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感情朗读”指导策略谈.pdf
4页有感情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常用方式,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学时,教师花在“有感情朗读”上的指导时间不可谓不多,但从效果来看,学生朗读很多时候或无动于衷,少有感情;或以声挤情,矫情做作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学生对朗读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还不很充分,就被要求“有感情”;二是对学生朗读个性、差异尊重不够,要求过于整齐划一;三是评价缺位或针对性不强下面笔者就这三个问题,谈谈“有感情朗读” 的指导策略一、走进文本,走近作者文本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是作者情感世界的具体表现阅读是读者凭借文字由外而内与作者对话的过程要让学生读出感情,就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走进文本,走近作者1.沉潜文字,体会情感“有感情朗读”简单地讲,就是通过声音把作者的情感外化出来文字是作者情感的具体承载物 学生只有走进字里行间,弄清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明白作者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朗读才能做到以情带声、心声和谐相通新版课标指出:“有感情朗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教学《落花生》第一自然段,教师为了指导学生读出收获的喜悦之情,这样引导学生潜心会文、体会情感:师:还是第一自然段。
老师想请大家再读读,读着读着,哪个标点符号,哪个词,突然跳进了你眼睛里了?生:跳进我眼睛里的是那个“居然”我觉得收获应该是很平常的事情,为什么要用“居然”这个词呢?师:收获了,他的家人事先想到还是没有想到?生:没想到师:没想到,所以用“居然” 为什么就没想到呢?别着急回答,看你们能不能联系上下文找找答案生:因为几个月就收获了师:这个时间比他们想的——生:要短师:还有别的原因吗?看看母亲说的话,你能发现原因吗?生:因为它本身是荒地生:这是我们姐弟几个第一次种花生师:又是荒地,又是第一次种,没经验,结果种出来了意外不意外?生:意外师:心情如何?生:高兴师:意外的高兴用个词叫什么?生:激动生:喜出望外师:瞧,他说的词多好,喜出望外那是惊喜啊!就让我们带着收获之后的惊喜来读读这段话生齐读)教师注重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紧扣词语,发现作者喜悦的原因再让学生说出表达” 意外的高兴” 的词语, 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又唤醒了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此时,学生真正走进了文字,体会到了质朴的文字背后蕴藏着的丰富情感最后的有感情朗读也就水到渠成了2.联系生活,移情体验由于受知识积累、生活阅历等限制,学生对文本描述的情境大多缺乏感性认识。
如果学生还未对朗读内容有较为深切的体认,要学生读出某种感情,只能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学生只好以声挤情,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文本描述的情境一旦与学生的生活产生交集、链接成功,学生的朗读就会进入心共通、感同身受的境界,情感自然会像山泉一样涓涓而出教学(笋芽儿》时,开始学生读不好“春雨姑娘”温柔亲切与“雷公公”粗重急切的情感之别接着,教师这样引导: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时候也可以用上“呼唤”这个词呢?生:早晨,妈妈轻轻地呼唤我起床师:妈妈轻轻的、温柔的呼唤里包含着一份深深的爱生:心爱的小狗不见了,我到处呼唤它师:是怎样呼唤的?生:着急地呼唤师:把“着急”这个词用到你刚才说的话里生:心爱的小狗不见了,我到处着急地呼唤它师:同样是“呼唤” ,表达的却是不同的心情小朋友自己练一练,春雨姑娘和雷公公又是怎样“呼唤”笋芽儿的呢?学生练读,他们读出了两种不同的“呼唤”因为唤醒了学生“妈妈呼唤我起床”与“呼唤失踪小狗”的情感体验,学生朗读时就会把这两种不同的情感分别迁移到“春雨姑娘”与“雷公公”身上有感情朗读”一下子从原来的“山重水复疑无路”转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天地,学生读出了情,读出了味3.展开想象,丰富情感这里的想象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学生根据作者对具体对象的描写展开想象,产生或如见其物、或如见其人、或如闻其声、或如入其境的效果。
另一种是利用文本的空隙进行补白想象教学《最后一头战象》 ,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嘎羧对象鞍的深厚感情,是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师:谁来说说“重披象鞍”这部分内容哪儿令你,感动?生: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了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师: (投影出示该句)我们一起看,嘎羧与象鞍分别多久了?生: 26 年师: 26 年再一次相见,文中用到了一个词语,那就是——生:久别重逢师:让嘎羧念念不忘的这位老朋友什么样呢?课文第几自然段向我们作了介绍?生:第九自然段师:让我们都来默读一下这个段落让我们和嘎羧一起来看看这位朋友吧生默读) 老朋友就在眼前, 嘎羧看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想象着这样的情景,这段话又该怎样读呢?自己试看读一读生读)师:同学们,此时的嘎羧,是泪光闪闪,它会想——生:老朋友,终于见到你了师:它还会想一生:没想到过了26 年,还是这个样子,仿佛回到了当年的战场,见到了战友师:是啊, 它忘不了战场, 忘不了战友, 忘不了那光辉的战斗岁月啊,带着这样的情感,这段话又该怎样读呢?谁再来读?(指名读第九自然段)师:你已经走进了嘎羧的内心。
