连接室外机情况下进行,否则易使外机截止阀因关闭不 严,造成氮气泄漏到外机系统中,污染制冷剂3. 加入氮气时,从高低压两侧同时进行,加压分三阶段进行,先加至 ,检查有 无泄漏,如果没有大的泄漏点,五分钟后在加至,检查有无漏点 ,无泄漏, 将压力升至4. 用肥皂水对焊口和喇叭口逐个检查,如有泄漏,会有气泡冒出。
5. 检查完毕,记录当时的温度和压力,放置 24 小时,压力无下降为准(环 境温度会影响系统内的压力,一般环境温度每变化 1° C,系统压力会有的变化)6. 如压力 24 小时降低以上,乂查不出明显的漏点,则应分段检查,逐步缩 小漏 点的范围7. 如果系统有漏点并处理完毕后,应重新加压至,并放置 24 小时再观察8. 气密试验合格后,如系统暂不调试,应将管道压力控制在左右三. 真空泵选择1. 多联机系统由于管路较长,为提高排空速度,建议选用〉50L/M的真空泵2. 真空泵应能使系统真空度达到-755mmHg以下3. 为防止润滑油逆流进入冷媒系统中,应采用带有电子单向阀的真空泵四. 真空十燥1. 抽真空应从高低压两侧同时进行,从任何一侧都无法达到满意的真空度2. 将双头压力表接在气管和液管截止阀的维修口上, 运行 2 小时以上,真空度应能达到-755mmHg以下,如达不到,则系统有泄漏点或有水分3. 向系统加入少许冷媒气体,使系统压力达到 0Kg/cm2 以上,继续抽空 2 小时,使系统的真空度达到一 755mmHg 以下五. 真空保持试验关闭表阀使系统在-755mmHg真空下保持1小时,以真空表指针不上升为合 格,如真空度上升则有泄漏点或水分。
六. 冷媒添加1. 追加冷媒应在真空十燥完成后或制冷运转时进行2. 将冷媒钢瓶、双头压力表通过软管依次连接在室外机的高、低压阀上,打开钢瓶阀,将管内的空气赶出3. 添加冷媒必须使用磅秤或电子秤,称重定量加氟,严禁按 I、U (电流、电压)或经验估计值加注4. 添加冷媒应根据液管直径和长度经计算后确定,冷媒应以液态方式充注6. 冬季室外温度较低,添加冷媒时可以用温水把钢瓶加热来加快添加速度7. 加注完毕后,对阀门部位进行检漏,防止冷媒泄漏,并将添加量填写到冷媒充注表格里是否添加冷冻油)七. 调试前准备工作1. 配电连接是否正确牢固可靠,开关容量线径是否符合规范要求2. 外机接地电阻V 4欧姆,用500V兆欧表检查对地绝缘电阻〉2兆欧姆3. 电源电压、相序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用万用表测量电源电压,应在额定电 压 土 10%内,控制线连接正确牢固可靠4. 对照施工图纸检查冷媒配管连接是否正确,管径及分歧管型号是否与图纸 相 对应,检查喇叭口连接是否良好5. 对照图纸检查信号线系统,连接是否正确,线径及线色是否与图纸相对应6. 冷凝水管坡度是否正确,是否做过排水试验,保温是否全部完成7. 设备与冷媒管、冷凝水管软接是否保温,保温无缝隙。
8. 确认添加冷媒是否定量加氟9. 高压截止阀、低压截止阀、均油阀是否全部打开10. 设备通信地址是否已经设置完成,有无重复设定11. 确认内机电脑板拨码开关、跨接线的设置是否正确八. 设备供电1. 接通室外机电源,开机运转前,必须保证机组预热 6小时以上2. 室内机通电,检查外机数码管、内机线控器或遥控器是否正常3. 外机检测内机台数与实际是否一致九. 系统调试1. 系统调试分制冷试运转和制热试运转2. 开机运转,设定风速为高速,运转半小时以上,记录运转电流、高压压力、 低压压力、排气管温度、吸入管温度、频率等参数3. 制冷运行时,内机送回风温差1O0C以上;制热运行时,内机送回风温差 140C 以上为正常4. 室内机可自动或手动设定地址,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5. 与甲方人员一起检查空调效果,如出现故障,参照《维修手册》故障代码和检测方法对故障进行分析和排除,并将维修措施及机器编号记录活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