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初唐宫廷诗及其新变.doc
22页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唐诗在发端阶段为盛唐时代的到来,作了哪些准备工作了解初唐诗歌的概貌,对几位重点作家的作品能进行理解性的分析文学史的讲述与具体作品的分析必须相结合,通过作品展示初唐诗歌发展的历程,注意避免过多地进行抽象论述在掌握课件内容的基础上,还需扩充阅读教材中选录的其他诗作注意把握自己的阅读体验,必要时可试着写些感受性的文字一、贞观诗风唐初三、四十年间,诗坛仍隶属于宫廷主要是以唐太宗李世民及其群臣为中心展开一开始多述怀言志或咏史之作,刚健质朴而贞观诗风的新变,则起于对六朝声律辞采的模仿和拾掇在唐太宗的诗中,常常体现了壮大怀抱与华美词采的并存例如作于贞观四年(630)的《经破薛举战地》诗,"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这四句刚健豪迈,然而诗中却也有"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一联,带上了六朝雕琢辞采的痕迹,与全诗的气格就不大协调了另外,杨师道、李百药都是北方文人,早年写 诗状况于吸收南朝诗歌的艺术技巧,有一些较为成功的作品,但他们后来成为唐太宗器重的宫廷诗人,把诗作为唱和应酬的工具而琢磨表现技巧,多奉和应制之作,尽管在声律辞藻的运用方面日趋精妙,但在风格趣味上已日益贵族化和宫廷化了。
贞观诗风的宫廷化倾向,与受南朝文化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太宗李世民是个爱好文艺的君主,现存的太宗诗里,感时应景、吟咏风月的多达五十余首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虞世南等人所编的《北堂书钞》、《文思博要》、《艺文类聚》等类书,成为宫廷诗人的作诗工具,以便于应制咏物时摭拾辞藻和事典,把诗写得华美典雅这原是南朝文士作诗的积习,虞世南和许敬宗等人的创作中均有所反映尤其是许敬宗的诗,对仗虽工而流于雕琢,文采虽丽而无生气,缺乏美的情思意味 二、上官仪 1、上官仪和上官体 上官仪(608?-644), 字游韶,陕州(今河南陕县)人贞观初年进士及第,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当时唐太宗很喜欢写诗文,经常让上官仪替自己修改草稿,还让他与自己唱和每当宫廷宴会时,都要召上官仪来写诗唐高宗时官至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位居宰相,后因建议高宗废皇后武则天,为武氏嫉恨又因梁王李忠谋反事受牵连,下狱而死 上官仪在贞观年间所作的应制诗,就以属对工切和写景清丽婉转而显得很突出如《早春桂林殿应制》中的"风光翻露文,雪华上空碧"一联,即体现出诗人的杰出写景技巧和善于营构明秀灵动的诗境的能力,这种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的诗作,把五言诗的体物写景技巧大大地推进了一步,成为人们模仿取法的一种新的诗体,当时人称之为"上官体"。
上官体的主要特征是以歌咏宫廷生活,为唐王朝歌功颂德、点缀升平为基本内容,语言艺术上则表现出倾慕齐梁、典丽精工、绮错婉媚的风尚上官体的积极意义在于体现了一种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在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破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把六朝以来的对仗技巧加以程式化,提出"六对"、"八对"等名目,成为后人写作近体的一种规范,在律诗定型过程中,起过一点推动作用但上官体诗的题材内容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由于宫廷诗人大多功成名就,志得意满,生活接触面也比较狭窄,所以诗歌的变革任务不可能由他们来承担上官体诗人除上官仪外,还有唐太宗、虞世南、李百药、杨师道、长孙无忌、李义府等唐太宗《晋祠铭》 唐太宗《温泉铭》 2、上官仪《入朝洛堤步月》鉴赏入朝洛堤步月上官仪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注释】广川:此指洛阳的洛水长洲:此指洛水两岸的洛堤鉴赏】据刘餗《隋唐嘉话》载,唐高宗"承贞观之后,天下无事,仪独持国政尝凌晨入朝,巡洛水堤,步月徐辔",即兴咏了这首诗,当时一起等候上朝的官员们,觉得此诗"音韵清亮","望之犹神仙焉"。
可见这首诗是上官仪在唐高宗龙朔年间(唐代年表链接)为宰相时所作,在当时影响很大这首诗是写他在东都洛阳皇城外等候入宫朝见时的情怀唐初,百官上早朝并没有地方可供休息,必须在破晓前赶到皇城外等着东都洛阳的皇城,傍洛水,城门外便是天津桥唐代宫禁戒严,天津桥入夜落锁,断绝交通,到天亮时才开锁放行所以上早朝的百官都在桥下洛堤上隔水等候放行入宫前二句写驱马沿洛堤来到皇城外等候以洛水即景起兴,流露出承恩得意的神气,的确表现出一种心意悠然、镇定自若的宰相风度后二句即景抒怀,这是秋天的一个凌晨,曙光已见,月挂西山,宿鸟出林,寒蝉嘶鸣,野外晨风吹来,秋意更盛这首诗缘情体物,密附婉转而绮错成文,音响清越,韵度飘扬,有天然媚美之致和雍容典雅之态,代表了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 三、虞世南1、虞世南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历仕陈、隋、唐三朝,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公,人称"虞秘监"、"虞永兴"太宗有失,他经常犯颜直谏,得到太宗的尊敬,称赞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虞世南是初唐宫廷诗人之一,《全唐诗》存其诗一卷他也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曾经师从王羲之的后人智永法师,得到了二王的真传,还做了唐太宗的书法老师,两人经常在一起讨论经史书法。
