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经典书籍阅读心得体会范文5.docx
4页谁是“少数幸福的人” ?读《红与黑》有感20141703991金融1404梁静瑜《红与黑》的总目录下有一句英文题词:"TO THE HAPPY FEW",意即“献给 幸福的少数人”我想,这木书是为少数幸福的人写的,似乎在说,幸福的人总 是少数,只有这少数才能理解《红与黑》这本书当我因園吞枣地读完第一遍时, 发现“少数幸福的人”不是那种有钱有势的人,如市长、主教、侯爵之流,也不 是关在收容所里的乞丐,不是受到父亲欺凌、市长轻视、侯爵指使的于连那么 哪一种人称得上是“少数幸福的人”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第二、第三遍阅 读本书能称为经典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塑造了于连这一人物形象于连英俊不 凡,记忆力超群,天生敏感、细腻而倔强,崇拜权势但高傲、自尊,正是这样一 个主人公牢牢抓住了我的心这并不是少女般的仰慕崇拜,而是段欢这一个真正 代表我,甚至是现代年轻人的渴望、矛盾、失望的角色,它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 和对“幸福”的疑问从于连的岀场到被处决,大约有四年的时间他快到十九岁时到徳•莱纳先 生家当家庭教师,二十一岁左右进德•拉莫尔府当秘书,二十三岁前后入狱,两 个月后死在这四年里,于连口口声声说“成功”、“发迹”、“飞黄腾达” Z类, 时时处处羡慕有钱人的“幸福”,却从来没有说清楚他究竟要什么,是金钱、权 力地位?还是爱情,或者其他?金钱,于连当然是需要的。
他动辄想当今一个主教比当年一位将军多挣多少 钱,但是比起拿多少薪水,他更关心和谁一起吃饭,到德•莱纳先生家当家庭教 师前首先关注的是身份问题,而不是工钱;他拒绝了每一点有可能丧失尊严的馈 赠;他拒绝过和女仆爱丽莎的有利的婚事;他不肯走他的朋友富凯那种稳妥的发 财之路……总之,于连不是一个爱钱的人,这是他和当时一般渴望成功的人之间 一个很大的区别当然于连也有需要屈服的时候,他可以敏感地拒绝徳•莱纳夫 人的几个路易,却无法拒绝德•莱纳先生带有侮辱意味的100法郎而权力地位正是于连所追求的他之所以有这种强烈追求,与他的社会出身、 外貌性格、思想修养有关他出身在一个木匠家庭,身体不够强壮不适合干力气 活儿,所以得不到父亲的喜爱,反而得到的是父亲粗暴的拳脚这从一定程度上 造成了于连反抗的欲望和对权力的渴望他拥有美貌,这成为了跻身贵族及上流 社会并得到贵族女子垂青的资本另外,于连最爱读的书有两本:卢梭的《忏悔 录》,从这本书里他领悟到人应该是有尊严的,但岀生的低微又使他往往得不到 尊严,他因Z而痛苦另一本是拿破仑的《圣赫勒拿岛回忆录》,这本书使于连 狂热崇拜拿破仑,觉得拿破仑给自己开辟了一条路:出生低微的年轻人也可以凭 自己的聪明才智打拼出一番事业。
前者强化了于连的自尊心,而后者培养了他的 雄心壮志,他的欲望和尊严于是更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于连对权利地位的追求,表现很多他看到阿格德主教比他大不了几岁就“为 他的马刺感到羞愧”,在神学院得到“第一次提升”就“欣喜若狂”,当了轻骑兵 中尉、有了骑士的封号就“喜出望外”……然而这一切给他带来的首先是荣誉, 是平等,是自由这是他追求的所谓的“幸福”,其次才是金钱、财富和享受 他想到或感到的幸福很少物质的成分,多为贵妇的青睐、自尊心的满足、能力的 实现甚至是读书的自由,都能让他有一种幸福之感只可惜在小说的最后,一封 信和两声枪响竟断送了于连在权力地位上的所有幸福世界有一句通用的话,男人通过征服世界来征服女人但我觉得,于连反过 来是通过征服女人来征服世界的对他来说,爱情是手段,征服是过程,飞黄腾 达、社会成功才是目的但于连毕竟是羽翼未丰的善良青年,尽管他在爱情中藏 有心计,但也极易动真情直到小说的最后,于连才发现与德•莱纳夫人的爱情 才给他带来了真正的幸福在阅读《红与黑》后,我常常思考:于连为什么要枪杀德•莱纳夫人?于连 为什么拒绝辩护上诉,主动赴死?从于连看到告发信,枪杀徳•莱纳夫人,到被捕入狱,仅用了 3页的描写, 一切情节都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展开,让我来不及理解他冲动杀害德•莱纳夫人的 原因。
