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较文学考试重点.doc
8页第一章 比较文学入门1、什么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线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陈惇 刘象愚2、比较文学的特点?(1)跨越性:跨越语言、民族、文化、学科跨民族是最根本的,是判断比较文学的最基本的标准2)比较性:约定俗成的专业学科的名称,具有特殊的学科意义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应把两种文学体系化、内在性的汇通作为比较文学衡量的标准3)文学性:立足于文学之本;通过与其他文学的沟通和交流来探讨文学的共同规律;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来重新审视文学本体,把文学放在与其他学科关系的参照框架下来彰显文学特征4)开放性(5)理论性3、比较文学的意义?(1)开拓文学研究的新天地,新视野:(2)促进异质文化的对话与交流, 互识、互证、互补互识:对不同文学的认识、理解和欣赏,认识别人,也认识自己互证:中西各有自己的见解,寻求理解,必须对话,互相对比参照以不同文学为例证,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相同和不同的解答,达到进一步的共识互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他者吸取营养,取长补短,谋求新发展。
多种文化的比照和对话,结果不是多种文化的融合,相反这种比照对话使各种文学的特点得到彰显,更显其真面目真价值3)加深对文学本质的认识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1、著名的比较文学事件(1)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1877年,匈牙利梅茨尔在布达佩斯出版了《比较文学学报》,后改为《比较文学杂志》,重视翻译介绍弱小民族的文学为期10年2)第一本学科理论著作:1886年,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英国文学教授波斯奈特出版《比较文学》,这是比较文学学科的第一部专著3)第一个固定的比较文学课的开设:1897年,第一位比较文学教授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设立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日尔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比较文学成为大学的一门课程4)第一篇博士学位论文:1895年,法国戴克斯特(35岁早逝)文章《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探讨了英法文学关系5)第一部比较文学“目录学”贝兹独立完成了第一部比较文学“目录学”,收录索引3000条, 1899年,《比较文学书目集》出版,被译为多种文字,至今仍有价值6)30年代初,《比较文学评论》的创办者巴尔登斯贝格在梵第根的协助下,创办了巴黎大学的现代比较文学研究所,巴黎大学成为世界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心。
7)1899年,哥伦比亚大学创立第一个比较文学系(8)1958年9月,北卡罗莱纳大学在教堂山大会上,韦勒克作《比较文学的危机》,挑战法国学派,语惊四座,被认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书,确立了美国学派,打破了法国学派的一统天下9)1976年,台湾出版古添洪、陈慧桦编《比较文学垦拓在台湾》,乃台湾第一本比较文学论文集2、代表人物和著作1) 波斯奈特:《比较文学》2) 戴克斯特:《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3) 贝兹:《比较文学目录集》4) 巴尔登斯贝格:《歌德在法国》、《巴尔扎克所受的外来影响》5) 梵·第根:《比较文学论》6) 基亚:《比较文学》7)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概念》、《比较文学的危机》8) 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9) 艾德礼:《比较文学论文选集》10) 陈铨:《中德文化研究》11) 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12)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诗论》,13) 钱钟书《谈艺录》、《管锥篇》14) 古添洪、陈慧桦编:《比较文学垦拓在台湾》第三章 比较文学学派1、法国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其评价(1)主要观点:1) 提倡影响研究的方法 2) 讲求事实,崇尚实证,重视考据3) 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和文学批评4) 学科上囿于文学专业领域,地域则局限于欧洲5) 提出“总体文学”一说 (2)评价:优点:1) 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
2) 严谨的定义,材料的确凿,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密的方法体系3) 影响研究仍是今天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缺点:1) 狭隘、机械,过分拘泥于实证、考据,过分强调事实联系而相对忽视了作品内在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2) 欧洲中心意识,大国沙文主义的倾向,研究范围局限于欧洲范围,使东西文学的比较显得不可能2、美国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其评价(1)主要观点:1) 提倡平行研究的新方法2) 提倡跨学科研究3) 重视作品的“文学性”和“美学价值”4) 反对“欧洲中心论”5) 反对“总体文学”的提法(2)评价优点:1) 美国学派突破了法国学派的机械保守的实证对比较文学的束缚,使比较文学获得了生机;2) 美国学派扩大了比较文学的范围,不仅使跨学科研究成为可能,也使中西文学比较成为可能;3) 美国学派重视作品的文学性,更接近“文学内核”缺点:1) 美国学派的理论不够严密,容易产生牵强附会的比附2) 跨学科比较有可能使思想史、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也成为比较文学,最终使比较文学的独立性消亡3、怎样认识“中国学派”?(1)中国学派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它带着自己的独特性跨入了世界比较文学的领域,使比较文学走出了西方文化的地域圈子,很大程度打破了欧洲中心论。
