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毕淑敏研究综述.pdf

8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3638316
  • 上传时间:2018-09-03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44.08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毕淑敏研究综述姓名:牛辉学号: 11211000** 班级: *** 系部:人文与社会科学系1 关于毕淑敏研究综述有生必有死,死亡其实是极其平常和普通的事但是,面对死亡,人们普遍好生恶死,认为“好死不如赖活着” ,习惯于把死视为人的无可奈何的悲剧性宿命,所以人们在平时总是倾向于对“死”保持沉默,甚至拒绝谈论死亡作为两种人生状态,生和死是截然分开的,但在哲学本源上, 两者又是和通为一的”○1,这一点毕淑敏深有体会她像生一样关注死,“死亡,我确实特别关注,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对精神的一个如此重要的领域,不去考虑它,不去说它,不是一个现实人的态度 人的生存是一个向着死亡的存在,知道有一个大限,人才会去思索这个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只有懂得生命意义的人,才有勇气探讨死亡, 只有对死亡有更深入的了解,人才有可能更深地把握生命, 死亡其实是一切的本质”○2.毕淑敏是为数不多的惯常于写“死”的作家,其死亡表达成为当代文坛特有的“这一个”一、死亡的达观与生命的恒常形态她惯常选择死亡作为结构故事的精神脉络和艺术关怀的焦点,笔下既有众多昆仑将士( 《昆仑殇》)悲壮之死,也有游星( 《阿里》 ) 、秦帅北( 《伴随你建立功勋》)被诬判国的冤屈的死;既有身患不治之症的老人(《预约死亡》)苟延残喘累及他人的死,也有乔先竹(《生生不已》 )生生不已贡献于生的死;既有成幕海奶奶(《拯救乳房》)胸口被活活烂穿的恶死,也有重度烧伤的新婚夫妇(《紫色人形》)轻歌相伴相互依偎的死。

      她不是为写死亡而写死亡, 而是发现诸凡各类死亡中积极的东西,传达“人生就是一个向着死亡的存在”、 “死是生命的恒常形式”的新的死亡观念在她看来,死亡是必然的, “你可以拒绝一切,但不可以拒绝死亡拒绝可以把世俗的一切圈在外面,好像一座荒凉的古堡但死亡2 会大踏步地越过藩篱, 镇定地挡住你的去路”○3, 我们应当正视死亡,认识到死亡是生命成长的最后阶段生是不能久远的,只有死,才是永恒的,死亡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存在呼吁人们正视死亡:既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就让我们坦然面对 “死亡其实没你想象的那么玄,,根据新研究, 肌体在死亡之前已经做好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神志模糊,感觉迟钝,阈值提高到极限”○3,而我们死后,毕淑敏进一步大胆设想, “我们会化成烟,烟会在天上飞,他终究会落地构成我们生命最基本的那些微小粒子,携带着我们的信息,在宇宙中穿行那是一把打乱了的牌,只有极少数的时候,才会在化成人形我们会变成自然中的任何一种物质, 显形或是隐形地俯视着世界, 在无垠中沿着永恒的轨道盘旋”○3,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就思索死亡,和老了才思索死亡,甚至直到死到临头都不曾思索过死亡,这是完全不同的境界知道有一个结尾在等待着我们,对生命的宝贵,对光明的求索,对人间温情的珍爱,对丑恶的扬弃和鞭挞,对虚伪的憎恶和鄙夷,都要坚定很多。

      死亡的发现是个体意识走向成熟的必然阶段”○4. 二、死亡的价值与生命的自觉奉献“死亡犹如唯一的真理在那里存在” ,对于这“唯一的真理”的探索,不同的叙述者审美把握和美学表达不同一切皆是偶然、随意的,其对暴力与死亡的尽情渲染让人感到恐惧和颤栗在阎连科《日光流年》中,死成为一种宿命,所有的努力与抗争都在死亡的黑翅前化为乌有,徒劳无义毕淑敏以深沉的生命关注死亡,充分肯定死亡的意义与价值, 她笔下的死亡常常是人物主动选择的结果,“为了替他人开辟道路,为了生命永存,死是必要的正当的” 这种有如殉道者般自觉奉献的死常给人震撼和崇高壮美之感 林白驹为共产主义信仰引颈就戮,李铁3 为吹响号角用尽最后一口真气,金喜蹦为挽救战友坠下山崖, 尤天雷戍边为民血洒边境, 军人之死倍显崇高 乔先竹为创造新生命竭尽全力,最终血流而尽难产而死,向死而生的孕育之死倍显伟大夏导在癌症复发的危险中奔赴塞外, 殚精竭虑赶制的节目获奖之时,她已乘鹤远行;陶若怯为治疗疑难病症而用尽最后的精力,只因“科学是一桩需要献身精神的事业, 只有当我面对病人的时候, 我才感到自身生命的价值”○5. “我常常在作品中写到死亡这不单是因为我做过多年的医生,面对死亡简直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且因为崇高这块燧石在死亡之锤的击打下,易于迸溅灿烂的火花。

