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7订鬼同步习题语文版.doc
6页27 订鬼1.走近作者 王充(27—约97),字仲任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文学批评家一生致力于反对宗教神秘主义和唯心论,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著有《论衡》,体现了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订鬼》就选自该部著作,批判了当时的天命神邪说2.文言知识归纳(1)古今异义①梦见夫人据案其耳(古义:那个人;今义:对一般人妻子的尊称)②觉见卧闻,俱用精神(古义:睡醒;今义:睡觉)③顾玩所见(古义:欣赏,玩味;今义:玩耍)(2)一词多义【至】①二者用精至矣(副词,极)②故得病寝衽,畏惧鬼至(动词,到来)【精】①夫精念存想(形容词,专一、纯正)②二者用精至矣(名词,精神)【用】①二者用精至矣(使用)②俱用精神(因为)3.主题解说 本文力图从心理方面解释人为什么相信有鬼,有事实根据,有合理分析,表现了作者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4.重点突破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提示:中心论点即篇首第一句话,“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立论开门见山5.结构图解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寝衽( ) 庖丁( ) 持箠( ).殴击( ) 把椎( ) 绳( )2.解释加点的词。
1)病者困剧 (2)何以效之 (3)顾玩所见 (4)夫精念存想 (5)若见鬼把椎、锁、绳 (6)俱用精神 (7)昼日则鬼见 (8)或泄于目 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或泄于目/或以钱币乞之B.二者用精至矣/夫精念存想C.未必有其实也/同一实也D.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夫精念存想4.下面各项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A.非人死精神为之也B.病痛恐惧,妄见之也C.何以效之D.疾困恐死,见鬼之怒5.解释下列句子1)故得病寝衽,畏惧鬼至 (2)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 (3)夫精念存想,或泄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
6.作者是怎样看待鬼的?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这种观点的现实意义 7.“初疾畏惊……身自疾痛,见鬼之击”,由此可见心理因素在治疗疾病方面的重要意义如果你正沉浸在考试失败的痛苦阴影中,你能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来卸下心理包袱吗? 8.读《聊斋》,话鬼神。
道士手执木剑,站在庭院中间,叫说:孽鬼,快还我拂尘来!老妇人在室内吓得脸色大变,出门想逃,道士追击,妇人往地下一倒,人皮哗的一声脱下,立刻化为厉鬼,躺着作猪叫道士用木剑砍下它的头,顷刻头化为烟,遍地皆是——《聊斋志异·画皮》(1)阅读上面一段文字,再回想电影《画皮》中恐怖的场面和阴森的声音,你有何感受? (2)王充是“无神论”的倡导者,而蒲松龄写了很多类似的鬼故事,是蒲松龄相信有鬼吗? 何以效之?传曰:“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
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二者用精至矣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9.翻译句子1)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 (2)二者用精至矣 10.“无非马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句式?说说“顾玩所见,无非马者”的意思 11.有关庖丁的一个成语是 ,其意思是: 。
12.从全文来看,“何以效之”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13.选文列举了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知名例子作为论据,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证明“ ”的道理曹氏斗鬼 曹司农竹虚言①,其族兄自歙②往扬州,途经友人家时盛夏,延坐书屋,甚轩爽,暮欲下榻其中友人曰:“是有魅,夜不可居曹强居之夜半,有物自门隙蠕蠕入,薄如夹纸入室后,渐开展作人形,乃女子也曹殊不畏③忽披发吐舌作缢鬼状曹笑曰:“犹是发,但稍乱;犹是舌,但稍长,亦何足畏?”忽自摘其首置案上曹又笑曰:“有首尚不足畏,况无首也鬼技穷,倏然④及归途再宿,夜半,门隙又蠕蠕,甫露其首,辄唾曰:“又此败兴物耶?”竟不入 【注释】①曹司农竹虚言:曹竹虚司农说司农,官职名②歙(shè):县名,在安徽省③殊不畏:一点儿也不害怕④倏(shū)然:很快地。
这里指很快地消失不见了1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1)延坐书屋 (2)是有魅 (3)曹强居之 (4)犹是舌,但稍长 (5)鬼技穷 15.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物自门隙蠕蠕入,薄如夹纸 (2)有首尚不足畏,况无首也 16.鬼用了哪些手段来吓唬曹氏?为什么鬼第二次“竟不入”? 。












