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少教多学理念推动素质教育改革.doc
12页以少教多学理念推动素质教育改革【摘要】:“少教多学”是新加坡教育体系改革中的重要理念,强调的是从教学内容的数量转向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新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 “少教多学”教育理念为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我国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改革具有十分积极的借鉴意义关键词】:少教多学 素质教育 教育改革新加坡教育发展在经历了生存导向阶段和效益导向阶段后,开始了以能力为导向的教育在此阶段,新加坡教育部推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以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而“少教多学”教育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改革自 2005 年开始,新加坡政府推行“少教多学”教育改革,强调教育从过去重视教学数量转变到现在重视教学质量,即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使学生乐于学习并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这个教育理念与近年来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教育措施和口号相一致因此,研究新加坡的“少教多学”教育改革措施和实施情况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乃至大学教育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 “少教多学”的基本内涵“少教多学”并非新加坡独创的教学思想,在新加坡提出这一教学理念之前,各国教育学家都曾有相关的论述。
早在前秦时期, 《学记》中即提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孟子认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重在善于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 ”叶圣陶先生也提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 “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 ”;“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率至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谈到自己的教学理想时说:“要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我们应该使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随着他的成熟程度允许他有越来越大的自由;由他自己决定要学习什么,他要如何学习以及在什么地方学习及受训这应成为一条原则 ”以上诸多论述都是对“少教多学”的教学思想的阐释。
少教多学” ,不是让老师减少投入,而是强调教师要更好地教,把教学重点从重视教学内容的数量转向重视教与学的质量上来,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多教,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学上来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单纯为了考试,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正如新加坡前教育部部长尚达曼所说:“少教多学是呼吁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沉浸到学习中,为他们的未来做准备,学习并非为了测试与考试,质量是少教多学的核心精神 ”同年,在教育部工作规划研讨会上,尚达曼进一步指出:“少教多学”就是“更少地依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重复的考试和缺乏个性的教学模式,而更强调从经历中发现,强调个性化教学,学习终身受用的技能,通过创新而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塑造学生的性格 ”而且要创造更多的“全面学习”机会,使“学生不再简单地追求课业成绩,而是培养未来发展所需要具备的特质、性格和气质” 换句话说, “少教多学”强调教学方式和学习过程的创新,使教育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实际上, “少教多学”教育理念触及的是教育的核心,即为什么教、教什么以及怎样教的问题新加坡教育部对这几个问题给出了更详细的答案:“为什么教” ,即在教育中要牢记更多地为了学生,而非追赶教学进度;更多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而非使学生产生对失败的恐惧;更多地促进学生了解事物的本质,而非仅仅传递信息;更多的是为人生的考试,而非考试的人生。
教什么” ,即在教育中要更多地进行全人教育,而非灌输科目知识;更多地以价值为中心,而少以成绩为中心;更多地重视学习的过程,而少强调学习的结果;更多地提出激发思考的问题,而少提供现成的答案怎样教” ,即在教育中更多地促进投入型学习,少些简单操练;更多地进行差异性教学,少些千篇一律;更多地引导、协助和示范,少些讲授、灌输;更多地进行形成性、定性评估,少些总结性、定量评估;更多地激发创新和创业精神,少些程式化、标准化 二、新加坡推行“少教多学”教育理念的举措“少教多学”提出后,新加坡教育部采取多项改革措施,各学校也进行了多种有益的探索,使“少教多学”教育理念得以卓有成效的落实1、削减课程内容削减学校课程内容,给予学校和教师相对更多的空间来进行课程和教学设计,促进学校和教师把教学焦点转移到重视革新及创意思考、终身学习及群体合作精神的培养上来从 2005 年开始,小一至小五华文课文删减了 10%至 15%的内容小学至初中的数学课程内容分别削减了 10%到 2010 年,新加坡中、小学各科课程内容均减少了 10%至 20%教材删减后剩余的教学时间,学校开设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教师则自行安排授课内容。
2、减少功课量减少书面作业,确保学校有足够的时间向学生灌输国民教育意识,教导咨询科技,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思考圣玛格烈小学把学生功课时间从平均每天 2小时减为 1.3 小时,降了 35%裕廊中学的科学课程,尝试不给学生任何功课,取而代之的是团体工作学生通过团体工作进行学习和拥有机会到实验室进行实验3、倡导新教学方法创设体验式或探究式的学习情境,来探索如何使学生获益更多,并设立学校创新基金支持学校的创新计划毅道中学采用了问题解决、戏剧表演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者;南华中学实验“反刍式单元教学法” ,增加学生华文学习的参与机会;四德小学则开展“学习之旅” ,带学生去社区,集市,商店上课,整合语文、数学、美术等各学科,强调学生体验4、改进评估方式改革原来只重视学术成绩的“学校排名榜” ,而代之以涵盖学校在学术成绩、学术增值、体能艺术以及教学、教师福利、学生德智体美等治校运作成绩方面的“学校成就榜” ,促进学校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科考试也实施改革,通过改革把考试的重心转移到学生能力考核上来以华文考试为例,2006 年实施修订的华文考试格式,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增加联系语境的测试和听、说部分的比重;2007 年学生在作文考试中允许使用便携式中文电子字典。