      死亡使一切结束, 它不允许反悔无论选择是正确还是谬误, 死亡都强化了它的力量 尤其是死亡之前,大奸大恶,大善大美,大彻大悟,大悲大喜,都有极淋漓的宣泄,成为人生最后的定格”○6.她透过死亡,揭示死亡背后蕴含的意义与价值,表达人的悲悯、达观的乐观态度,期冀人们把握生命,直面死亡,实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三、自然死亡的关注与生命的临终关怀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死与死是不同的,有崇高卑贱之分,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而大多数的普通人的死却“像一块鹅卵石,说不上太重, 但也不至于飘起了”○3.对于芸芸众生的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不管你如何忌讳不喜谈论,死亡却在神秘面纱笼罩下清晰存在为揭开神秘面纱, 毕淑敏亲历临终关怀医院采访,并在死者刚刚躺过的病床上躺了一段时间, “在付出了和一个报告文学家不敢说超过起码可以说相仿的劳动之后,用它们做了一篇小说”——《预约死亡》,提醒人们关注大多数普通人的自然死亡和临终关怀,倡导人们尊严地、达观地、平静地走向死亡4 一般人看来, 死亡应该是呼天抢地和鲜血迸溅的,起码要有人手忙脚乱和围观 而在临终医院里, 大多数人的最后时刻只是艰难地吁出悠悠长气, 在最后的叹息后归入永恒的沉寂。

      但这只是幸运的小部分人理想的死亡状态 其实死亡也是不平等的 对于一般人的死亡存在,调查显示,“三分之一的人是死在医院洁白的病床上,他们大部分是年轻人或高干 普通的老人就没有这番待遇了三分之一死在急救车里,家里人发现他们不行了,赶快往医院运,铁皮的救护车成了他们最后的归宿还有三分之一的老人死在家里可以说,假如你是一个平民,你多半是在没有医疗保护的情景下寂寞地死去生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作为中国人,我们画得不圆”○3.这与我们传统的陈旧的死亡观念不无关系, “我们的民族忌讳死亡 ,, 帝王将相们寻找长生不死之药,以为可以逃脱自然地法则小百姓有许多言语禁忌,他们天真地认为不谈死亡, 死亡就不会扭过脸, 给我们一个光滑的后背,, 只要活得久远,那便是福祉,是一个人德行的明证”○3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大多数人要么恐惧惊慌,手足无措,不顾一切抗“死” ,要么对痛苦不适听之任之,被动接受,消极等“死”如何平静地走向死亡,临终关怀或许可以成为我们最好的选择之一临终关怀又叫临终照顾, 是对濒死病人进行治疗和护理,使其以最小的痛苦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其本质是对救治无望病人的照护,它不以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为目的,而以提高病人的临终生命质量为宗旨。

      它是文明世界的象征,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迅速,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这一新兴的未知领域,毕淑敏在《预约死亡》、 《拯救乳房》及《女心理师》中进行了多方探索,如对临终病人采取生活照顾、心理疏导、姑息治疗等措施,着重于控制病人的疼痛,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 消除病人及其家属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使临终病人5 尊严,死得安逸○7.四、死亡形式的艺术探求与表达“中国人太看重生命的数量,忽视生命的质量在生命的末期,长度已毫无意义,关键是生存的品位”○3.既然生命末期已无生存品位而言,既然苟延残喘的死可能累及他人,那如何尊严地走向死亡这一必然归宿?“当死亡一定要降临的时候,就像一个婴儿的诞生,我们要做的是让它到来得更加舒服和顺利”○3.如果说临终关怀是对将死——死这一较长过程的关注,那么,安乐死、“在床边”、 “让死亡回归家庭”则是关于真正的死亡——生命的最后瞬间如何降临,降临何处等死亡形式的艺术探讨1、 安乐死的两难在生命的最后阶段, 面对无法忍受的病痛和毫无意义的拖延,病人及亲属都有意早日摆脱,走向“安乐” 不论是上文提及的80 多岁患皮肤癌的老人的子女要“让他安乐的了”,还是即将奔赴法兰克福留学的母亲往死路上推的小伙子, 安乐死的念头纵然如种子般在心中生根发芽,却无法在现实的土壤中开花结果。

