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生物学无脊椎古生物学课件.ppt
44页无脊椎古生物学 一、原生动物门---蜓亚目 二、腔肠动物门珊瑚纲 三、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头足纲 四、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 五、 腕足动物门 六、半索动物门笔石纲 七、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八、古植物 n 一、原生动物门---蜓亚目(一)原生动物门 (Protozoa)概述 1、概况 原生动物是最低等的真核单细胞动物,只有一个细 胞但它是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有机体,具有新陈 代谢、感应刺激、运动、繁殖等功能 原生动物没有真正的器官,但细胞分化产生“类器官 ” 如鞭毛、纤毛、伪足就是运动类器官 原生动物个体微小,由细胞质+细胞核组成,一般需用 显微镜才能看到,属微化石有些原生动物具有骨架 或坚硬的外壳 原生动物分布广泛,生活在淡水、海水、潮湿的土壤 中,有的营寄生生活原生动物门(举例)2、原生动物门分类Protozoa Category n 根据运动类器官的有无和类型分为4个纲: 鞭毛虫纲—1条或数条鞭毛;无重要化石 孢子虫纲—无运动类器官,寄生生活,无化 石 纤毛虫纲—体表具许多短纤毛,化石稀少 肉足虫纲—具伪足;化石丰富,比较重要的 有放射虫目和有孔虫目(二)有孔虫目(Foraminiferida) 1、一般特征 壳微小,壳径0.02-110mm,一般在10mm以下, 大多具矿质矿质 硬壳,壳上有开口或小孔,故名有 孔虫(细细胞质质+细细胞核) 有孔虫由一团团原生质组质组 成 外质质---薄而透明,分泌外壳,伪伪足由此伸出 细细胞质质 内质质---颜颜色较较深,位于壳内,具1个或多个核2、有孔虫壳的基本构造3、有孔虫壳的繁殖方式 通常有两种生殖方式: 无性生殖:细胞分裂,分裂后的每一部分发育成 新个体 有性生殖:配子母体产生带鞭毛的配子,两个配 子结合成合子,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 同一物种在它的发育过程中,两种生殖方式有次 序地相互交替进行的生殖现象称为世代交替。
有孔虫以世代交替的方式进行繁殖有孔虫的世代交替示意图4、有孔虫壳的双形现象 无性世代所产生的壳(配子母体的壳),其初房 大,壳室少,个体小—微球型壳 有性世代所产生的壳(裂殖体的壳),其初房小 ,壳室多,个体大—显球型壳 显球型个体行有性生殖,产生微球型个体 微球型个体行无性生殖,产生显球型个体 双形现象—同一种由于世代交替,产生了两种( 微球型、显球型)不同类型的壳 5、有孔虫的生态及地史分布 生态态:绝绝大多数海生 少数生活在泻湖、河口等半咸水环环境, 或超过过正常盐盐度的水中生活 个别别属可生活在淡水中 地史分布:寒武纪纪Canbrian到现现代 Rec.三大繁盛期-- 石炭纪纪Carbiniferous-二叠纪纪Permian 侏罗纪罗纪 Jurassic-白垩纪纪Cretaceous 古近纪纪—新近纪纪6、有孔虫的分类 n网足虫亚目Allogromiina:∈-Rec. n串珠虫亚目Textulariina:∈-Rec. n内卷虫亚目Endothyriina:O-T n蜓亚目Fusulinina:C-P n小粟虫亚目Miliolina:C-Rec. n轮虫亚目Rotaliina:C2-Rec. 分类依据:壳质成分、壳的微细构造房室、口孔、 生活方式等(三)蜓亚目(Fusulinina) 1、概况 分类位置:属肉足虫纲(Sarcodina) 有孔虫目(Foraminiferida) 地史分布:早石炭世晚期出现;早、中二叠世最 繁盛;晚二叠世末灭绝 地层意义:蜓类演化迅速、地理分布广、数量多 、特征清晰,是全球C-P纪重要的标准化石,具有 重要的生物地层学意义2、蜓壳的基本特征 大小:一般4-5mm,小者不到1mm,大者可 达3-6cm 形态:纺锤形、椭圆形、圆柱形、球形、 透镜形3、 蜓壳的形态4、蜓壳的基本构造(1)Fusulinina structure 初房与旋壁初房:位于壳的中央,一般呈圆球形,最早形成 的房室 旋壁:虫体分泌的硬体,它围绕一假想轴增长, 同时向旋轴两端伸展,包裹内部的房室4、蜓壳的基本构造(2) 旋圈,隔壁,房室,口孔 旋圈:旋壁围假想轴旋转一圈,称一个旋圈 隔壁:旋壁前端向内弯曲形成隔壁,平或褶皱 房室:相邻隔壁间的狭长空间,一旋圈内多个 口孔:每个隔壁基部中央的缺口蜓壳的构造示意图4、蜓壳的基本构造(3)通道,旋脊,列孔,拟旋脊通道:前后房室的口孔连通成为通道 旋脊:通道两侧的两条隆脊(三角形突起) 列孔:隔壁基部有一系列规则的小孔 拟旋脊:列孔两旁的次生堆积物壳形的变化: 5、蜓壳构造的变化(1)壳长—平行于轴方向上壳的最大长度 壳宽—垂直于轴方向上壳的最大宽度 按长、宽比例分为三种: 长轴型 壳长壳宽 纺锤形壳 等轴型 壳长=壳宽 球形壳 短轴型 壳长壳宽 透镜形壳蜓壳类型(壳形变化)示意图5、蜓壳构造的变化(2) 隔壁的变化: •平直—一般为早期低级的蜓类 •隔壁两端褶皱 •全面褶皱—部分高级蜓类 5、蜓壳构造的变化(3) 旋壁的变化: 旋壁由数层物质组成,有原生壁和次生壁 原生壁---致密层,透明层,蜂巢层 次生壁---内、外疏松层 致密层:一层薄而致密的物质。