2)中国比较文学从自己的历史资源和现实需要出发,逐渐在比较诗学、阐发研究、东西比较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它既承认法国和美国学派所拥有的优点,并且加以吸收和利用,在另一方面,它又设法避免两派既有的偏失3)中西诗学的比较有助于寻求世界文学的共同规律,建立世界范围内的共同文学理论4)中西诗学研究成为了比较文学的一个研究热点,也成为当今比较文学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5)“中国学派”存在的问题:首先,阐发研究还停留在阐发法的理解和运用上,缺乏丰富的学术实践的支撑;它往往以中国文学材料作为西方文学理论的注脚,而屡受批评其次,自己倡言,而非公认台湾和大陆的学者自己在发布理论宣言和主张,而不是国际比较文学界作出的承认和概括再次,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的文学互动显著增强,中国已经错过了建立学派的历史阶段,现在再提倡建立学派是历史的错位 3、中国比较文学有何特色?(1)注重中西文学比较,努力使中国文学走向世界(2)积极开展中西诗学即中西文艺理论的比较(3)不偏不倚,不拒斥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提倡“阐发研究”的新方法(4)赞同前苏联的观点,同意将同一国家内各民族的文学纳入比较文学范畴第四章 文类学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文类学?它的的研究对象是什么?(1)文类是指文学的分类或类型,文类学是对于文学类型的研究。
探讨如何按照文学的特点对文学进行分类,以及各文类的特征、演变过程及其相互关系也叫文体学、体裁学)比较文学的文类学就是在跨语言、跨文化的背景中研究文学的类型,研究各种文类超越国界、语言界线的流传、影响、变异等2)谢天振指出:文类学研究对象分为三方面即:1)文学分类的研究,2)文学体裁的研究,3)文学风格的研究2、名词解释:缺类现象:一种文类在某国某民族文学中有,而在他国或他民族文学中则没有王国维认为中国没有史诗体裁的移植: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学体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传播到了其他民族文学中,被接受、消化、改造,成为该民族文学的一种新文类如:十四行诗、流浪汉小说、中国的话剧3、列举一个文类学研究的案例杨宪益1983年在中美双边第一次比较文学的讨论会上提出,通过对李白的古风与古代波斯诗人莪默凯延(欧玛亚·海亚姆)的鲁拜体诗歌的比较,追溯欧洲十四行诗的起源,可能受唐代新兴诗体的影响,中介是鲁拜诗体 第五章 主题学1、主题学与主题研究的不同(1)主题研究:探究的是某一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或观念,重点在于研究作品的内涵 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在文学史上的不断重复和演变,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的接受和处理。
2)主题学也研究作品的主题,但它的任务不是研究一部作品的主题,而是探索相同主题在不同时代以及不同的作家手里的处理,据以了解时代的特征和作家的“用意” 一般的主题研究探讨的是个别主题的呈现主题学重点在研究对象的外部——手段和形式主题研究着眼于一个点,(个别主题的呈现),主题学着眼于一条线,甚至一个面2、主题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文学主题学研究的对象并不是个别作品中的题材、情节、人物、母题、主题;而是研究同一题材、同一母题、同一传说人物在不同民族文学中流变的历史,研究不同作家对它们的不同处理,研究这种流变与不同处理的根源3、名词解释:(1)母题:母题是1)文化传统中具有传承性的文化因子,能够在文化传统中完整保存并在后世不断传承延续 2)是文学作品中最小的叙事单位和意义单位3)是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人类基本行为、精神现象和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2)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在文学史上的不断重复和演变,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的接受和处理的学问3)情境:情境是文学作品常见的一种典型格局情境包括三个因素 : 第一,特定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时空;第二,特定的情况——事件;第三,特定的人物关系第六章 形象学 1、形象学的研究对象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
它在文本中以多种形式存在,可以是具体的人物、风物、景物描述,也可以是观念、言词2、形象学研究的主要理论?一、“他者”理论 他者:异国异族形象他者与自我相对,自我即作者、作者所属的国度或民族;1、“他者”(the other)和“自我”(Self)是一对相对的概念他者是针对自我提出来的,自我要确证自己,必须借助于外界参照物他者”就是自我反观自身的参照物,通过“他者”,自我印证了自己的形象他者形象形成时,自我形象也随之相伴而生,自我注视他者形象,他者形象也映现自我形象2、自我与他者双方的地位是不对等的主体性自我明显渗透着一种的优越感他者只能“是被探查的对象,而绝不是一个进行交流的主体由于缺少对话,文本就成为了自我单方面的言说,而他者永远不能作为他者来为自己说话 例如:遥远的异国、神秘的异族人民往往作为与自我相对立的他者而存在西方人将“自我”以外的非西方世界视为“他者”,潜含着西方中心的意识形态中国古代:“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有居高临下,甚至歧视异族的心理清朝时期强调夷夏之防,仍然是把外国人看成未开化之“夷”人,摆脱不了华夏中心的心态 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在文化上的差异,既是他们相互交流的必要前提,也是他们之间互为‘他者’的前提。
3、肯定他者,意味着对自我形象的消解否定;否定他者,则又意味着对自我形象的肯定以及自我空间的延伸他者形象犹如一面镜子,给自我形象提供了显现自身的条件形象学正是借助异国异族这个他者,反观自我、映照自我形象的 自我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都会投射于他者,这种投射往往不能真实地反映他者,这个他者是自我所属群体文化综合的产物,而且带有极强的主观性 二、社会总体想象物他者形象虽经作者之手创造,但它绝不是单纯的个人的行为,而是表达所属的社会和群体的想象异国形象凝聚着全社会的集体情感和心态是对一个民族国家的集体描述的总和表达了本社会群体的价值观、文化观 文学中的异国异族形象是整个社会想象力参与创造的结晶,作家在其中只充当了一个媒介 这些形象虽然不乏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