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临汾市第六中学七年级数学 《实践与探索》教案.doc
3页6.3实践与探索——工程问题【教学目标】1、 经历探索性问题情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2、 通过对开放性问题的探索,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探索兴趣教学重点】探索开放性问题的解决思路与方法【教学难点】尝试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法指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一、 回顾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实践与探索的问题1和问题2,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有关工程的问题3我们在小学遇到工程问题的时候,常将工程总量看作是单位1,并有这样的公式:二、 学习新知在课本问题3 当中,给出了这样的情境:“课外活动时李老师来教室布置作业,有一道题只写了:“学校校办厂需制作一块广告牌,请来两名工人,已知师傅单独完成需4天,徒弟单独完成需6天,就因校长校长叫他听一个而离开教室1、课本中没有给出具体的问题,那么我们能不能对此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呢?5分钟时间,小组讨论出自己要添加的问题,若题目中条件不够,可自己加条件2、小组讨论过后,派自己的代表将问题写在黑板上写出题目的给小组加分)3、逐个分析学生提出的问题后,选出3个有代表性的问题:(1)师徒做广告牌,师傅单独做4天完成,徒弟单独做需6天,合作2天后,由徒弟单独完成需几天?(2)徒弟做了3天,徒弟生病,其余师傅做,问师傅做了几天?(3)师傅与徒弟合作后,由徒弟完成,剩下的需几天?4、针对每一个题,给出适当的时间学生小组讨论,并在每一题讨论过后,选出学生代表上黑板讲解,并写出解题过程。
提出要求:(1)在讲解时,要先对题目进行分析,讲出做题的总思路,并写出等量关系式来;(2)过程要标准完整,书写整齐5、由于学生提的问题中没有涉及到课本中的报酬分配问题,所以给出4分钟时间,自己计算课本中的报酬问题,并小组互相交流作案最后仍然找学生上讲台讲解思路,并写出解答过程三、小结 由课堂上学生列出的等量关系式,找出了这样的规律:若一项工程是分阶段完成的,那么可根据【教学反思】 整节课下来,学生整体气氛比较活跃,教学任务也能很顺利的完成,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样圆满的结果主要归功于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训练,以及充分的预习工作1、 平时的渗透训练在初一第一学期的时候,使学生养成了根据老师的问题提前预习,课上跟小组之内的成员互相交流、互相讨论的学习习惯而在本学期的开始,又着重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走上讲台,勇敢而又清楚的讲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锻炼2、 课前的充分准备由于工程问题是小学阶段学习的内容,而在初一第一学期时,练习的应用题都没有涉及过工程问题,所以学生们对这个问题会有所遗忘若在这种情况下,直接让学生面对这个开放性的题目,并且自问自答,那无疑是达不到应有要求和效果的。
那么在这节课之前,我针对这样的现状,出了几道简单的工程问题,可以使学生对工程问题有了再一次的熟悉,也可以为他们在上课出问题和解问题时提供了相关的模式1)甲乙两队绿化校园,若单独完成,乙队需15天,甲队比乙队少用5天完成,若;两队合作需多少天完成?(2)打印一份材料,甲需16小时,乙需20小时甲打印6小时后,乙接着打,还需多少小时才能完成?(3)某项工程甲单独完成需45天,乙单独完成需30天,若乙先单独干22天,剩下的甲乙合作,问总共用多少天可完成这项工作? 这节课之后,使我再次认识到了,课前有针对性的预习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以后也会在这方面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 3用心 爱心 专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