有一回,唐太宗临摹王羲之的字帖,因为"戬"的"戈"脚总写不好,就让虞世南补上,然后拿给魏征看,直言不讳的魏征说道:"圣上的临帖中,只有'戬'字中的'戈'非常逼真"唐太宗听了,感慨道:"看来只有虞世南对王羲之的笔法体会最深啊"他与欧阳询、诸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法家,其书圆融遒丽,外柔内刚,风格与他的诗颇有相通之处最著名的书法作品有《孔子庙堂碑》、《汝南公主墓志》等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2、虞世南《蝉》鉴赏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注释】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就像下垂的冠缨古代常用"冠缨"来指代贵宦流响:形容蝉声的长久不已,悦耳动听藉:通"借",凭借、依靠鉴赏】蝉栖息在高处,以餐风饮露为生,古人便认为蝉是一种生性高洁的动物,写了许多以蝉为题的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虞世南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朝诗人咏蝉时代最早的一首蝉在诗中被人格化了,"垂緌"暗示显贵的身份,这在一般人心目中,"贵"与"清"是矛盾的,而诗人却把两者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为第三、四句中"清"无须借助于"贵"作反铺垫"流响出疏桐"中的"出"字,形象地表达了蝉声的传送,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也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蝉声远传,一般人都会认为那是借助了秋风的传送,诗人却从全新的角度入手,强调这是因为蝉所处的位置高,声音自然就传播得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涵着一个道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权势地位等外在的凭借,自然能声名远播"非是藉秋风",这是一种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那种雍容不迫的风度和气韵 一、沈宋体1、什么是沈宋体"沈宋"是初唐武则天时期的宫廷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合称所谓"沈宋体",是指以沈、宋诗为代表的、内容多为奉和应制、巵从侍宴而形式上对仗工整、平仄谐调、词采精丽的五、七言律诗 2、沈宋体对唐诗发展所作的贡献沈宋体对唐诗发展所作的贡献主要是使唐代律诗的体制得到定型沈、宋都是因文才受到赏识而选入朝中为官,置身宫禁而优游卒岁的馆阁生活,使他们的诗歌创作多限于应制酬唱和咏物、赠别,点缀升平,标傍风雅,难免以词藻文饰内容贫乏之弊同时,也使他们有较为充裕的时间琢磨诗艺,在诗律方面精益求精,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具体作法是,除了一联之中轻重悉异之外,还要求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平仄相粘,并把这种粘对规律贯穿全篇,从而使一首诗的联与联之间平仄相关,通篇声律和谐。
中唐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序》中说:"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这是最早有关"律诗"定名的记载,故沈、宋之称,也就成为律诗定型的标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以遵守粘对规律为声律格式的五言律的定型,在唐代近体诗的演变过程中实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它不仅完成了由永明体的四声律到唐诗平仄律的过渡,有易于识记和掌握运用;而且具有推导和连类而及的作用,是一种可以推而广之的声律法则如在五言近体的范围内,即可由五言律,推导出五言排律和五言绝句的体式更重要的是,可以五言律的基础上,每句前面加两个字,即可推导出一个近体七言诗的声律格式,如七律、七绝等所以在五言律趋于定型之后,唐代诗人成功地将这种律诗的粘对法则,应用于七言体诗歌,于唐中宗景龙年间完成了七言律诗体式的定型二、沈佺期1、沈佺期沈佺期(约 656-71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武则天时,官至考功员外郎后因谄事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流放驩州唐中宗时,历官修文馆直学士、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死于开元初年《全唐诗》编其诗为三卷2、沈佺期《独不见》鉴赏独不见沈佺期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玉门关遗址(在唐代边塞詩歌中,既有別离的苦愁,又有立功绝域豪情) 【注释】独不见:这是一首拟古乐府的七律,取诗中之语为题诗题一作《古意》或《古意呈乔补阙知之》卢家少妇:梁武帝《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东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诗句即用此歌郁金堂:以郁金装饰的厅堂郁金是一种植物,可作香料,玳瑁梁:以玳瑁为装饰或绘成玳瑁色的屋梁玳瑁是一种海龟,其龟甲可制装饰品寒砧:砧就是捣衣石,古代女子缝制衣服前,先要将衣料捣过因天气转凉时,需赶制衣服,妇女们每于秋夜捣衣,故砧常称"寒砧"、"秋砧"捣制衣服,常常是为了寄给远出离家的人,所以又多与思念亲人之情相联系 辽阳:今辽宁省一带,唐时为东北边防要地白狼河:又名大凌河,在今辽宁省南部,河的北面即辽阳地区丹凤城:指京城长安,是卢家少妇居处谁为:谁使流黄:一种黄紫间色的丝织品,这里指少妇的帷帐或所捣之衣鉴赏】这首诗描写别离相思,以海燕双栖起兴,从环境气氛的渲染中,表现出思妇孤独的心情。
武则天统治时期,七律还不盛行沈佺期的这一首泛写征夫思妇的愁怨的七律,算是写得比较流畅工稳的不过,它还是有着早期七律的特征首先,诗是拟古乐府的,写的也是乐府旧题的老题材,未必是当时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这种拟乐府,在后来的律诗中,是很罕见的其次,诗的体裁虽为七律,韵味仍不脱古体,在章法上也不讲究什么起承转合,只是径直写去最后,在遣词造句和对仗运用上,也显得比较拘谨规矩,不象后来盛唐诗人写律诗那样,多喜欢炼字炼句,变格变调,出奇制胜 【附录】英译: BEYOND SEEINGShen QuanqiA girl of the Lu clan who lives in Golden-Wood Hall,Where swallows perch in pairs on beams of tortoiseshell,Hears the washing-mallets' cold beat shake the leaves down.... he Liaoyang expedition will be gone ten years,And messages are lost in the White Wolf River....Here in the City of the Red Phoenix autumn nights are long,Where one who is heart-sick to see beyond seeing,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