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谈教师如何教向学生如何学的转变.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16960283
  • 上传时间:2021-11-3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8.23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谈教师如何教向学生如何学的转变 【摘要】传统的教学把重心放在教师如何教上,而如今教学重点转向学生是如何学的对学生如何学习的研究进行得如火如荼,但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还未达成高度统一的认识在主体间性哲学思想的指导下,笔者从四个内部因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环境之间对教师如何教转向学生如何学这一现象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关键词】主体间性;融合;平等;教学【作者简介】邓岩,女,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一、主体间性的概念主体间性是拉康提出来的在阐述中他给现代性的主体性以致命的打击他认为,主体是由其自身存在结构中的“他性”界定的这种主体中的他性就是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一个动态的界面,是无论主观存在还是客观事物之间共在的部分并且主体共建和互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双方应该以动态的、发展的、合作的、平等的眼光看待一切问题主体间性的哲学思想是在本世纪初传入我国的,并对教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在主体间性哲学思想的指导下,笔者浅谈教育学界的某一研究趋势——教师如何教向学生如何学的转变二、教师如何教向学生如何学的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以教为主,在顺序上,教在先,学在后;在空间上,教师占据主体地位。

      教师与学生在不平等地位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始终把学生视为教授的对象,而不是平等的主体如此无限放大了教师崇高的的角色和地位,却束缚了学生的自由发展,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洪春雷在《谈音乐鉴赏课中教师如何教向学生如何学的转变》这篇文章中提到,“学是学生的主观因素,教是学生的客观因素我们的教学总在研究如何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如何学,学习要讲究主动,被动的学习效率是低下的因此,研究者们应该把研究重心转移到学生如何学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直接关系到自身学习的结果,对自身价值的实现,教师价值的体现和整个教学活动的效率都有重要影响研究重心转移到学生如何学习上,这表明课堂参与者學生开始得到关注,受到重视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再也不是教师一人主导的课堂但如何让学生活跃起来的同时继续发挥教师的作用?学术教育界提出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王策三先生第一次将二者结合在一起进行表达,不久便对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然而,无论是研究教师如何教还是学生如何学,还是到后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提出,都未能真正平等地看待师生关系而在不平等的前提下得出的结论总是存在一些缺陷三、教学融合现在的教育教师由研究如何教向研究学生如何学的转变对教育理念、教育改革、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都具有重大意义,但笔者认为这样的转变无疑是把研究方向从一个极端转向了另一个极端。

      而研究者们更应该需要研究的是教与学的完美结合,即在融合理论和主体间性的理论框架中去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学生与教材等多种因素的融合,把如何教与如何学结合起来,把整个课堂融为一体,而不是孤立地去探索如何教或如何学教学双方也不应该把彼此看作客体,而是看作平等的主体间的交流,把主观与客观紧密结合起来《礼记学记》:“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因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师不仅要懂得如何教,也要明白学生如何学,而学生在探索自己学习策略的过程中也应该明白教师是如何教在此基础上,教与学的主体把彼此融入对方,融合成一体这样教师和学生既可以保留自己的独特,又能够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上好一节课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课堂内部和课堂外部以下就是在主体间性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对课堂内部的几个因素进行探究1.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当代主体间性哲学强调主体共在观和交互关系观,这为社会各领域的合作提供价值导引和行动规范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学会合作,而合作是以平等的主体存在为前提在课堂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是在平等基础上进行双向交流,而不是单向的“命令-服从”式的机械关系。

      学生与学生之间更应该是水平关系他们不会因为家庭背景的贫富、学习成绩的好坏而遭到不平等的待遇尽管不平等是当前教育一直存在的问题,但是这更迫切地要求学生、老师、社会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适度地把握好平等以促进主体间合作式学习和新型共同体学习,打造出一节高效、互动、融洽的课堂2.学生与教材、环境本体论的主体间性摆脱了主客对立的关系,不再把客体看作与主体的对抗,而是看作主体的对象主体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个性间的共在体现出来的,因而是间接的关系主体间性哲学思想对认识论和存在论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认识论上,从主—客关系转向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把人类的精神世界看作是与自我主体平等的主体因此学生与教材之间不是一个具有灵活思想的主体和呆板不变的文字之间的单向传输,而是两个平等主体之间的交流、对话这样活化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不再觉得教材枯燥乏味存在论从根本上解释了世界的本质—共在课堂环境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反过来,学生对课堂环境也具有调节的作用因此,它们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笔者认为教师、学生、教材、课堂环境等其他因素就如同一朵花,花瓣代表不同的教学因素,每一片花瓣都是围绕着花骨朵进行绽放。

      所以笔者认为教育要研究的是共性,即课堂这张大网中的核心—共性就像乔姆斯基认为语言的核心是句法学一样,教育也需要研究自身的公理,围绕其公理展开它不同的定理主体间性哲学思想强调共在,其目的就是达到合作与融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各种因素融合起来,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就像1+1≠2 一样,融汇贯通之后总会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新的灵感和新的启发,随之不断推动教育向前发展这不仅是教师如何教的本质,也是学生如何学的本质四、结语主体间性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多个领域,已成为目前很多研究领域的研究趋势对主体间性的研究,有助于人类更清楚地认识整个世界;对主体间性的把握,对人工智能的开发也具有深远影响如何上好一节课涉及的因素多种多样,问题就在于如何理清这些看似复杂的因素在主体间性哲学思想的指引下,希望我们得到一些启发总之,多元主体间的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这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适恰地把握好教和学各占的比重以实现教学融合、用什么样的方式测量、在测量的过程中会被哪些因素干扰、干扰的程度有多大等都有待研究者进行探究参考文献:[1]洪春雷.谈音乐鉴赏课中教师如何教向学生如何学的转变[J].音乐时空,2015.[2]张康之.从协作走向合作的理论证明[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3(1):95-106.[3]邱秀芳.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J].教育探索,2012:1[4][德]哈贝马斯,张博树.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9:3.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