上述片段,教师分两次让学生展开想象:先让学生抓住嘎羧的“所见所闻”想象象鞍的样子与气味,读出一个活生生的、立体的、有深厚历史感的象鞍;再让学生根据嘎羧的神态——” 泪光闪闪” 想象其内心世界,读出嘎羧26 年后见到自己英勇杀敌的凭证——象鞍时一刹那间的百感交集这样的引导过程充分、细腻、到位,学生的情感在想象中一点一点充实丰满起来,“读出感情”就成了再自然不过的事了4.拓展资料,激发情感教学时适时适度地拓展一些资料(文字音像) ,对催化学生情感、读出感情无疑会有促进作用 《青山处处埋忠骨》由于反映的时代、事件、主题与学生生活的疏离,要学生读出感情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读出主席的失子之痛,教师补充了下面的资料:1929年 8 月,堂妹毛泽建在湖南衡山县英勇就义1930年 11 月,妻子杨开慧在浏阳门外的识字岭被枪杀,时年29 岁1935年 4 月,小弟毛泽覃,为掩护战友英勇牺牲,时年29 岁1943年 9 月,大弟毛泽民在乌鲁木齐被害,时年47 岁1946年 8 月,侄儿毛楚雄被国民党活埋处死,就义时年仅19 岁1950年 11 月,爱子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年仅28 岁。
听着键盘“嗒嗒嗒”的敲击声,看着一行行红色字在屏幕上出现,学生的心一下子揪紧了:主席竟然有那么多的亲人离开了他!学生再读“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岸英!岸英! ’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这些语句时,感情不再像原先那样苍白,而是有了相应的厚度一些学生甚至无比悲伤了二、尊重个性,尊重差异“有感情朗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文本解读的多元性;二是学生个体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很多文本学生有自己的独特体验,朗读时就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声音读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情感 “我的朗读我做主” ,而不是别人怎么读我也要怎么读如学生对《孔明智退司马懿》中的语句 “孔明传令: 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 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有多种感悟:孔明的传令是”严肃”“果断”“胸有成竹”“镇定自若”的等等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朗读,他们读得有滋有味、入情入境。
这样的课堂, 真正体现了 “以生为本”的理念这里的“差异”既指对同一内容允许读出不同感情,还指对不同学生有不同要求课标对朗读这样指出: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标要求,我们可以将“有感情朗读”进行细化:第一学段能“表达一定情感”;第二学段能“抑扬顿挫” ;第三学段能“声情并茂”对于同一学段的不同学生,也可以有差异如对于同样是第二学段的学生,有的要读得“抑扬顿挫”,有的只要达到“能表达一定情感”就行了三、注重评价,以评促读“有感情朗读”的评价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进行:一是从“情感”维度来评价如学生有声有色地读完描写“草地变化”的语句,教师可以这样评价:“听了你的朗读,大家仿佛看到了草地的变化,太神奇了!”学生很投入地读完描写大地震悲惨景象的语句,可以这样夸赞:“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地震的恐怖!”也可以这样提示: “你读得很流利,但还没有读出梦寐以求的感觉愿望再强烈点! ”另一维度就是把技巧点拨和感情点染糅为一体如教学《中彩那天》,学生读完” 我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后,教师这样评价: ”强调了‘自己’ ,愿望强烈多了,谁还想读?”“强调了‘梦寐以求’ ,好!这可是父亲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的车呀!来,一起读!”又如学生读完“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青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后,教师这样提醒:“如果把‘五光十色’与‘美丽极了’连得快些,景色就更美了。
自己再试试这些评价糅技巧指导和情感点染于一体,对促进学生的”有感情朗读”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评价时,对于技巧的点拨,每次抓住一点即可,或突出某词,或关注停连,或强调语气等等,切不可面面俱到、贪多而让学生无所适从新版课标特别指出: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造作所以,评价时不能就技巧而技巧、就感情而感情为了让学生读出感情,必要时教师需要范读范读直观可感,易于学生揣摩学习,低年级尤其需要总之,教师如果能有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又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及时评价、范读,学生就不难把课文读得“有感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