所以这里需要读者自己揣摩于连的心理德•莱纳夫人在他内心是一个天 使,是他生活的勇气,是他对爱的唯一标杆在生活里,他没有得到父亲和哥哥 们的关爱,在社会里,他没有得到尊重与平等对待而德•莱纳夫人是第一个出 身贵族却尊重并视他为朋友的人,她活在于连心中最柔软最真诚的那个地方但 是在他野心快要满足的那一刻,德•莱纳夫人的那封告发信推倒了所有的美好幻 想,说于连“靠着彻头彻尾的虚伪”,“竭力诱惑这个家里最有影响力的女人”, 这对于连来说是何种打击!看到这样绝情的告发,并确认是德•莱纳夫人的亲笔, 于连再也顾不上思考这是否出自爱人的真心只知道他的计划败露了,他将失去 的不仅是那些金钱和荣誉和地位,还包括其他人对他的尊重,苦心经营的一切和 唾手可得的胜利被一个最爱自己的人打破,愤怒和失望挑起了怒火,二话不说立 刻从巴黎赶冋维里埃,买了手枪就走进教堂执行暗杀计划至于于连拒绝辩护上诉,主动赴死,我读第一遍时只想到这可能是作者为了 成全作品崇高的悲剧性,所以使于连的入狱直到死亡成为一个不可改变的定局 但我细读几遍后发现了具体的原因一方而,这和于连对伤害德•莱纳夫人感到 自责有关当他得知夫人安然无恙后欣恵若狂,并且对她说:“你要知道,我一 直爱着你,我只爱你一个人”我相信,于连那吋的心情可以用“此情可待成追 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来表现。
于连越是真心爱德•莱纳夫人,对自己伤害她的 行为越感到愧疚与自责于连主动赴死的另一原因,是他想以速死来反抗这个不平等的社会,不需再 靠他所嫌恶的人的施舍来苟活于世,这样做也维持了他最看重的尊严于连在审 判中坚定有力的一席话正体现了这一核心思想,这是他奋斗的十多年来歇斯底里 的心声他说:“先生们,我本没有荣幸属于你们那阶级,你们在我身上看到的是一个农民, 一个起来反抗他的卑贱命运的农民……我看到有些人,他们并不会因为我年轻值 得怜悯而就此止步,他们仍想通过我来惩罚一个阶级的年轻人,永远地让一个阶 级的年轻人灰心丧气,因为他们虽然出身于卑贱的阶级,可以说受到贫穷的压迫, 却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敢于厕身在骄傲的有钱人所谓的上流社会之中这就是 我的罪行……我在陪审官的座位中看不到一个富裕起来的农民,我看到的只是一 些愤怒的资产者看完《红与黑》,我相信深深恵欢于连的读者,都是喜爱着自己人性中最本 真、最单纯的理想,并H不断追求幸福的人其实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面临 着各种欲望的取舍,在社会地位的争夺过程中,总是有一颗丢失木真的流淌着鲜 血的心伴随其肉身沉浮,《红与黑》的魅力在于它道岀了这份无法挣脱的生命之 痛。
走出作品,于连只是一个文学中的虚构人物,但他的形象中折射着普遍人性 的光辉,每个人都能在于连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当今发展的社会鼓励我们不断 生产,不断工作,不断消费,不断寻求刺激和满足,我们却FI益无法掩盖内心的 空虚感和孤独感欲望的满足构不成幸福的人生,因为它只是一种日标而不是人 生目的叔本华的“生存意志”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当欲望未被满足,我们痛苦; 当欲望被满足,我们便无聊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于连的欲望浮沉的经历仍 旧在今人的身上演绎,走出欲望纠缠的生存困境仍然是人类遥不可及的梦想但 这并不阻碍我们成为“少数幸福的人”我开始了解司汤达所指的“少数幸福的人”是谁了他们既不是对欲望无知 的人,也不是看破红尘、无欲无求的人而可能是有年轻资本的年轻人,因为他 们还有时间通过正当的方式去追寻幸福;另一种是经历沧桑而倍加珍惜幸福的人 他们己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幸福,金钱、名利等欲望并不能带来最终的满足感, 而“活过、爱过”才能使我们尝遍人生的真味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天地光阴,皆无可左右,梦中轨迹,却是自己走过珍惜眼前幸福,努力成为“少数幸福的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