在薄片中呈一条黑线 所有蜓都有致密层 透明层:位于致密层之下,一层透明的壳质,成分为 方解石(一般较低级蜓具有)5、蜓壳构造的变化(4) 旋壁的变化: 蜂巢层:位于致密层之下,一层较厚具蜂巢状构造 的壳层,呈梳状,断面为多角形(高级蜓) 疏松层:位于致密层上、下方,或透明层下方一 层疏松不均匀的灰黑色半透明层 位于致密层之上的叫外疏松层;位于壳壁内表面的 叫内疏松层 终壳圈的外面不见外疏松层,说明疏松层为次生堆 积物蜓壳旋壁微细构造示意图5、蜓壳构造的变化(5)旋壁的组合类型:单层式、双层式 n 单层式: 只有致密层 双层式: 致密层+透明层 Palaeofusulina 致密层 +蜂巢层 SchwagerinaPalaeofusulina 双层式(致密层+透明层)旋壁的组合类型三层式 致密层+ 内、外疏松层 Pseudostaffella 致密层+蜂巢层+内疏松层 Verbikeena Pseudostaffella 三层式(致密层+ 内、外疏松层) Verbikeena 三层式(致密层+蜂巢层+内疏松层)旋壁的组合类型 四层式 致密层层+透明层层 +内、外疏松层层 Fusulina, FusulinellaFusulinella 四层式(致密层+透明层 +内 、外疏松层 )5、蜓壳构造的变化(6) 副隔壁 由旋壁的蜂巢层向下延伸聚集形成的薄板,比隔 壁略短。
是高级蜓类的一种特殊构造 轴向副隔壁—与隔壁平行 旋向副隔壁—与隔壁相交 高级蜓类具有两种副隔壁,如Yabeina6、蜓类的研究方法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Fusulinina 蜓个体小,包旋壳,只有 切片才能研究 内部构造 轴切面-通过初房,平行 于假想轴(旋轴)的切面 旋切面-通过初房,垂直 旋轴的切面 弦切面-不通过初房平行 于旋轴的切面 斜切面-与旋轴斜交的切 面蜓壳切面方向示意图6、蜓类的研究方法(续) 轴切面—通过初房,平行于假想轴(旋轴)的切面; 可见:初房、旋圈、旋脊或拟旋脊、褶皱的隔壁 旋切面—通过初房,垂直旋轴的切面; 可见:初房、隔壁、房室、拟旋脊、旋圈多少 弦切面—不通过初房平行于旋轴的切面; 可见:隔壁褶皱情况、旋脊或拟旋脊 斜切面--与旋轴斜交的切面轴切面轴切面轴切面、旋切面7、蜓类的演化趋向(1)evolution trends of Fusulinina 壳体变大:小者1mm,大者可达数cm 壳形变化:短轴型(透镜形)等轴型( 圆球形)长轴型(纺锤形,长圆柱形) 旋壁构造复杂化:单层—三层—四层— 蜂巢层—出现副隔壁 隔壁褶皱:平直—两端褶皱—全面褶皱 ↗少数平直 旋脊:粗大—细小—消失 ↘变成拟旋脊蜓的演化趋向示意图7、蜓类的演化趋向(2)evolution trends of Fusulinina 隔壁平直或轻轻微褶皱皱 旋壁四层层式或三层层式 旋脊显显著隔壁褶皱皱强烈 旋壁蜂巢层层式 旋脊不发发育或消失隔壁平直 出现现副隔壁 拟拟旋脊发发育隔壁、旋壁、旋脊在演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8、蜓类的生态及地史分布 ecology and geological history of Fusulinina 生态:蜓类是浅海底栖动物,生活于 100m左右热带、亚热带平静浅海中。
地史分布:始现 C13 极盛 P2 衰退 P3 灭绝 P末9、蜓在不同地质时期的特征C13 :始现;个体小;透镜状,圆盘状(短轴 型);旋壁单层式及双层式;隔壁平直;旋 脊小(Eostaffella,Millerella) C21:个体稍大;近方形,纺锤形;旋壁三层 式、四层式;隔壁平直或两端褶皱(有的较 强烈);旋脊发育( Fusulinella,Profusulinella) C22:个体增大;旋壁出现蜂巢层;隔壁褶皱 趋于强烈;旋脊发育(Triticites )9、蜓在不同地质时期的特征(续)P1-2:壳体一般较大;纺锤状、圆柱状;旋壁蜂 巢层式;隔壁褶皱强烈;旋脊消失( Parafusulina) 另一部分隔壁平直;副隔壁及拟旋脊极盛 出现拟旋脊和列孔为中二叠世的蜓 P3:趋于衰退,个体小;旋壁二层式(致密层+ 透明层);隔壁褶皱强烈而规则;出现特殊形 状的蜓(Palaeofusulina, Codonofusiella) P33: 绝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