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内知识清单.docx
3页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内知识清单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内知识清单 第一单元(爱国) 1、祖国啊,我属于你作者:王宜振文体:诗歌 (1)作者在诗中分别把祖国与自己的关系比作大海与鱼儿、高山与小鸟、花园与蜜蜂、天空与彩云、大树与绿叶、长河与浪花,把自己依存于祖国,与祖国密不可分的关系具体化了,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2)“历史的画卷”是指祖国历史悠久,“飞船的呼啸”是指科技进步 (3)诗歌第一小节与最后一节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使诗歌结构更加严密紧凑,强调了自己与祖国的关系 2、江山如此多娇作者:李冲 (1)《江山如此多娇》这幅国画凝聚了画家傅抱石、关山月以及陈毅、郭沫若、周恩来总理、毛泽东主席的心血两位画家在创作之初内心既异常兴奋又忐忑不安,吸收了陈毅、郭沫若的建议后,思路豁然开朗,确定了创作思路 (2)周总理对画作的凝神谛视、俯视仰望等体现了他对这幅画的重视以及他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3、中华巨龙 (1)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像一条巨龙盘踞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 (2)长城最早建于战国时期,东起河北省的山海关,西到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跨7个省,绵延13400多华里。
(3)我们现在看到的长城是以秦长城为基础的明长城,是由烽火台和列城等建筑发展而成的,城墙顶上筑有垛口、瞭望洞、射眼等防御工事 (4)“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北京的天然屏障——居庸关 东西交通的咽喉要地——嘉峪关(5)矗(chù)立伫(zhù)立 4、短文两篇 (1)“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出于两人之口,表达了国人坚定拥护国家统一,两岸同胞同宗同源的观念 语文活动1 (1)《我爱这土地》表达了艾青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以及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之情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说明了艾青对光明的向往和必胜的信念 (2)《大江歌罢掉头东》采用“用典”的手法表达了周恩来总理立志报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 《青松》采用“借物咏怀”的手法表达了陈毅将军以及广大中国人民在逆境中坚忍不拔、宁折不弯的顽强精神 第二单元(古典文学) 5、古诗二首 (1)《出塞》王昌龄描写了边塞将士们的征战生活,其中“秦时明月汉时关”运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翻译为“秦汉时的明月与边关”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希望朝廷启用良将早日平息战乱,百姓生活安宁。
(2)《凉州词》王之涣描写了边塞的自然风光,“羌笛何须怨杨柳”中的“杨柳”象征着离别,古人有云:“柳者,留也诗歌表达了驻边战士的思乡离情以及他们开阔、豁达的胸怀 6、孔明借箭 (1)改编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塑造了神机妙算的孔明、心胸狭隘的周瑜、忠厚守信的鲁肃与生性多疑的曹操等形象,突出了孔明的“通(精通)天文、识(识别)地利、明(明白)兵势” 7、放风筝 (1)节选自曹雪芹的《红楼梦》,塑造了顽皮率直、善良天真的贾宝玉;身娇体弱、心细如发的林黛玉等形象2)“于是丫头们······一时只有鸡蛋大小,转眼只剩了一点黑星儿,一会儿便不见了表达了贾宝玉等人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与热爱 8、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1)改编自施耐庵的《水浒传》,通过鲁智深/鲁达制伏众无赖、倒拔垂杨柳两件事,运用了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突出了他粗中有细、智勇双全、力大无比的特点 语文活动2 (1)“一”有时表示少:一草一木、一朝一夕、独一无二、一知半解 “百、千、万”表示多:千方百计、千山万水、千奇百怪、千言万语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3页 共3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