通过改革把考试的重心转移到学生能力考核上来5、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增加教师和教师,为有效落实“少教多学”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教育部调高学校的人力津贴,学校利用这笔津贴聘请文员、教师助理或专家,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从 2007 年起,教育部为每所学校增派一名“课程辅助项目执行员” ,来统办所有课程活动的行政工作,其他教师则有更多的时间检讨教学和课程内容的安排此外,允许每所学校减少 2 位资深教师 30%的上课时间以便他们指导新教师6、协助教师专业发展成立教师专业发展中心,通过多种途径为教师提供专业辅助:一是提供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推出“教师职业发展持续模式” ,以帮助教师提高专业技能;实施“教师专业与个人发展配套”计划二是发挥资深教师专长成立“卓越专业培训中心” ,组织专业教研活动,协助教师专业发展;推出“提携新教师计划” ,培训新入职的教师,有效地传授教学技能三是实行“教师实习计划” 给教师提供到保险、银行、经济发展局和国家卫生保健集团等机构实习的机会,了解相关部门情境,丰富教学资源此外还提供到国外实习的机会,以便教师开阔视野7、减少班级人数从 2005 年起小学一年级班级人数从 40 人减至 30 人。
2006 小学二年级班级人数减至 30 人,之后陆续延伸到中学小规模的班级建制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更好地实行因材施教,更多的组织课堂活动8、扩大课程辅助活动范围扩大课程辅助活动的范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项目丰富多彩的课程辅助活动一般通过成立社团的方式开展,如鼓励学生参加制服团体、乐队、消防队、合唱团、戏剧社、舞蹈社、新闻社、艺术团、读书俱乐部、环保社、藤球队、棒球队、羽毛球队、垒球队、篮球队、足球队等团队活动南华中学成立了机器人设计俱乐部、IT 媒体俱乐部,开设了录像新闻、戏剧文学课等基督教会中学开设了“探险学习活动课程” 、美雅中学开设了“机器人企业课程”各行各业专家的指导令参加课程的学生获益匪浅9、给予足够的财政保障新加坡投入专项经费以资助学校落实“少教多学” 以教育部长尚达曼在任期间为例,从 2007 年开始的 3 年里,每年拨款 2.5 亿元,为教师调整待遇、提升专业水平;2008 年拨款 3.8 亿元,推出“教师专业与个人发展配套 2.0 提升版” 2008 年教育部新批准 100 所学校的“少教多学”计划书,并拨款 159 万元资助学校三、新加坡“少教多学”教育理念对于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几年来,新加坡参与“少教多学”教育改革的示范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方法革新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促进了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实施。
“少教多学”教育改革的特色体现在为学生定制个性化课程、提高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注重学校领导的专业发展这三个方面,这三方面的经验为推动我国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提供了积极的启示1、尊重差异,为学生定制个性化课程新加坡“少教多学”强调尽量为每个学生定制合适的课程,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使每个学生的个性优势得到充分展示和发挥为学生定制个性化课程是教育个性化对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现代社会要求教育改变原来注重共性、忽视个性的做法,在注重发展人的共性的同时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力和特长每个学生在年龄特征、心理变化、知识结构方面与其同龄人有相仿的共性,但在兴趣、爱好、气质、能力等不同方面也存在着独特性,学校课程的组织、选择、实施必须尽可能地面向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采取多元化的形式、弹性化的结构、多样化的内容,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度,培养学生的独特性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逐渐突破了单一的国家课程管理体制,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并努力打破学问中心、必修课中心的思想,注重课程内容的充实,增加选修课,开设综合课程但在现实的教学中, “学问中心、必修课中心”的思想还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学校、教师及学生忽视选修课的设置及教学。
为了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增强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注重时代感,扩大信息量,在保留基础性的同时,使其具有迁移性、多样性同时重视选修课的设置,增大选修课的比例,增设选修学科,使学生能够真正享有按自己的兴趣、特长、能力等选择课程的机会为学生定制个性化课程,可以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以及独立有效思维的时间,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主动地发现、探索、研究、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解放学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要进行生动的创造” 因而学校课程设置必须给学生以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敢于去想象、动手,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动机,鼓励学生形成创造意识2、解放教师,提高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新加坡“少教多学”教学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一定比例的削减,给教师更多自主设计课程的时间和空间,注重教师对教学的反省及“学习化团体”的建立这实际上是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提高了教师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专业自主”是指教师或教师团体,在其专业规范下,依其专业知能,对其专业任务或工作,可享有专业判断,即自由执行不受非专业成员的干预 ”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