      因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他们“怕的是天命”, “代天行道,天就会怨你僭越了名分,惩罚于你”○3,亲属不敢做,医院也不敢做 “安乐死需要群体意识,当群体还没有用法律的形式规则固定下来,做了就是犯规”○3. 安乐死不合法,在绝大多数国家,这一点毋庸置疑那安乐死是否合情合理呢?这一点见仁见智,有待商榷但小说借齐大夫之口勇敢宣称“假如我到了老年, 一定立下遗嘱, 安乐死,绝不拖累他人死也要有胆略”○3,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作者的倾向性,引发人们深沉的思考6 2、让死亡回归家庭死亡对于每个人都是新鲜命题, “人们不会活着体验死亡” 生命的终点何时到达?如何抵达, 又在哪里结束?既然安乐死行不通,继《预约死亡》,毕淑敏对这一问题的探索进一步深入, “在床边”, “让死亡回归家庭”开始进入我们的视线在她看来, 死亡时需要学习的 一个人怎样独立地走向死亡?所有走过的人, 都不会告知我们有关的经验教训每个人都要练习独自一个人“在床边”——生命的最后瞬间,保持最后的平静在《拯救乳房》中,作者有意为安疆老人安排了一场死亡盛典在小组成员的包绕下,在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家中,安疆安然离去在她看来,让一个人在他非常熟悉得环境中安然地、有尊严地结束他的生命,周围的亲人也用安详的态度来接纳这个过程,是对生命整个过程的一个呵护,这就是“让死亡回归家庭”。

      这一观点在其散文《让死亡回归家庭》中得以明确表达和阐释:在美国新奥尔良临终关怀医院, “让死亡回归家庭 让濒临死亡的人,享有最后的安宁与尊严 他们将在自己的家里和亲人的包绕之下,平静地远行我们奉行的观念是——不必抢救死亡死亡是不应该进行抢救的,, 我们的座右铭是——‘尊严地死去’这包括他是怎样洁净地来到这个世界上, 他也要怎样洁净地离开这个世界,, 在死者的身上,不要遗留有人工的化学的放射的等等强加给他的痕迹,, 我们原来是死在家里的 后来,由于科学的昌明, 我们把死亡搬到了医院于是人类最后的温热眷恋, 在雪白的抢救帷幕的包裹中, 被轻易地剥夺了,遗留下另一个现代的残忍死亡再次回归家庭的时候,不是简单的复古与重复,而是对人类自身更多的珍重与体恤, 死亡回归家庭,是对逝者的福音,是对生者的挑战它意味着需要更艰巨的工作,更7 庄严的承诺,更严谨的责任和更充沛的勇气”○8. 毕淑敏把对死亡的深沉审视与思考化诸笔端,在其小说文本中直书死亡在她看来,死是生命的恒常形态,应该达观地面对死亡;奉献之死是崇高的,有价值的,肯定死亡的价值与意义;在对自然死亡的关注中,凸现对生命的临终关怀;探索生命的终结和归宿形式,期冀人们超越死亡,把握生命○9。

      参考文献1、骆春, 《直面与超越——毕淑敏小说死亡主题剖析》 景德镇高专学报 2008 年 3 月 第 23 卷第 1 期2、 吴菲, 《毕淑敏访谈:最好的作品还在我心中》 广州日报 2000年第 4 版3、毕淑敏 .预约死亡 [c]// 毕淑敏文集:昆仑殇桂林:漓江出版社,20094、毕淑敏 .写下你的墓志铭 [C]// 毕淑敏作品:话说生命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85、毕淑敏 .教授的戒指 [C]// 毕淑敏文集:冰雪花卉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96、毕淑敏 .凝视崇高 [C]// 毕淑敏作品:话说生活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87、邓寒梅,《毕淑敏小说中疾病叙事的生命伦理学意蕴》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年 7 月版 26 卷第 4 版8、毕淑敏 .让死亡回归家庭 [C]// 毕淑敏作品:话说生命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89、蒋华,《毕淑敏小说中对死亡的审视与超越》保定学院学报2012 年 11 月第 25 卷第 6 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